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李银河谈亲密关系 > 第六章 第01节 我们为什么会忽略快乐的价值?

第六章 第01节 我们为什么会忽略快乐的价值?

其实这正是大多数普通人的处境,尤其是在我们很年轻的时候。假如你是一个大政治家,也许你能改变点什么,但你只是一个二十郎当岁的小青年,你能改变什么?有的人会觉得一切都很美好,有的人则觉得眼前的世界一无是处。这本书传达了一种人生观,一种虚无主义色彩非常重的人生观。它诉说了人生的无意义,人生的空无。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想法并不是很陌生的,因为佛教里也一直在讲四大皆空。空的感觉一直在那里,人只不过是一粒宇宙尘埃。如果你这样想,死亡也会变得不那么可怕。

这本书里提到,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在东奔西走的忙乱当中度过,最终就像一颗流星那样坠落了。主人公是一个青年,他在世界上驾着车无目的地走。为什么叫垮掉的一代?因为他们生长在温饱无虞的时代,随便找份工作就可以养活自己。书中写过,男主人公在车场帮人泊车,随便挣一点钱就可以糊口。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他想要寻找其他的人生目标和意义。然而,个人是那么渺小,没有什么事需要他来操心,他什么也改变不了。

虽然对世界的极端乐观看法和极端悲观看法都是以偏概全的,但是在我的有生之年,我宁愿选择前者,不愿选择后者。我宁肯把一切都看得美好一点,这样至少能落得心情愉快。因为无论你心情愉悦,还是心绪烦乱,事情该是怎样还是怎样。与其每天活得气急败坏,不如每天活得兴高采烈。我认为作者表达了这样一种心情,就是一切都很美好,什么事都不用操心。

书中的主人公是非常疯狂的。他开车横跨美国大陆,一路上除了和别人性交就是狂喝滥饮,最后还到了墨西哥。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

有些道理,人年轻的时候体会不到,到了一定的岁数就能体会到。比如有这样一句话叫作“太阳底下无新事”,你所遭遇到的一切事情都曾经在别人身上发生过。世界就像一条大河,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在上游和下游都是一样的,在远古和今天也都是一样的,一切只是重复,并没有新事发生。虽然重大的社会变迁看上去有些不一样,但其实质还是一样的。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我过去所知道的一切,和今后可能知道的一切全都一样。”这是一个对世界的比较透彻的看法。

听到这本书的主题立意就知道它为什么会这么出名了,因为它触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会碰上的问题,那就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书里还有一种观点:及时行乐。我觉得这个想法挺有趣的。这本书在表达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观。生命没有意义,及时行乐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垮掉的一代。什么是垮掉的一代,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们认为,人在世界上是绝对孤独的,活着是一种痛苦,个人在宇宙和人世面前是绝对无能为力的,人能够把握的只有当前,过去和未来对个人来说都是不存在的。各种所谓的人生目的和人类理想都是自欺欺人的,人生完全是无意义的。所有那些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劳动工作的人都是疯子。除了疯子,没有人能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生活。

记得有一位外国学者,他在考察了中国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中国人活得太累了,他们的人生似乎只由两个词组成,一个是成功,一个是拼搏。这位学者说:“我纳闷的是,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本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仅仅次于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纽约时报》把该书的出版称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这本书面世以后,美国才开始把“垮掉的一代”作为一个问题提上议事日程。据说现在有了这本书改编的新电影,是一部公路片,标题就是《在路上》。

在中国,快乐的确是一种被忽视的价值。“享乐主义”这个词在中国的文化和语境中从来都是贬义词,去查一查文献,大家都在批判享乐主义。其实,批判享乐主义是特别奇怪的一件事,难道人生不是要追求快乐,而是要追求受苦吗?中国文化有种为了受苦而受苦的味道,大家认为受苦是特别圣洁、特别正面的一个人生价值,而“享受”这个词却很糟糕。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享受”这个词永远是一个负面的词,是个贬义词。社会的心理不能,也不愿去理解,人居然喜欢享受,居然想追求快乐,而不是去受苦受难。我猜,这是因为大多数人一生都浸泡在苦难之中,所以觉得快乐太奢侈了,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崇尚受苦、贬低快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认为,我们对这种价值观是应当存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