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公文的章法格式,在实际中加以运用,久而久之,下笔就有一定规律,达到从容驾驭的阶段。这一阶段,写作者已经彻底摆脱了“照葫芦画瓢”式的写法,起草一篇公文,标题如何拟定,开头如何落笔,如何展开,如何刹尾,仿佛胸有成竹。这一阶段的公文则达到较为严谨规范的程度。
其二,驾驭公文章法阶段
所谓严谨,从结构上说,层次的安排合乎逻辑,各部分的篇幅较为匀称,没有畸轻畸重的现象,没有开头戴高帽、结尾穿长靴的弊病。从内容上说,材料切题,例证精当,没有离题万里的叙述和洋洋洒洒、不着边际的议论。最重要的是观点和材料的高度统一,观点能够统帅材料,材料能够支持观点,没有观点大、材料小或观点小、材料大的毛病,也没有观点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即使公文本身,不同文种也有不同的特点。从结构上看,短者如“请示”,往往一段成篇,没有明显的开头、结尾;长者如“总结”,开头、主体、结尾,段落分明。从标题上看,长者如“通知”的标题,发文机关、文件内容、文种三要素俱全,往往写出来一长串;短者如“公告”“布告”的标题,只有两字而已。公文的这些特点,正是公文写作中的规范要求,只有准确掌握甚至烂熟于心,才具备写好公文的基础。
所谓规范,是说公文的行文格式合乎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从版头格式、正文格式直至文尾格式,都搞得十分规范;从文种的选用直至行文规则,都搞得十分得当,挑不出毛病来。达到这种程度,就可称之为会写公文了。
比如,写一篇“请示”,必须把要办的事项及其理由写得明明白白,上级才好据此作出答复;写一个“规定”,必须把每项条文表达得准确无误,发下去基层才好执行。所以,初写公文者必须明了这一要求,写作中避免设喻、绕弯子。除了主题以外,在结构、材料、语言上,公文的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三,跳出公文章法机械阶段
就拿主题来说,不论公文还是文学作品,都讲究主题的鲜明性,但是在主题的表现手法上,却有着显著的区别。一部小说的主题,是隐含在作品的人物情节和事件中的,如《红楼梦》,就是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的具体描写,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以及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预示了封建制度必定要走向灭亡的命运。可是这个主题的表述,在作品中是找不到的,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主题不是在作品中直接显露出来的。相反,公文的主题就必须在文章中“赤裸裸”、鲜明地表达出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都要写得清清楚楚。
写作不受公文章法机械的束缚,提起笔来有个我在,下笔一气呵成,文章浑圆贯通,既有鲜明的个性,又不逸公文章法,这才是进入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公文的特点是,走出四平八稳的境界,公文有精神,有力量。
公文写作常被形容为“带着镣铐跳舞”,就是说公文有特定的格式、章法,撰写公文必须受其管束,不可任性而为。所以,公文写作的学习,也要从掌握公文的基本章法、格式开始。这个阶段的学习很重要,基础打不牢,提高便很慢。重点要掌握的是公文的五要素,即主题、结构、材料、语言和格式。有人将这五要素比喻为人的灵魂、骨骼、血肉、细胞和外装,哪一样也不可少,这是有道理的。当然,公文写作方法中,不乏一般文章的写作常识,如主题要深刻、材料要精当、结构要匀称、语言要准确等等。但是公文的写作又不同于一般的写作,毕竟有自己的特点。学习公文写作,最要紧的也就是掌握这些特点。
所谓有精神,是说公文的主旨新颖,材料典型,读了感到很有新意。特别是主旨的提炼十分重要,公文的主旨起到统帅的作用,从标题的拟定、结构的安排、材料的运用到语言的措置,都由主旨来决定。主旨新颖精辟,会使整篇公文虎虎有生气。所以写作功力深厚的人,下笔之前常常用很长的时间来反复推敲、提炼主旨,直至主旨在头脑中完全清晰、成熟起来方肯动笔。当然,主旨的深刻与否,关键是作者的理论政策水平高不高,综合概括能力强不强,思维敏锐不敏锐,没有思想的深入,便提炼不出深刻而有新意的主旨来。
其一,粗知公文章法阶段
所谓有力量,关键是做到语言的精炼,精悍的文章才能有力。功力深厚的人善于“割爱”,如梁实秋先生所说,不成熟的思想、不实际的意见、不切题的材料、不恰当的词字,统统删削净。枝蔓芟除之后,文章才显得简洁而有力量。
那么,这个学习过程有多长呢?梁实秋认为,写好文章须经过“文思枯涩、洋洋洒洒、懂得割爱”三个阶段。笔者以为,要能写得一手好公文,也要经过三个阶段。
以上三个阶段,是要花一番气力的,经过若干年的磨炼才能达到“灯火阑珊处”。特别是进入第三个阶段,非得有多方面的修养才成,不是轻易能及的。
初写公文者,难免受挫一时。有的自以为公文不过是雕虫小技,不屑一学,拿来便写,结果三篇五篇写不成样子。有的读了讲授公文写作的册子,自以为得了天机,几试锋芒,却总有画虎不成反类犬之虞。凡此种种,大都因为把公文写作看得过于容易了,不知道公文写作也是一门学问,也有其自身规律,也须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才能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