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854年,乔治·皮博迪还只是一个百万英镑级别的银行家,做了罗斯柴尔德的秘密代理人后,他迅速地发了一笔近2000万英镑的横财,一举成为英国伦敦金融街举足轻重的美国银行家。
秘密协定达成不久,乔治·皮博迪公司很快发展成为伦敦金融街著名的社交中心。在这个中心以美国名义举办的一些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宴会,一直是伦敦商业圈子里面的盛事,能参加的商贾权贵引以为荣,但是他们根本想不到这种奢华的宴会全由内森先生买单。
在1857年美国经济危机到来之时,由于乔治·皮博迪公司大量投资于美国的铁路债券和政府债券,当英国的一些投资机构疯狂地抛售美国债券的时候,皮博迪公司也被深度套牢了。就像大人物有点头疼脑热就会被疯狂地讹传成得了晚期癌症或者花柳病一样,皮博迪公司行将倒闭的谣言同样传得风云迭起。
内森男爵和皮博迪相视哈哈大笑了起来。
皮博迪公司只好猛然大幅压低公司持有的美国证券的价格,想尽方法变卖出去,以求缓解公司的资金紧张,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抢夺一些大银行的客户。然而,这一举动不但不奏效,反而更加激起了投资者极大的不满和竞争对手的幸灾乐祸。
“哦,皮博迪先生,大可不必呢!”内森先生摆了摆手,“我从来不认为你家财万贯,就是在考虑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没想过你财富累累啊!”
在这一紧急关头,天使从天而降,萍水相逢的英格兰银行和巴林银行联手为濒临破产的皮博迪公司提供了近100万英镑的信用贷款,不仅解救了皮博迪公司而且使其转身张开血盆大口,不顾及身家性命,大笔吃进被惊慌的投资者当作垃圾债券(Junk Bond)四 最佳选择——摩根
“我回头把公司的一切财务账簿拿给内森先生过目。”皮博迪讲得非常诚恳,唯恐内森先生思想出现波动而反悔,此话也表达了皮博迪对这件事情由衷地认同和喜爱。
在皮博迪公司蓬勃发展之际,朱尼厄斯·摩根在1854年加入了皮博迪公司。这无疑是皮博迪的一个伟大的决策,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合作,也许世界上就不会出现声名显赫的摩根财团。然而,他们的合伙却有一段一波三折的曲折过程。
内森先生笑了笑:“你是美国人,你适合担当这项重任。”
朱尼厄斯和皮博迪第一次相识是在波士顿。那时候,朱尼厄斯的比尔公司全年销售总额达到了700万美元。国际上许多财团都在密切地关注着它的发展,它就像明星一样魅力无穷,散发着灿烂的光芒。
“哦,当然愿意,能和内森先生合作,这是我毕生最大的荣耀啊!还请内森先生多多指教。”大概是皮博迪也没有想到会碰到这种好事情,所以一时之间语无伦次,竟然喃喃地重复了一遍前面说过的话。
朱尼厄斯个子瘦高,宽阔的面庞上表情始终若有所思,淡蓝色的双眸,高而坚挺的鼻子,始终给人一种机智和平易近人的感觉,他严谨、勤奋、机警、克制、可靠、忍耐,整个身躯散发着银行家所特有的无穷的魅力。所以,他自然是很多年老的银行家们拉拢的合伙对象。
“今天邀请皮博迪先生过来是希望你能担任我公司美国业务公关的代理人,当然你知道这是一项秘密的业务。在此之前,我一直没有重视美国业务,这应该是我的一个大失误啊。”一直以来,内森对美国又恨又喜,恨的是美国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口袋里的钱是借别人的,美国人的信用差到了极点;喜的是,很明显美国将来是一片前景广阔的市场。只有皮博迪加入进来才可以打消他在美国开展业务的种种顾虑。
经人介绍,皮博迪认识了朱尼厄斯。当时皮博迪已经57岁了,但是仍然单身一人,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他拥有兴旺发达的皮博迪公司,但是却没有一个合法的继承人(合法的子嗣),这也许是皮博迪拉拢朱尼厄斯人伙的根本原因。皮博迪对朱尼厄斯一见倾心,觉得朱尼厄斯注定是他的接班人,但是,朱尼厄斯此时却是非常的小心。
这时候仆人走了进来,为皮博迪准备了一杯香茶,然后迅速地转身离去,把门轻轻掩了起来。
皮博迪说:“年轻人,你也看到了,我这身子骨儿恐怕支持不了多久了,我是非常希望你加入进来的。如果你愿意的话,等我百年老去,我会留一部分资金作为你的发展资金的。”
“还可以,今后还需要内森先生多多指教啊!”皮博迪谦虚道。
按普通人的正常思维,朱尼厄斯听了,应该喜出望外才对啊。然而朱尼厄斯面有难色,含糊其辞地说:“皮博迪先生,我本人也非常愿意跟您合作,这是我摩根的万分荣幸,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加入进来啊!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
“皮博迪先生的业务开展得不错呀!”在他们落座以后,这是内森开门见山讲的第一句话。
“哦,摩根先生,你不妨把这个特殊的原因讲出来,看我能不能帮助你!”
