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次格莱美和普利策音乐大奖获得者、爵士音乐家温顿·马沙利斯曾经跟一个铁了心要走音乐这条路的年轻人建议:“谦虚能让你更好地学习,帮你应付骄傲的干扰,虔诚地接受真理,让你不会在学习的道路上作茧自缚……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的谦虚呢?我觉得有个很简单的办法可以一探:谦虚的人总是观察和聆听,知道怎么提升自己。他们从不臆断,从不逞强说‘我知道’。”
越是成就加身的人越不得已强装自己什么都懂。Scientia infla(知识总叫人自高自大)。这正是我所担心的,自以为高枕无忧,殊不知窗外世界早已风起云涌,今非昔比。
在这个阶段里,站得再高也要摆好学习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放弃学习就是放弃生命。
这不是一种无害的自负。氢弹发明的专家之一、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曾表示,“知识之海日益辽阔的同时,无知的海岸也在逐渐扩大”。换句话说,每打下一次胜仗都助长了成吉思汗的英明神武,但同时也让他陷入新的迷惘无知。即使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却总要求某种特别的谦虚精神。还记得苏格拉底著名的无知论吗?最伟大的智慧就藏在无知之中。
只在事业开始时做个乖学生还远远不够。学习是一生的事业。从每个人、每件事上吸取经验。你的老师也许高你一筹,也许是你的手下败将;也许为你所不齿,也许与你处处敌对。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学习的最好机会,哪怕是不得已为补救而学,都不能让自我妨碍学习之道。
初尝胜利果实的我们,惊觉自己置身于陌生而复杂的环境中。刚刚受提拔的士兵必须开始学习政治艺术。同理,售货员晋升后要学习管理,企业创始人应学习人事委派,作家要懂编辑知识,喜剧演员需精通演技。新任经理的厨子除了原先的分内工作之外,还要知道如何经营餐厅。
通常情况下,我们自恃其才,情愿蜷在舒适区内,以自知之明自我满足(从不质疑自己,也没想过继续学习)。而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当时机太迟,才木讷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是不作为的代价啊!
这种好学精神对蒙古国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他去世之后。尽管军队士兵不闻外事,一心扑在战术精进上,却极擅长重用各行优秀人才,凡是所知的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商人、学者、艺人、厨子等都能受到重视,发挥其长。蒙古王国以宗教自由闻名,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尊重灵感和文化融合的国度。它首次将柠檬这种作物引入中国,又把中国的面条传播到西方世界。波斯地毯由蒙古国带到世界各地,德国的矿采技术、法国冶金以及伊斯兰教的传播都应归功于它。具有革命性的新型武器火炮据传来自中国火药、伊斯兰教喷火器和欧洲金属炮架,将这些元素结合到一起的正是善于学习、心态开放的蒙古国人。
威胁无处不在。自我像坐在石头上的塞壬[1],常用美妙的歌声勾引水手,引得航船触礁沉没。一旦我们听到脑海中反复的声音,相信自己已经从人生的学校成功毕业了,学习的脚步就自然停止下来。弗兰克·沙姆洛克告诉我们,“永远保持学生的姿态”,因为,学海永无涯。
成吉思汗的第一场大胜源于军队重组,将麾下士兵重新分配为十支队伍。这一行为偷学了突厥部落,不知不觉间便完成了十分制军制的战术创新。很快,蒙古人在国土扩张的过程中又发现一项之前见所未见的全新技术:城墙修筑。进攻西夏地区时,成吉思汗第一次攻城作战,探究修壕固防战略,很快就深谙此术。随后,在中国军工匠人的帮助下,他指导手下士兵生产攻城武器,专门用来进攻防守城墙。女真族一战中,他领略了必胜心态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每攻下一处,都与当地学者和皇族共同探讨如何管理国土,方式之新颖别致为其他帝国远不可及。每到一国一城,他都将占星师、文士、医者、思考家和谏臣汇集一堂,向任何能为军队发展建言献策的人请教学习。甚至为了这一目的,他的军队在行军路上都配备了翻译和审讯官。
解决方式简单粗暴:挑一本你略懂一二的书,开始读。找一个身边人人比你懂得多的环境,开始学。主动去体验这样一种感觉:当心中最根深蒂固的认知被动摇、被怀疑时,一种尴尬和防御的本能自然而生——为何不主动去体验这种感受呢?换个想法,换个环境吧。
他是世上最伟大的征服者,因为他能够汲取之前其他征服者的所有优点。
一提到学习,业余选手习惯抗拒,专业人士则认为这是一种享受。他们喜欢接受挑战,也不排斥为人之下,学习对他们来说即是一件不间断、无止境的事。
事实上,他在位统治时以及之后动荡颇多的几个世纪里,唯有一项规矩不曾改变:致用主义。蒙古国在他的领导下对入侵地区的优秀文化窃取也好,吸收也罢,一律来者不拒。尽管蒙古帝国存在期间没有伟大发明或特色建筑,但经过每场战役后,其文化都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成吉思汗并非生来就是天才。相反,有传记作家评论他“具有独一无二的纪律性和专注性,能够持之以恒地务实学习,实验性地不断探索,不断温故求新”。
多数军队文化——以及大多数人——喜欢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控制力强加于一切事物之上。而蒙古军队之所以与众不同,正是因为他们随机应变,懂得权衡,敢于弃旧迎新。所有伟大的企业都开始于一处,而日后的道路却分散四方。以凯莱顿·克里斯坦森总结出的企业颠覆理论为例,任何行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都会被新的潮流或创新所颠覆,无论资源怎样整合,都无力与当前的利益大潮对抗。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企业不能改变或调整呢?
成吉思汗是世界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天才,善于以人为师。他的赫赫战绩是其学习能力的最好证明,蒙古国疆土所及之地,一切优秀技术、实践及发明都被他毫无保留地学习过来。
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学习的能力。他们拒绝继续做学生。上一秒刚刚放弃学习,下一秒钟,再多的知识累积也因此不堪一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的传说在历史长卷上从未褪色:野蛮的征服者,令文明社会闻风丧胆的嗜血狂魔。他率蒙古大军一路血洗欧亚大陆,所经之地寸草不留,不仅杀光抢光扫清行军障碍,还将当地的文明痕迹损毁殆尽。西征回军后,游牧军队很快解散,这阵残暴飓风竟也风平浪静了,因为大蒙古国所建立的东西没有一样得以留存下去。
管理学之父、商业思考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只有学习的想法是不够的。人们在不断进步,因此必须懂得如何学习,如何有序调动已有知识。否则一切无知都将是咎由自取。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1]塞壬(Siren):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鸟的女海妖,相传坐在海中石头上以美妙的歌声吸引水手,使船沉没。
人人皆是我师,皆有可学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