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绝对自控 > 引子

引子

上面举的这些例子,在网红之流身上体现得更加鲜明,但在其他人身上,也仅仅是程度不同罢了。

今天的文化,对自我的煽动力甚于以往任何时候。谈论、吹嘘自己从未像现在这样简单。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搬出自己的宏伟志向,对着数以百万计的关注者大侃特侃——这放在以前,最多是摇滚巨星和邪教头子的特权。在推特上追随偶像,和他们交流互动;读书上网,看TED演讲;励志故事和网络鸡汤像潮水一样涌来(甚至还有专门的手机软件推送这些文章)。我们可以自吹为某家只存在于纸上的公司的董事;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好消息,美滋滋地迎接成千上万的喝彩;可以在过去只传播客观新闻的渠道上进行自我宣传。

除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我们还被外界洗脑,相信自己是世上最特别的存在。别人都说,格局要大,生活要精,要成为能被人记住的角色,要敢想敢做。似乎成功就需要如此果断,制定计划时要“取法其上”,不怕过于远大——毕竟,身为创业者或者王牌团队应该有这些品质吧。(等一下,他们真的是这样?你确定?)新闻媒体上,因敢于冒险而洋洋得意的人随处可见,我们也因此蠢蠢欲动,企图跟随那些人的态度和姿态,亦步亦趋。

自我——有恃无恐

其实这种关系只是我们的凭空揣度,把成功带来的表象理所当然地和成功本身画上了等号,天真地以为这些“副产品”也是成功的一部分。

这种安慰见效极快,但长久下来,危害却不容小觑。

不可否定的是,自我的确在某些人身上发挥了好的影响。可以说自我成就了很多鼎鼎有名的人物,但也把几乎同样多甚至更多的人拉下了水。然而,现代的主流文化依然怂恿我们去豪赌,让我们只看到彩金,忽略了代价。

安逸是自我的温床。伟大的目标可以杀死安逸。想想看,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一旦立下宏伟的目标,恐惧之情便随之而来。自我是不安的忠实奴仆,最熟悉如何安抚恐惧。自我最懂得我们在什么时候想听什么话,擅长以莽撞和执迷替代理智和机警。

自我——形影不离

行为艺术家马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说得更直接一些:“一旦人开始相信自己的伟大,离创造力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人的一生,总不出以下三个阶段:殷切渴望,急于获得肯定;有所成就,不论大小;陷入挫败,或短暂或持续。三种状态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由渴望到成功、由成功到失败或到更多的渴望;最终经历了失败后,重新渴望或者再获成就。

这种隔绝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如果我们竖起围墙,就不能和其他人合作。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自己或世界,又谈何改变世界?如果我们对外面的声音充耳不闻,就不能接受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看不到眼前的景象,只是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就永远发现不了机会,更无从创造机会。在没有对自身能力准确判断和比较的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就不是自信,而是自欺。连自己都看不透,如何看透他人?连他人的需求都不了解,又怎能接近、激励、领导他们呢?

整个过程中,自我都站在敌对的一面。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塑造到维持,再到复原,整个过程都需要和自我对抗。对于倏忽来去而且顺顺平稳之事,或许自我算不上太大的挑战。但是每当面临变化和困境,自我的祸根便破土而出了。

如果自我像一个缠绕在耳边的声音,不断让我们相信自己比现实更优秀,那它也就使我们和真正的成就背道而驰了,因为它阻止我们直接、诚实地与世界建立联系。酒瘾互助协会里的一个成员曾经这样定义自我:一种有意识的隔绝。隔绝的是什么?外界的一切。

据此,根据刚才说的三个人生必经阶段,本书也将从三个角度展开,分别是渴望、成就、失败。

哈罗德·基尼,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前首席执行官,一位富有开创精神的领导者,曾把自我主义比喻成酒瘾:“虽然自我主义者走路不会打绊子,把桌上的东西碰倒在地;也不会结结巴巴地乱侃一通,但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傲慢。旁人不明所以,还把傲慢当成权力或者自信的标志。”其实,这些自我主义者也逐渐开始误解自己,毫无察觉一种疾病已经传染到他们身上,正在慢慢夺取他们的生命力。

这个框架的目的显而易见:希望大家在积习难改之前先行下手,对过度的自我进行压制。在成功的时刻,用谦逊和自律来取代自我的诱惑;变得更有力量,更加刚强,这样,当命运的面孔变得凶蛮,你也不会被失败击溃。简而言之,这本书旨在让你:

有时候我们孤注一掷踏上求索之路,可是野心与动机激励我们的同时,与之伴生的自我也在路上埋了隐患。

    求索时不急不躁成功时保持谦虚失败时得以复原

    你不会因此而泯然众人,也不会因此在有限的一生里毫无建树。依然有足够的空间,你仍可以超越创造的界限,去发明,去寻求灵感,去改变与突破,实现宏大的目标。而要成就这些并且承担相应的风险,我们需要找到平衡中和的态度。英国贵格会教徒威廉·潘恩曾经说过:“暴露在风雨下的建筑,更加需要稳固的基础。”