内森·罗斯柴尔德的寓所静谧富丽,花草葳蕤。仆人在前面谦恭引路,并开启一道一道门廊,他们左转右拐来到了内森男爵的寓所内庭。
“皮博迪先生,是一个杂乱的个人家庭原因。”
虽然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正面接触过,但是就像老朋友多年没有谋面一样亲切地握了握手。
其实,这个特殊的原因是朱尼厄斯的公司还欠着波士顿一位合伙人的部分债务。由此可见,朱尼厄斯是真诚可信的人,他不会无端地让别人承担自己的债务,因为他知道如果皮博迪先生知道此事,那点债务根本不可能是阻碍他们合伙的什么特殊原因。
“哦,皮博迪先生,快进吧,快进吧!”内森先生恭迎在金碧辉煌的寓所门口。在那种时候,内森先生能见你就不错了,更别奢望让这位老财主恭迎在门口了。皮博迪抬头看到内森笑迎在门口,有点激动的皮博迪歉疚满怀地说:“哦,您……您看您,内森先生您太客气了,我自己进去就是了!”
皮博迪第一次真诚地邀请朱尼厄斯入伙就这样宣告终结了。但是,朱尼厄斯仍然是他的不二人选,尤其是他在后来知道了朱尼厄斯没有加入的原因是自己还欠有债务时,他更加坚定了二次邀请的决心。朱尼厄斯这种不见钱眼开的严谨而高尚的品行让他印象尤其深刻。
也不知道怎么地,皮博迪让内森对上了眼儿。皮博迪为人谦和、勤奋、踏实,而且对自己国家的忠心耿耿让每个人都感动(在那时候,这一点几乎成了皮博迪的个性象征)。当然,他目前开展的业务也算蒸蒸日上,无疑也是引起内森先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1853年5月中旬,皮博迪诚恳邀请朱尼厄斯夫妇出席新任美国国会大使的晚宴。朱尼厄斯夫妇欣然赴宴。次年年底,皮博迪重新提出了邀请:“年轻人,我希望您能重新考虑那件事情,我个人的承诺不变。”
据说,诚惶诚恐的皮博迪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准备这次见面,包括每一个细微的细节,怎么讲话啊,怎么穿衣服啊,怎么穿鞋子啊,采用什么交通工具去才能保证不迟到啊,等等,所有可能发生的状况他都想到了。但是,他内心一直忐忑不安,怀疑是不是自己哪儿不小心冒犯到了内森先生。应该没有啊,我的确是和内森先生做同样的业务,但是我只不过在啃内森不愿意啃的骨头而已。皮博迪辗转反侧地想啊想啊,想到最后,才想到了可能是内森先生想和自己合作。工于权谋的内森·罗斯柴尔德财力雄厚,喜欢握着财权左右世界,所以名声并不好,许多人都鄙视甚至讨厌他,不想和他有任何瓜葛。那时候,社会贵族都不想和内森为伍,只有那些财政实在紧张的人才找他去借钱,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高高在上的内森先生其实很可怜呢!
朱尼厄斯答道:“皮博迪先生,这确实是一件好事情,不过,我要仔细考虑考虑,我必须对你的公司有所了解。”
内森·罗斯柴尔德可是当时世界银行界首屈一指的可以呼风唤雨的大财主啊。可想而知,皮博迪感觉自己是多么荣幸啊!一时之间,皮博迪先生有点窃喜也有点担忧,不知道内森先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好像是受到皇上召见的乞丐一样,皮博迪既兴奋又觉得不踏实。难道太阳真有从西边出来的时候?
