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品味公文 > 第29章 从八股文说起

第29章 从八股文说起

又如,制发公文存在贪大求全,好搞“纲领性文件”的问题。有的人写公文,总爱写得非常全面,哪一方面、哪一点没有说到就不放心,生怕别人有意见,结果有用没用的都写上,令公文臃肿不堪,实在要不得。公文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无论是部署工作还是发布政令,都应着眼于当前的事情,否则最好不采用公文的形式。同时,开展工作总有个轻重缓急,一件工作总有个阶段性,不可能各阶段同时推开。所以公文内容必须有侧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贪大求全,把什么都说到了。天下的事情是说不全的,自古以来“文不求全”,区区一份公文为何非要写得全而又全呢?其实,有些洋洋万言、“全面论述”“高度概括”的红头文件,倒是效率最差、最不管用的公文。

造成公文的空洞无物,源头自是在八股,然而也有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造成的。如,这些年形成一种工作惯例,上级发一个文件,下级必须在数日内发个同样文件,才算是“认真贯彻”了;上级部署一项工作,下级必须在一两天内报告贯彻情况,才算是“坚决执行”了。譬如,中央发了《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后,没几日,不少省、市、地、县也都下发了同样的文件,连标题都一字不差。这样造成为赶形势追浪潮而发文,有些领导为了不落在其他单位后面,争分夺秒抢发文件,甚至上级的文件还没有发下来,电台刚刚广播过,就让秘书们准备写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这样,秘书们根本没有时间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认真的调查研究,只靠着一份上级红头文件和领导几句指示,硬着头皮去写报告、发通知,于是只好照着上级文件依样画葫芦,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甚至改头换面,整段抄录,使得文件里尽是大道理、空口号、原则要求。我听内蒙古自治区的朋友告诉我,中央一有重要精神,他们领导就要求务必当天上报学习体会和基层的反应,不能隔夜。遇到中央重要精神在晚间新闻联播播出时,逼得他们只好自己编学习体会,写到基层的反应时,也是胡编人名,什么“草原牧民巴特尔高兴地说:……”,草原上没有门牌号码,“巴特尔”又是个大姓,谁去核对呀。试想,这样的公文报上去怎能有参考价值,发下去怎能管用。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作为上级机关,不能要求上下文件“对口”,也不能以下级发没发文、报告没报告作为贯彻没贯彻的标准;下级机关贯彻上级指示,是否要以发文的形式来贯彻,何时报告贯彻执行情况,都须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切不可为向上级表功而作虚功。

造成公文贪大求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领导不恰当地追求所谓“人过留言”,不顾实际需要,一上任就要在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上树立起自己的一套理论观点。这样造成“纲领性文件”满天飞,上面一个大纲领,下面一个小纲领。可是,纲领性文件发了一个又一个,有的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事实证明,那些一事一文,内容具体明确,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易于执行又易于检查的文件,其效用倒是很强,确能解决问题。当然,指导全局的纲领性文件也很需要,但不宜层层都搞。

今天,那种老生常谈、言之无物,发了、报了不管用的公文仍“我行我素”。笔者在某市委办公厅工作时,从1985年起处理过八年各单位报送的工作报告,大概总有五六千份吧,相当一部分报告都是官样文章,内容一般化、大路货,对领导机关具有参考价值的不足一半,特别是年度工作总结报告,有价值的还不到三分之一。这些报告能送主要领导同志阅批的就更少了,被领导批示的简直如凤毛麟角。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一段时间,办公厅每年发文通报各单位报送公文存在的问题,然而情况未有明显好转。这种不良文风恐怕不是一个地方、一个阶段的问题。

其二,八股文形式上的僵化,对公文的影响。

旧时八股文有严格规定,文章中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必须“代圣贤立言”,不但内容要体现儒家的思想观点,而且行文还要“入口气”,即模仿古代圣贤的口吻。但是,圣贤之言毕竟有限,到了后期的八股文,由于八股文题大都作尽,圣贤之言也都嚼烂,士子只有“剽窃陈言,雷同肤廓”,结果通篇腐词滥调,空洞无物,变得毫无用处。八股文之所以灭亡,就因为它毫无用处了。

