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将进酒:中国历史上一百个酒局 > 第五十六局:以茶代酒

第五十六局:以茶代酒

茶淡酒浓,茶清酒烈,茶韵长而酒气促。茶与酒标格各异,似乎很难同存。然而,以茶代酒的礼仪亦存在,它出现在三国末期。

胡山源先生曾著《古今茶事》一书,叙述历史饮茶源流故事,蔚为大观。

孙皓是江东吴大帝孙权之孙,王位却是捡来的。上代景皇帝驾崩前,将太子托孤给大臣,但太子太小,在虎狼环饲的战乱之际,有人想到了从旁系子孙中找一位年富力强的当政,结果就选中了孙皓。在那个没有选举制度的年代,出身决定了一切。

这风尚一旦形成,就势不可挡。西晋杜育《荈赋》记载,当时已经开始注重茶的产地(灵山惟岳)以及烹煮的用水(水则岷江之注)和器具(器择陶简);同时茶成为贡品(南朝宋山谦《吴兴记》记“出御荈”);到了唐代,风行于世,成为朝野日常之用。诗僧皎然《饮茶歌》云:“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茶与道、与禅、与修身养性结合无间;文艺皇帝宋徽宗还亲自撰写《茶论》,宋代已经是“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至此,茶道终于成为我国独特的文化。

这位皇太孙继位后,首先逼死了上代皇后,又或驱或杀景皇帝四个儿子,接着杀大臣。他性情暴烈,最喜欢剥人皮、砍人足、凿人眼,朝野上下,无不畏惧。

陆羽说饮茶始于神农氏。据鲍思陶先生考证,此说不确,《诗经》里提到的荼,并不是茶,直到西汉,从王褒《僮约》里“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载,才知道饮茶初成风尚。

孙皓又喜欢暴饮,还要求大臣作陪,经常通宵达旦。座中人无论酒量深浅,全部以七升为限,喝不了就灌,这种野蛮喝法古今罕见。大臣韦曜文史精通,秉性耿介,但酒量极小。孙皇帝虽然昏庸,偶尔也知道爱惜大臣,每次轮到韦曜时,就常常允许减免,并且“密赐茶苑以代酒”(“以茶代酒”即本于此)。

茶,曾经叫荼,又叫槚、蔎、茗、荈。《茶经》记载,采茶尊特定的时令,用专门的器具,守规范的程序,煮水三沸即可,饮用有讲究但不甚严格,不同于当下那套繁文缛节的茶道流程。

孙皓还有个坏习惯:酒品不高,喝多了就让侍卫为难大臣,让大家互相嘲弄和揭发,说白了就是看大家的笑话。不互相揭发嘲弄,孙皓就觉得不尽兴、不满意,但偶尔不慎冒犯到孙皓,他又立马变脸,当场把人抓起来,甚至有杀掉的。所以大臣们陪孙皓喝酒,就跟待罪一样,人人自危。韦曜是正派人,附和不了这一套,最多拿点古书为难一下同僚。孙皓越来越觉得他在敷衍自己,韦曜渐渐失宠。加之之前,孙皓想让韦曜给自己父亲作“本纪”,韦曜坚持原则,认为他父亲并不是皇帝,只能做“传”,而不能使用皇帝专用的“本纪”,孙皓对此颇有怨言,现在又觉得韦曜喝酒也无趣得紧,就把他下了大牢。

茶的历史与酒一样久远。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是陆羽的《茶经》。里面说茶是“南方嘉木”,在三峡有合抱的茶树,“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他认为这是茶的源头,其实,这是巴蜀之地的绿茶。此外,还有红茶、黑茶、黄茶共六大类。

年近七十的韦曜在牢里痛定思痛,上书悔改求情。但孙皓毫不顾念旧情,反而追责反问这封信如此脏,是否对自己大不敬?韦曜解释说,因为是在大牢里写成,天寒体颤,下笔难免有污点,自己现在立马追加扣头五百下,两只手互相责打表示谢罪。但恩义已绝,孙皓无事生非而已,哪里听得进去他的自辩,依旧将曾经的爱卿杀头了事。

主饮:韦曜;主陪:孙皓;主宾:诸大臣;地点:吴宫

上下尊卑之间,并不因为酒精作用而失去秩序。以茶代酒的友谊难以平等,亦难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