皮博迪知道朱尼厄斯话里的意思,他不但不介意,而且对朱尼厄斯谨慎的态度感到由衷的赞赏,这不正是他苦苦寻找的合作伙伴吗?所以他欣然提供了公司的全部账本,并且亲自带他参观公司和讲解公司的运作方式。
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就在此时,皮博迪的秘书毕恭毕敬地递进来一封信,表情甚是激动和诧异,握着信的双手似乎在瑟瑟颤抖。这封信同样让皮博迪非常吃惊和激动。信是内森·罗斯柴尔德男爵的秘书送过来的,内森诚恳地邀请皮博迪先生在适当的时间到他的寓所做客。
1854年10月,朱尼厄斯正式被皮博迪吸纳为合伙人。皮博迪当初绝对没有料想到,他的这一决策,将使他们的金融王朝快速超越罗斯柴尔德和巴林银行。皮博迪—摩根的金融大厦在英伦的大地上迅速拔地而起,这座大厦也注定不久就要迁移到美国纽约华尔街上去。
有一天,天色已晚,皮博迪刚刚处理完一笔业务,还不打算回家,正准备查看其他的文件。公司刚刚转型,刚刚开始了新业务,皮博迪丝毫不敢松懈,时刻觉得有经营的风险和压力,所以他就像一条勤奋的猎狗一样,左啃啃右嗅嗅,这儿找找那儿寻寻,哪儿有点肥肉就打算在哪儿咬一口,到处在物色着生意。
这时候,皮尔庞特·摩根已经17岁了,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
永远不知道疲倦的皮博迪,相准了不少发财的方向,虽然是小打小闹,也算是发了一点儿小财,但是,根本没有大的方向和战略。当时的皮博迪公司仍然名不见经传,如果没有接下来的故事,皮博迪公司以及皮博迪这个人也许很少有人能够提及,那摩根财团就更没有谱儿了!
五 吝啬的超级富翁
在美国华盛顿时,皮博迪一直从事干货批发买卖,到1830年的时候,他的干货批发公司已经在纽约和费城等地开办了多家办事机构。到了1835年,他的干货批发业务年贸易总额可达到100万美元。但是就在这一年的首次伦敦之行,彻底改变了他继续从事干货批发的想法。皮博迪注意到伦敦的主要的投资机构都是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并不实际去做货物买卖,但是非常赚钱。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商人银行(Merchant Bank)三 罗斯柴尔德的神秘召见
没钱的穷人吝啬,那叫节俭;有钱的富人一旦节俭肯定会被鄙视地叫成吝啬鬼。人这种动物的思维真是刻薄和奇怪。
一年后,乔治·皮博迪公司在伦敦的穆尔门街31号诞生了。很普通的门面,很简陋的办公设备,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被“造孽”般地包裹在破烂的毡毯中一样,虽然没有高质量的牛奶哺养,但是他却仍然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
皮博迪就是这么一位被叫成吝啬鬼的有钱人,而且让轻浮浅薄或者愤世嫉俗的人吹胡子瞪眼地得出评价:“真是愈有愈发扣门儿的大财主啊,啧啧!”
皮博迪大概也是眼馋了伦敦的金碧辉煌。一次相见,一生倾心啊!1837年秋日,皮博迪漂洋过海迁居到了伦敦。当时的伦敦就像皇宫,美国就像荒芜的郊野。能够踏进“皇宫”的美国人很少,即便是踏进了也不一定受到那些“皇家贵族”的青睐。然而,八面玲珑的皮博迪却要除外了。
普通人也许会这样解释皮博迪的吝啬:“节俭也是财富积累的另一个源泉”。但是一些思想深刻深邃的人也许会这么解释:“童年的创伤使他饱受了苦难,也使他的行为变得非常古怪,因为总是不知道满足,所以他总是贪婪和吝啬。”就像从小饱受饥饿的人,经济好转以后很容易吃成大胖子一样,而且即便自己已经成了大胖子了,仍然在惯性地不停地吃。
在那个时代,有点抱负的人都胸怀闯荡伦敦的梦想,那可是遍地黄金的地方,能去的当然不愿意错过机会。就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深圳,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成群结队呼啦啦地向那海边赶。如果你要问“去干吗”便立即得到干脆统一的回答:“去挣大钱啊!”还会遭受理直气壮的反问:“你不去?没有一点儿闯劲!”