为了说清楚,先简要介绍一下八股文的程式。明代八股文包括六大部分:(一)破题。限定用两句对偶或散句说明题义;(二)承题。用三四句散句进一步说明题义;(三)起讲。用八至十句对偶或散句进一步发挥题义;(四)入题。用一两句或三四旬过度的话把文章引入正题;(五)分股。分成八股来阐述作者对题义的认识,全部用对偶句来写:(1)起二股,用八九句总论题意,虚说为主。(2)中二股,用十余句具体阐发题意。(3)后二股,用十余句到二十余句通过联想、设问扩充题意。(4)束二股,用三四句总括前文。(六)收结。用一两句散句推阐余波,收束全篇。

其一,八股文内容上的陈腐和空洞无物,对公文的影响。

这个烦琐的程式,若是作为小学生初学写文章的一种思路,也还使得。但是作为朝廷选官考试的写作法则,几百年一成不变,就把人们捆得死死的,严重束缚了思想。据说,八股文的程式是总结古代诗词的规律制定出来的,所以才这样复杂,连每段字数都限定死,正像个“巨无霸”词牌。这样僵死的形式,很难写出富于生气的文章来,注定了八股文的短命。

今天已然见不到八股文了,但它对文风的坏影响犹存。早在1942年,毛泽东就笔伐了八股余毒——洋八股、党八股,这些新八股甚至比老八股还八股,起码八股文并没有开中药铺,也没那样长。毛泽东说,这是我们一些人的创造。时至今日,新八股并没有像毛泽东所预言的“被彻底抛弃”,党八股的八条罪状,除第二条(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外,其他几条,如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等等毛病,在当今的公文中仍不少见。其中,老八股的影响比较深的,如内容陈旧,空洞无物;形式板滞,限制思想等,尤其为甚。下面作些具体分析。

回过头来说说,现在的公文僵化问题。所谓“僵化”,不是指公文的规范格式,这是公文必备的外在标志;而是指公文写作上的模式化、程式化等问题。譬如,一些公文写作教科书和文秘专业课上,对每一个文种如何写开头、如何写主体部分、如何写结尾,规定得过细过死,有的就差限定字数了。结果不少公文的开头都是一个模式:“根据……,为了……,按照……,结合……的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以至于搞得一些人离开“为了”、“根据”等词,就不会写开头了。再如,公文内容雷同问题,写体会形成套路:“一是领导重视,加强指导;二是层层发动,提高认识;三是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四是落实制度,带好队伍。”不少工作总结都能找出这样几条。诸如此类“众稿一词”、“千文一面”的现象,是公文内容上的僵化。

到了明代末年,八股文渐渐形成华丽浮糜文风,弊端显露。清承明制,继续以八股进行科考,八股文的弊端充分显露。特别是八股文使用四六骈文,满人很不习惯,以致康熙皇帝下令取消八股考试。但八股取士毕竟是一种统治工具,没过几年又被康熙拾起来,但做了一些改革,如明令取消八股文中使用浮糜骈体的陋习,推行质朴文风;雍正还降旨要求八股文要“清真雅正,理法兼备”。所以乾隆以前出现方苞、袁枚一批能写一手好的八股文章的八股大家,文章比较深刻,文字也雅正流畅,连那一时期的公文,也少有八股痕迹。然而,由于数百年的积陋,清廷已无法挽回八股文的颓势,它的败坏腐烂已成定局,终于在清朝覆灭之前寿终正寝。

语言的僵化,是公文表述上的僵化形式。拿八股文来说,后期之作已是满篇陈词滥调,起讲必用“且夫”、“尝谓”、“若曰”,收语皆用“也”、“矣”、“乎”、“哉”等等:虽然文字对仗工整,音调铿锵,但读后不知所言何物。如:

