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胜利的基础后,谢尔曼提出了他日后最为著名的作战方针“海上进军”,直捣南方阵营的心脏地带。这个具有极强战略性的大胆计划并非来自敢于创新的军事奇才,其根源还要追溯到他年轻时游历别人眼中的穷乡僻壤,对地形做了详细的侦查和研判。
他从这件事中学到了教训,在之后的作战中真正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比如在多纳尔森战役中,他的军衔本来在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将军之上,但在其他将军都把军权紧紧攥住的情况下,他反而慷慨释权,主动选择积极响应、支持格兰特的决定。在发往战区的供给品中还亲自附了一封信,写道:“这是属于你的战场。有任何我能帮上忙的事情,一定尽快告知。”终于,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多纳尔森要塞被一举攻下,这成为北方军最早的胜战之一。
尽管谢尔曼一度过于谨慎,但在战争中后期却越来越有信心。对于其他胸怀大志的人来说,信心是与生俱来的品质;但对谢尔曼来说,信心却是逐步积累的结果。从查特怒加到亚特兰大,再到海上战场,他的作战方式屡屡打破传统。学过军事历史的人应该很清楚,即便是同样的进攻,如果只受自我控制,而不像谢尔曼一样目标明确的话,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天壤之别。
其实即便是谢尔曼,也并非一直如此自控自律。战争开始不久时,他在手中兵力匮乏的情况下受命守住肯塔基州。情况危急,可他冲动的性格和自我怀疑却在此时埋下了祸根。先说兵力不足,单凭这一点就让他狂躁不已;他还一直对敌军的行动提心吊胆,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重重因素下,他终于情绪崩溃,当着新闻记者说了些欠考虑的话。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上级为了平息风波,不得已命其短暂退位,几个星期后他才慢慢缓了过来。如果没有类似的几场灾难,谢尔曼的职业生涯几乎可以说是平步上升的。
由北向南朝敌军腹地进攻,这在他人看来是个不可实现的计划,可谢尔曼却在分析了现实情况后,毅然确定下来。纵观他的战术策略,原则主要有三:避免正面战场冲突,在激战中隐藏锋芒,以及不受敌军挑衅。他对战况一概保持镇定,只坚守自己的计划。
此时此刻的谢尔曼觉得做个次要角色更自在一些。他深知自己能力几何,位居次席倒是最适合现在的自己。设想,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拒绝了晋升的好机会,只因为他想等做好准备后再向前一步。这难道真的很荒唐吗?
战火将熄时,谢尔曼已成为美国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但他依然不想在政府谋职,对政治毫无兴趣,只希望结束工作后安稳退役。美国人民对这位战争英雄的褒奖与关注源源不绝,他却写信给朋友格兰特上将,提醒他人的同时也警示自己:“保持本真,保持自我。再多荣誉不过是夏日海面上吹过的一阵凉风罢了。”
早年在西点军校求学,毕业后应招入伍。服役的前几年里,他坐在马背上穿越了大半个美国,在每次驻派任务中逐渐累积经验和见识。内战的炮火声隆隆响起时,他投身东部战场,短暂参与过布尔伦河战役。彼时,那片战场早已大败,狼藉遍地。前线无人领导,他临危受命,升为准将,会见了林肯总统和其王牌军事顾问。几个回合下来,他向总统建言献策,制定了不少作战计划,然而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却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请求:可以接受提拔,但前提是绝不挂帅。这个请求林肯会同意吗?在其他将军都想要更高职权的情况下,林肯听到这个请求竟高兴地答应下来。
某本关于谢尔曼的传记里,对他的传奇成就有一段精彩描写。
有趣的是,除了养父尤因,几乎没人相信谢尔曼日后能干成什么大事——至少不敢想象这个毛头小子将来会对总统的提拔说不。他不像拿破仑那样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从无名小卒到国家英雄,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遭遇滑铁卢;相反,他的每一步都走得缓慢而踏实。
声名显赫的人物或伟大的领导者通常是以下两种类型的人——生来自信或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渐培养信心。对后者而言,成功的惊喜纷至沓来,胜利的果实也更甜一些。可他们脑海中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疑虑:我所拥有的一切不会都是梦吧?在这疑虑中,隐藏的是谦虚,或是古希腊意义上的“分寸得当的谦和”,而不是装模作样的自我贬低;是一种态度,而不是姿态。
像多米尼克斯的经历一样,谢尔曼的父亲也早早离世。所幸他遇到了自己的“伊索克拉底”——另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父亲生前的好友、未来的参议院议员托马斯·尤因。尤因视谢尔曼为己出,将他抚养长大。
正因谢尔曼的这些品质,我才在此将他引为楷模。
巧的是,莎士比亚的文字代代流传,至19世纪中期,深刻影响了美国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将军和战略家威廉·特库塞·谢尔曼。年轻的谢尔曼也许没听说过伊索克拉底,但热爱《哈姆雷特》的他却时常引用这段台词。
你该问了,如果自信不来源于成功,难道还存在别的载体?答案很简单,一般来说,在刚踏上一段旅程时,我们的自信是完全盲目、凭空产生的。这就是自我啊!多少人在一夜成名后狠狠坠落,正是它的杰作。
再见了,望你可以听取我衷心的祝愿!