总之,皮博迪的吝啬跟他的业绩一样地富有名气,他的吝啬也一度像一个谜团一样随着他的身躯在英国伦敦的大街上火热地流淌。
二 美国唯一的绅士
这让现在的富人们多多少少有点不可思议,但是更不可思议的还在后头呢,腰缠万贯的财主居然没有一所自己的住房和一辆属于自己的马车,上下班都急着赶公共马车,住在租用的一间简陋的、潮湿的小房子里。
这番经历,也奠定了皮博迪在伦敦落脚生根的基础。
有一天清晨,朱尼厄斯上班走进办公室后,发现皮博迪的气色非常不好,看起来十分的羸弱。
皮博迪因此得到了美国人和英国人的共同赏识。
朱尼厄斯急忙走近,亲切地询问:“皮博迪先生,您是不是不舒服?”虽然加盟进来已经很久了,但是朱尼厄斯对皮博迪仍然时刻敬重如宾。
后来,皮博迪为纠正英国人的“美国人都见钱眼开”的偏见,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马里兰州应付给他的6万美元的佣金。在那个时候,6万美元可是个惊人的天文数字,谁有谁就是大财主!闭目想一想,吸引力有多么大啊,但是皮博迪却硬是抵御了这种诱惑。
皮博迪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来说:“哎!风湿病又发作了,恐怕又要耽误工作了啊!”
很多英国人对皮博迪竖起大拇指,赞道:“老皮,真了不起啊,是靠自己的面子借到了这笔钱”。其实,也可以说是“英国人为自己垂死的企图借出了这笔钱”。道理就像个过家家的游戏,你给我一块钱,如果你再给我一块钱,那么我可能还给你两块,说不准还有点儿利息哦;如果你不再给我一块钱,那么前面的一块钱也不还你!你能怎么样!?皮博迪的聪明是教会英国人在那种状况下加速地认同自己并懂得了这个道理。
“哦,那不要紧!皮博迪先生,您应该回家休息,有病就不应该坚持工作啊,身体要紧啊。”朱尼厄斯诚恳地劝道。
这些“金钱大佬”当然不是傻子,于是他们又不得不拨出800万美元贷款给马里兰州,以求得到全额还款。
皮博迪终于经不住朱尼厄斯的再三劝说,便一丝不苟地收拾好了办公桌,慢慢拿上雨伞,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办公室,嘴里还抱怨自己应该多注意身体,今天本来可以多做些事情的。
皮博迪立即温文尔雅地威胁说:“我的银行家先生们,如果如今你们不给我们贷款,那么以前的贷款风险就会更大呀,你们只有继续为美国提供新的贷款,让我们完成未竟的投资,然后才能有收益,才能保证以前的贷款能够得到偿还啊。大家现在都坐在同一条船上,我们只有齐心协力朝着一个方向划才能上岸,大家各自打自己的算盘,这船就只能在海里打转,早晚被风浪掀翻!”
天空淅淅沥沥地落着碎雨,随着一阵冷风夹杂着冷雨扑面而来,皮博迪走到门口时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让同事们看到了实在觉得很担心。
又有一位银行家高昂着脑袋,阴阳怪气地说:“啊?老皮先生,贷款有风险的啊,我们已经很后悔当初借钱给你们了。”
半个小时以后,朱尼厄斯到外面去办事情,走出公司大门一看:“哇,那不是皮博迪先生吗?”朱尼厄斯抬头转身惊异地发现皮博迪站在朦朦胧胧的冷雨中,不断地瑟瑟发抖,显得是那么的单薄和瘦弱。看着不停地东张西望的皮博迪,一头雾水的朱尼厄斯赶过来一问究竟:“哎呀!我的皮博迪先生,你怎么还站在这儿?我以为你早回家休息了!难道发生什么事情了?”
皮博迪心里很清楚,面前坐着的银行家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以前借款给美国的,第二类是以前没有借款给美国的。两类人两种不同的心态,第一类人现在进退两难,他们知道如果不借钱那么前面的借款也收不回,他们现在其实也不敢得罪我老皮。他们也是本次公关的重点;第二类家伙现在很难争取,咱应该节省精力,把他们暂时先晾在一边儿去。
“哦,是摩根啊,我是要准备回家去。”皮博迪平静地说。
他微笑着,笑容像盛开的桃花(大概,中国的笑面虎就是这种概念吧),满含深情地说道:“目前的经济危机是全世界的经济现象,不光是美国经济才出现这种窘况。美国人不是骗子,心眼是善良的,他们只是暂时受到了危难,想兑现却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罢了。如果因为是乞丐就判断他不讲信誉,心眼也不善良,好像也无根据啊!”