从另一方面看,八股文也有一个产生、发展直到衰落、灭亡的过程,这前后共五百余年。1370年,明朝廷始定八股程式。作为一种科考文体,兴起初期毕竟也训练了人们认题、破题、承题、释题的能力;它对字数的严格限定,训练了人们锻词炼句的能力。所以在明代八股文多受称颂,当时的文章顶尖高手,如行文质朴简洁的王鏊、唐顺之、归有光等,均是八股大家,著有八股文选本。

“天地乃宇宙之天地,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已夫!千百年来,已非一日矣,溯往事已追维,曷勿考记载而诵诗书之典要?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亿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时而用世,易弗瞻黼座而登廊庙之朝廷?”

八股文内容陈腐、形式僵死,除科举应试外,别无任何用处。所以过去读书人学习八股文,只是把它当成敲门砖,一旦考取功名,敲门砖就被扔在一边,从此再也不去理它。明朝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就说:“科举章程之业,一旦取甲第,遂厌弃其事。”八股取士最可恶的是,为学会这毫无用处的文体,耗尽士子精力,造出一批孤陋寡闻之辈,败坏人才,使国家所取之士,不少人仅会写写八股玩弄文字而已。清代著名学者颜元深刻指出:八股取士造成“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且学正坏其所用,用正背其所学,以致天下无办事之官,庙堂少经济之臣。”八股文真是既无用又有害。

这段文字中,故意用僻词,不用“君主”、“皇位”,偏用“元后”、“黼座”,真是玩弄辞藻,华而不实。我们当今的公文中,也有语言僵化的问题,不少公文充斥官话、大话、套话等定型化的语言,读了味同嚼蜡,写者却乐此不疲。有一种说法,叫作“说了没错也没有用的话”,给这种话起名的人实在高明,一言以蔽之,把官话、大话、套话、空话都囊括进去。现在这种“说了没错也没有用”的话,在公文、领导讲话中简直泛滥成灾。李瑞环同志曾经批评过这种现象:“起承转合,千篇一律,编顺口溜,凑四六句,念起来合辙压韵,实则八股习气。”对一个问题,许多公文、讲话好阐述大义,发表宏论,却不善于从人们关心的角度,作出明确清晰的分析,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譬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正确驾驭……趋势,全面实施……战略,大力推进……,努力加强……,加速……,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的跨越。”这些话不仅完全正确,而且很有高度,但是人们听了后就是不知怎么去做。毛泽东就很少讲这种套话,特别是晚年,讲话十分简直,句句实打实。毛泽东的文章连蒋介石也很佩服,他曾说共产党内毛泽东的白话文最好。我们应当好好学一学毛泽东写的文章,应该坚决摈除长而空、大而无当的话,把共产党优良的文风恢复起来。

那么,八股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章呢?严格地说,它不是一般应用文章,而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所以又称八股试帖。由于这种文体除开头部分和结尾外,中间主体部分由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组成,共八股,所以叫“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而八股考试是重头戏。如,秀才考试通常要考三篇八股文,童生考试要考五篇以上的八股文。因此明清科举常被称为“八股取士”。

现在大家都感到,公文写作上很需要一种生动、清新的风气,克服“粗制滥造,空洞无物”、“穿靴戴帽,豪语口号”、“面目可憎,味同嚼蜡”、“写者厌倦,读者皱眉”等问题。改进文风,必须从端正思想作风入手,树立求实、求新的精神,倡导质朴简短、鲜明生动的文风。同时,对坏文风的鼻祖——八股文有个真切的认识,前车之鉴,后车之辙,无疑会有助于我们把公文写得更精些,更实些。

提起八股文,大家都嗤之以鼻,视之为坏文风的鼻祖;批评文风的文章,也总要刨出它来陪绑。可是,若问八股文是何模样,恐怕真正见过读过的人不多。八股文被清政府废止,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当年摆满读书人家案头的八股文选本,现已极难看到。难怪它的模样少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