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自此,你将不会对任何人虚情假意。
谢尔曼年轻时也像我们一样在才华、野心、现实中苦苦挣扎,寻求平衡。最终,所有改变他人生的成就都来自这场挣扎的胜利。
长久的,如同夜继于日;
听起来很奇怪:伊索克拉底和莎士比亚劝诫我们忠于自己、独立奋斗、恪守原则,然而大多数人的行为却刚好与之相悖。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将我们的情绪化为浮萍,随着名誉的潮流飘荡,而每个人又恰恰是这变化不定的情绪的奴隶。整整一代人都在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下,盲目地培养所谓的“自尊”。具有时代特色的领袖和英雄应时而生,在人群中振臂高呼:一切皆有可能!
首先,对自己诚实,
可实际上,这只能让你一点点衰弱下去。没错,说的就是你,才华横溢、前途光明的天之骄子。我们假定你真的很有才华,所以你考入名牌大学,筹募商业投资,找到理想工作,得到提拔晋升。而美国音乐家欧文·柏林说过:“才华仅仅是一个开始。”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你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才华吗?还是不幸沦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把刚刚燃起的希望扑灭?
信里的建议有些听上去很熟悉,因为两千年后,莎士比亚也常常劝人警惕放肆的自我。在经典莎剧《哈姆雷特》中,他借波洛涅斯之口,以临别赠言的形式,向儿子雷欧提斯复述了这封信的内容。如果你正好看过《哈姆雷特》,应该对这段台词有印象:
不难看出,谢尔曼是一个活在现实中的人。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整个过程从未受过声名的干扰。相反,他习惯听取别人的意见,乐于将自己的贡献隐匿于集体的成就当中,即使这意味着他的功劳减半,不能扬名立万。关于南北战争,多少代的年轻人也许只为少将乔治·皮克特在葛底斯堡的骑兵冲锋而热血沸腾(这场进攻最后以惨败告终),而悲哀的是,一个躲避喧嚣、没有光环傍身的真正偶像——谢尔曼——却被人遗忘甚至轻视了。
他希望多米尼克斯可以“对身边的人和善一点,千万不可趾高气扬;就算是卑微的奴隶也无法忍受傲慢之人的嘴脸”。“思考的过程一定要慢,行动的开始一定要快”,“我们能对自己做的最好的事,莫过于准确的自我判断”。他奉劝年轻人多动动脑子:“说到底,这世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类健全的思想”。
正确判断自己的能力可能是一个人可以拥有的最重要的技巧。没有这种能力,就谈不上提高和进步。自我的危害就在于使人无法判断自己。天天盯着自己的才华和长处必然是件很爽的事,可长期下来,我们会被带往何处呢?傲慢、自我陶醉阻碍了人的成长,白日梦和幻想同样如此。
年轻的多米尼克斯和今天的我们一样豪情满怀,正因为此,伊索克拉底才写信给这个初生牛犊,警告他野心是个危险的东西。信的开头写道:“最该秉持的莫过于诚恳、公正与自律,所有人都赞同一点:正是这些美德让年轻人保持节制。”“好好学习自我控制,”他再三叮嘱道,不要陷入“放肆的情绪或享乐与痛苦的深渊”,“吹牛者和骗子一样可恶,如果你相信他们,受伤的只能是你自己”。
在“渴望”这个阶段,你必须站在稍远的地方好好看清自己,从自我中脱离出来。这种超然的态度是一种治愈自我的天然解药。躺在功劳簿上的人很容易自我陶醉,所有自大者都擅长如此对镜自赏。然而真正稀有的并不是才华、技巧,甚至信心,而是谦逊、勤勉和自省。
信里给出的建议关乎生活和道德等方方面面,用伊索克拉底自己的话说,他用“崇高格言”的形式把这些道理讲出来,是“给未来岁月提前准备的训诫”。
要想努力得真实,就必须在真实中努力。不想昙花一现,就必须着眼长远。
大约公元前374年,雅典最著名的教育家、雄辩家伊索克拉底写了一封信给年轻的多米尼克斯。那时候,这个年轻人的父亲,也是伊索克拉底的朋友,刚刚辞世。此封来信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导年轻人向已故的父亲看齐。
目标要大,但行动要细;看重未来,但活在当下。以行动和求知作为焦点,抛却对地位和他人认可的关注,如此,则野心不再是浮夸的面具,而成为源源不绝的、可再生的动力。一步接一步,学习、成长;不着急,慢慢来。
——亚当·斯密
也许我们的竞争者依旧跋扈、自大、无所顾虑,全无意识他们正在自毁前路。传说中,这个世界不乏成竹在胸的天才,他们的字典上没有怀疑和自省这样的词条;传说,为了艺术创造,选择透支健康的苦行僧似的艺术家也不少见。如果说他们是神话一般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要去挑战这些神话!他们将现实拒之门外,对朋友置之不理,而我们却相反,要极力与现实和益友保持联系和觉察,并且从而获得成长。
而果断揭开自欺的神秘面纱,勇敢暴露自我缺点的人,想必也拥有一样的胆量。
事实胜于幻想,丘吉尔这样说。
大家觉得一个给自己做手术都毫不发抖的外科医生胆量很大。
人人都想干成一番大事,但我们知道,我们有迥异于他人的道路。在谢尔曼和伊索克拉底的故事中,自我就是成功路上的大敌。早点明白这个道理,在成功登顶时就不会被自我拖下山崖,而只会变得更加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