一阵冷风袭来,皮博迪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他看到朱尼厄斯似乎不理解似的怔怔地看着他,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说:“哦,刚刚过去了一辆两便士的马车,我要再等等,一便士的马车应该很快就到了。别担心,我没事儿。”
皮博迪具有当好垫板的优秀品质。无论是身处冷嘲热讽还是熏天臭气中,他始终谦逊和蔼。
“哦——”朱尼厄斯听到此话,自然非常地吃惊。
要说美国人精明就精明在这里,善于知人善任,知道哪儿有刀起刀落,就会想办法在那儿放一块儿质地非常良好的垫板。想想也是,要弄到一笔钱,受点侮辱又怕什么呢?
“你要办事情,抓紧去办理吧!你别管我了,耽误了工作可不好!”皮博迪一边揩鼻涕一边催促说。
“啊——还要给美国人借钱?除非我脑袋出了问题!”
要知道,此时的皮博迪可是声名显赫的银行家,完全可以用家财万贯来形容。很明显重病在身,非要等一便士的马车,真叫人有点不可思议。
“哎呀,老皮啊,就凭美国人的信用,还想让我们借钱给马里兰州?这可是太不可思议的事情啊!当死心则死心吧!”
与他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的皮尔庞特,甚至认为乔治叔叔一直生活在南非那些还没有开化的土地上!吝啬得十分古怪而没有任何逻辑,连一小片香皂粒都必须捡回来用完,小心翼翼的样子实在是让人觉得难受和可怜。
一般人吃饱了,喝足了,玩爽了嘴巴就会立即变软,但是这些银行家的嘴巴可真是硬呢!就像鸭嘴巴,身子骨头都可以稀巴烂,嘴巴却不容易软,无论老皮怎么软打硬磨也改变不了这些大银行家们对美国的“错误”认识。他们盯着酒酣耳热的皮博迪,摊摊手,耸耸肩高傲而又夸张地摇了摇头,像对着一个活的玩具抑扬顿挫地叹息:
皮博迪的这一吝啬和贪婪的个性,还表现在他是一个独裁的银行家。他从未和别人分享过他的职权,他的低级合伙人六 阴险的“乔治叔叔”
终于有一天,皮博迪邀请到了英国的几十位有头有面的银行家参加宴会。在皮博迪的人生中,那场面,估计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他言听计从地满足了他们所有的刁难和要求,当然弄几个漂亮妞儿说说俏皮话啊,陪陪酒啊,唱唱歌啊,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从古到今,这些就是最基本的公关技巧了。皮博迪当然也能驾轻就熟。
多年风里来浪里去的商场打拼,朱尼厄斯无疑已经锻炼成了一位精明的商人。他很快意识到最终得到皮博迪许诺的财富几乎是痴人说梦。皮博迪的种种“怪异”的行为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不禁在心中暗自感叹:“哦,我的苍天啊,我似乎被皮博迪这个老家伙欺骗了!”朱尼厄斯肯定怀疑过他是否走错了路,这条从美国到英国的拖家带口的漫漫长路充满诱惑、风险而又无比艰辛。
第二年,通过小金融公司的逐步拉拢牵线,他终于与大型财团建立了关系。真诚的爱国情怀总是如涓涓小溪一样从他的眼神中流淌出来,浇灌着那些异族人的心扉,给这些“铁石心肠”的银行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他那股虔诚劲儿让这些银行家们也感觉非常受用。
10年光阴岁月,潮起潮落,朱尼厄斯双鬓已有点点霜染。皮博迪比朱尼厄斯大二十岁,皮博迪处于薄尘迟暮,朱尼厄斯正值壮年。时光终于解除了朱尼厄斯的担忧。健康状况的持续恶化,让皮博迪这位长年累月伏案工作的银行家终于放弃了手中的工作,开始首次度假之旅,由此也给了朱尼厄斯许多独立决策的机会。
第一年,四处找关系,缔结人脉,熟悉熟悉环境。跟现在开拓市场的思路是一样的,但是那可是在两百年前的英国哦,能够胸怀此种谋略实属相当了得。为增加他的影响力,所有在政治界啊、经济界啊有头有面的人,都是他顶礼膜拜的佛。他匍匐磕头、起身作揖,那股虔诚劲儿,天地为之动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终于在英国建立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关系网络。
此时,美国内战爆发,许多仁人志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是却让银行家激动不已,因为国家要打仗,政府为了筹集战资,不得不发行政府债券,所以他们发财的机会到来了。战争越持久越惨烈,这种发财的空间和几率就会越大。发战争财、国难财总是给人不良的印象,但是在那个年代里,许多银行家正是因为战乱而成就了辉煌的业绩,朱尼厄斯也不例外。
皮博迪怀着一颗爱国的心,断断续续,步步为营,坚持在英国待了两年。
这时候,皮尔庞特·摩根已经20岁了,他在美国秘密收集和整理战争情报,然后以电报的形式发送给在伦敦的父亲。这段时间里,趁火打劫的父子搭档发了一笔数额不菲的战争横财,从而也奠定了朱尼厄斯对皮博迪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但是,可爱的皮大叔啊,实在令人佩服,整个美国唯有你能担此重任吧?可想而知,你当时是多么能干的人物呢!
然而,也许是因为美国内战的震撼;也许是因为年幼时贫穷创伤的再一次复发;也许是因为钱的来源的道德性有待考证,内心有愧疚;也许是因为感受到了上帝在向他轻轻地招手,“皮叔叔,回来吧,你挣得够多了,活得却不滋润,到上帝这里来吧,为你解除苦难”;也许是一贯吝啬发挥到极致的作用,他觉得与钱分手是一件异常维艰的事情;也许是以上众多原因的综合作用,在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皮博迪从一位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位熠熠生辉的慈善明星,并且光芒万丈地走完了自己接下来的人生。
可见,要敲开这些公司的大门,已经很不容易,要想拉到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凡皮博迪捐助的工程到处刻着、挂着、签着、镶着、嵌着、描着、染着、绘着“皮博迪”的大名。在1857年,皮博迪先生就开始资助巴尔迪摩的一所“皮博迪学院”(后来被合并成一个大学的分部);1862年,皮博迪开始把15万英镑转给一家信托基金,用于建造伦敦的贫民住宅工程,还立契转让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以维持这个住宅区的运转。为此,他获得了“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
那时候,伦敦是整个世界的资本保险库,就是闲钱最多的地方,像巴林、罗斯柴尔德等大名鼎鼎的公司,均驻扎在这里。嘿,这些大公司那个高深莫测哦!时时刻刻保持着帝王般的威严,门口不挂牌子,也绝不主动招揽业务,坚决要求客户与其建立独家业务关系。欧洲以及拉丁美洲的政治家们常常谦卑地成群结队排在他们的门前,像讨饭的丧家犬一般,摇着尾巴点着脑袋,低头哈腰地乞求:“先生,行行好,行行好,恳请您今天放点款吧!”“先生,您再考虑考虑,我们还是有一些资质的。”
他的施舍,刚开始是小额的,随着生命的衰竭,皮博迪施舍的范围和程度让被授予者发疯,惊叹鸿运当头一夜之间爆发,与大富翁齐名;让没有被授予者感觉世间悲凉、万念俱灰,就像一数之差错过了千万彩票一样地悲叹上帝对自己的不公平。
第二,求求这帮欧洲的银行家,想办法再弄点儿别的贷款。他们再怎么样也不能见死不救吧?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生计问题啊!
在他生命最后的弥留阶段,他的慷慨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他像赶着趟儿似的,向耶鲁大学捐建了一座历史博物馆;向哈佛大学捐建了一座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博物馆;为美国南部获得解放的黑人朋友们设立了一项教育基金会……
第一,救救美国的信誉,把沾染着屎的美国脸面尽其所能地清洗清洗(相当于起了个扫把的作用)!
直到生命终结,皮博迪的千万财富荡然无存,换来了几卡车肉麻的赞美,铺天盖地酸不拉叽地荡漾在他的坟头,为他久久地歌功颂德。
皮博迪和他的两位同事作为美国政府的特派要员(皮博迪担任小组长),就是在这个节骨眼儿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英伦大地。他们此行的任务有两个:
维多利亚女王曾想授予他一个男爵爵位或者骑士地位,皮博迪扭了扭头,撇了撇嘴巴,不屑一顾地嘟哝道:“我可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公民,怎么能接受这种外国人的爵位呢?”所以他婉言谢绝了这番好意,女王因此对他的行为大肆嘉赏,并给他寄了一张自己的袖珍画像,在这张画像中,女王全身上下悬挂着珍贵的珠宝和装饰。真是太具有讽刺意味了。
当时,如果有一个英国人深夜站在伦敦塔桥上振臂高呼:“苍天啊,美国人就是大骗子,借了我的钱不还啊!”一定会有成千上万的英国人来不及穿裤头就跑出来响应:“你跟我一样啊,我们简直是同病相怜啊,坚决再不相信美国人,坚决不再借钱给美国人了!我们一起想办法要回我们的钱吧!”
文学泰斗雨果曾经写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充满恨的人和充满爱的人,皮博迪属于后者,正是在这种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笑容。”这句话我们普通人也许理解不了,大致的意思就是说皮博迪好得简直不能再好了,这是对乔治·皮博迪这位摩根财团创始人最高的赞誉。
美国借钱却还不起,终究“沦落风尘”,堕落成了国际上臭名昭著的头号无信誉的大流氓。
就这样,皮博迪完成了一段辉煌而悲情的人生以后,被英国人和美国人当做不可思议的圣徒供奉起来了。
在此前,政府依靠国际贷款(主要是来自英国伦敦)大张旗鼓地进行国家建设,疯狂地建设铁路、公路、运河等基础设施,幻想把美国建设得美美的,而且还可以趁机大捞一把。但是对这些新鲜玩意儿,人们却不领情不买账,要我免费使用,乐此不疲;想要我掏钱,“没门儿——!我还是先照顾我的这张嘴巴吧,人都快饿死了,还有心情消费这些破玩意儿?”
皮博迪似乎唯独辜负了朱尼厄斯,也许他觉得朱尼厄斯得到了他足够多的施舍,10年间,朱尼厄斯毕竟得到了50万英镑的报酬。皮博迪最后居然决定把他的名字和剩余的资金一并从皮博迪公司撤出,好像有点报仇雪恨的感觉,丝毫不记得他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几乎成为空壳的皮博迪公司挂着朱尼厄斯的大名在哐啷哐啷空空运转。
那时候,美国正经历着一段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全国各行各业都饱受“新经济泡沫”带来的伤害。美国国内许多银行闭门谢客,纷纷停止了一切交易,导致许多企业不是饿死就是渴死,真可谓尸横遍野,侥幸保住性命的也是垂头丧气、气息奄奄。整个国家就像工厂里所有的机器戛然而止一样,一下子鸦雀无声,死气沉沉。
“言而无信”的皮博迪让朱尼厄斯终生遗憾,尤其是皮博迪拒绝让他继续使用公司的名称这件事情,几乎让朱尼厄斯崩溃,他觉得自己奋斗了半辈子,除了积累了一些养家糊口的财富外,别的一无所有,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从头再来。朱尼厄斯只好把公司名称改为朱尼厄斯·摩根公司。“唉,老皮太过分了。”朱尼厄斯一向庄重,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他向许多人这样抱怨过。
1835年,乔治·皮博迪40岁,小有成就。头发整齐地向后梳理过去,油光可鉴,矮胖滚圆的身材上一整套英国绅士的打扮。摩根财团的历史扉页就从他这里,从这一年徐徐翻开了。
皮博迪和朱尼厄斯的10年合伙宣告结束,朱尼厄斯·摩根时代的帷幕徐徐拉开了。摩根财团开始以自己的名分走进了金融界。
成就3:传说没有一个名分上的老婆,却有成群的儿女。(瞧瞧,大人物这独特的创意人生!)
皮博迪最终没有兑现自己对朱尼厄斯的诺言,却实现了人生的辉煌,这让许多历史学家、金融学家、心理学家以及行为学家多年以来孜孜不倦地探寻他当时的心路历程,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成就2:美国人民最亲爱的“乔治叔叔”。在百无聊赖的蛮荒时代,乔治叔叔的诚信品格就像一把法力强大的魔杖,使美国获得了大笔货款,让瘫痪的美国经济又站了起来,并且能够蹒跚行走。
但是我们觉得只有将历史学家、金融学家、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的身份重叠于一身,才有望粗浅地解释和领会皮博迪当初的思想。也许粗浅地看来,他和朱尼厄斯的合伙,更像是执行一套完整的、精明的谋略,所以朱尼厄斯交点儿学费也是情有可原的。
成就1:没有摩根家族的血脉,却是摩根财团的创始人。
第一,皮博迪60岁的时候,在形式上仍然孤单一个人,也无形式上承认的子嗣,这是他需要朱尼厄斯·摩根的客观原因。这也像一条散发着浓醇香气的诱饵一样,让许多当时有点名堂又爱财的商人们充满了幻想,他们甚至会哀求皮博迪:“皮叔叔啊,我就是你要找的可靠诚信的合伙人啊,我是不爱钱财的,您就收下我吧!我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性格:和许多全凭刻苦摆脱困难的人一样,很傲气却没有安全感,总是点数自己年轻时代受到过的伤害。有点内敛,偶尔还有点害羞。
第二,皮博迪矮小丑陋,生活单调乏味,除了没有妻子外,情人成群结队;除了没有儿子外,孩子们却可以拉帮结派。他意识到自身的情况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阻碍了公司的正常化的发展进程。然而,朱尼厄斯高大英俊,行为检点,作风正统,思维周密,正好可以满足人们对公司领导形象上的期待,也可以代替皮博迪出现在一些体面的社交场合,比如一些需要带夫人们参加的社交派对,朱尼厄斯就带着夫人朱丽叶参加,作为皮博迪的全权特使闪亮登场!皮博迪就可以埋头工作。
简历:40岁之前生活在美国,成功的干货商;40岁之后生活在英国,成功的投资商。
第三,虽然皮博迪公司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然而他在业务上的个人影响力却随着时光推移在逐渐地削弱。哪个商人会和一个老头子开展一项长远期的业务?说不定哪天他就驾鹤西去了怎么办呢?然而此时的朱尼厄斯年富力强,能力超群,影响力如日中天,朱尼厄斯入伙让人对皮博迪公司产生了一种信赖感。
性别:男
第四,当美国颤抖一下身子,开始耀武扬威地发展的时候,美国就有望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对祖国有一腔深情的乔治叔叔向来坚定这一信念。皮博迪一直为振兴美国的金融而努力,而具有美国人身份的朱尼厄斯正是延续他事业的最佳接班人。
籍贯:美国马萨诸塞州
第五,纵观皮博迪60年的经验积累,思想沉淀,行为价值观,他最终有点歇斯底里地挥霍完了一生的积累。他也许当初就知道或者当初就已经决定不会兑现自己的诺言。如果把所有的财富留给朱尼厄斯,他觉得心里不舒服,因为朱尼厄斯得到的太多了。所以,他画上这个饼,让张开口来充饥的人只能做他的门徒,心甘情愿地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
姓名:乔治·皮博迪(1795~1875)
————————————————————
要追溯摩根财团的悠久历史,不得不从一位大人物开始。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关于他的人生档案。
(1) 商人银行,指经营部分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办理承兑,对国外的工程项目提供长期信贷和发放国外贷款。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还办理外汇交易,为客户保管证券,替一些基金会从事投资等。商人银行大部分存在于伦敦及一些英联邦国家。
一 美联邦使命
(2) 又称劣等债券,指信用评级较低的企业所发行的债券。这种债券利息高(一般较国债高4个百分点)、风险大,对投资人本金保障较弱。
在这里,乔治·皮博迪和朱尼厄斯·摩根将从尘封的历史中鲜活地走出来。沿着摩根财团的财富血脉,带领我们重踏他们的风云历程……
(3) 合伙人一般分为高级合伙人(主要指创始合伙人)、中级合伙人、低级合伙人等。一般等级越高,收益越高,应承担的风险也相应越高。低级合伙人没有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的权力。
“一个机构是一个人影响力的延伸。”如果的确如此,那么在摩根财团,这个具有早期影响力的人就是乔治·皮博迪(George Peabody)和朱尼厄斯·摩根(Junius Morgan,简称J.S.摩根),乔治·皮博迪是摩根财团的创始人,他创办了皮博迪公司,并且成功地把朱尼厄斯·摩根吸纳进来,从此以后,皮博迪—摩根的金融大厦在英伦大地上迅速拔地而起,不久以后他们的金融王朝快速超越了罗斯柴尔德和巴林。当乔治·皮博迪逐渐老去,朱尼厄斯·摩根抓住时机,把皮博迪公司易名为J.S.摩根公司,作为摩根财团始祖,他第一次把“摩根”家族姓氏刻在了世界金融发展的里程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