遗憾的是,我们很少像这样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相反,总把问题归结到其他的人或事物上面。就像诗人卢克莱修在几千年前说的那种“生了病还不知道病因就在自己身上的人”。成功人士尤其如此,眼里净是已经做成了什么,却看不到受自我的拖累而没有做成什么。

现在你手里的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乐观假设创作的:自我并不是总要得到餍足的大人物。它可以被控制,能够被引导。

当然,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是自大狂,但若将所有能察觉的问题和挫折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个中原因总和自我脱不了干系——为什么无法成功;为什么总是想赢,哪怕以牺牲他人为代价;为什么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以及,为什么得到了也并不会更开心。

阅读本书时,我们将仔细审视以下范本:威廉·特库塞·谢尔曼、凯瑟琳·格雷厄姆、杰基·罗宾森、埃莉诺·罗斯福、比尔·沃尔什、本杰明·富兰克林、贝利撒留、安格拉·默克尔和乔治·马歇尔等。他们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救公司于水火,推动战术的发展,打破职棒联盟史上的种族歧视,创造了革命性的橄榄球进攻打法,勇敢与暴政对峙,在灾难面前毫不畏缩……如果自我将这些人变得浮躁而执拗,这些功绩还会有吗?在艺术、文学、设计、营销、商业、管理等等领域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对现实都有着清醒准确的认识。如美国战略家、畅销书作者罗伯特·格林所说,我们要早点把现实搞清楚,就像蜘蛛熟悉自己织的网那样。

这样说来,自我确实是劲敌,不但横在了我们和目标之间,也威胁到我们既有的财富——无论是掌握一门技术,培养真正的创新意识,学习与人协作的能力,积累忠诚度和支持,还是健康长寿,屡战不败或者乘胜追击。它将所有机遇与优势拒之门外,反而像磁铁似的引来更多敌人和灾祸,从而让人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在这些人身上,不难发现踏实、谨慎,没有丝毫的自欺欺人。他们并非全无自我,只是知道在自我开始作祟的时候,如何去压制、调节、驯服这种力量。他们是伟大而又谦卑的人。

一旦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过于膨胀,周围的一切就将被挤压和扭曲,像足球教练比尔·沃尔什说的那样,“自信变成自大,果断沦为独断,自我肯定也变本加厉,演化为无所节制”。这就是自我主义。作家西里尔·康纳利早就为我们敲响警钟:“它会像万有引力一样把人拖到地上。”

“等等,那个谁谁谁,他可是个自我主义者,但是也成功了啊。好比苹果前任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或者乐坛巨星坎耶·维斯特?”

一般常说的自我,意义则更浅显:对自己价值的盲信。盲目的自大,自私的野心。本书所探讨的自我,就将使用这一定义。它像个任性的孩子,隐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爱使小性子,完全不考虑现实及他人,非理性地盼着做到更好、得到更多,获取别人的肯定。这种自身的优越感和确定感远远超过了自信和天赋的界限。

如果只看这些例外,那么连最糟糕的行为都能加以合理解释了。不过事实是,有些成功者确实狂妄、自私或者自我孤立,但那绝不是其成功的原因所在。即使个别名人确实表现出这些特质,但还有不少知名人士身上贴着瘾君子、施暴者(对自己或他人)、抑郁症或狂躁症的标签呢。通过这些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当他们到达事业顶峰的成长史,也正是与冲动、混乱和缺陷作战的历史。只有卸下自我的担子,才能迎接最好的表现。

我们学习掌控的,并不是弗洛伊德定义的“自我(ego)”。弗洛伊德热衷于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解释——无意识的冲动像一匹马,而自我则是骑马的人,是企图控住缰绳的力量。从另一方面来说,现代心理学家用“自我主义者”来指代那些目中无人、只关心自己的人。这两个说法都颇有道理,不过脱离了临床医学环境,就不再有什么意义了。

因此,你还会在书中看到霍华德·休斯、泽克西斯一世、约翰·德罗、亚历山大大帝和其他人的有着警世意义的故事,你会发现一旦失去了对现实的掌控,自我就会变成一场危险的赌博。这些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痛苦与自我毁灭。即使是最成功的人,也不免常常在谦逊和自我之间摇摆不定,而问题也就自此产生了。

“不包括我吧,”你暗想,“还从没有人评价我是个自大狂。”你大概一直自诩为中正平和。可对任何一个有野心、天赋、梦想和潜力的人来说,“自我”总是与生俱来的。自我是动力,推我们攀上高峰;可当我们沉向心中的阴暗一面,幕后推手也同样是它。

抛开自我,剩下的就是现实。而能够取代自我的,正是磐石般坚定的谦逊和信心。自我是矫揉的,而这种自信则是真实的。自信靠争取而来,自我则靠偷盗取得;自我是虚假的粉饰,是多余的加工。自信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我则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恐怕就是灵丹与毒药的区别了。

不管在哪里,不管在做什么,最大的敌人早已寄生在你的身体里——自我。

正是因为自信,一位平和谦逊却总被低估的将军在内战中成为美国最杰出的战士和军事策略家。而因为自我,内战中身居高位的另一位将军,却在战争结束后跌入谷底,被世人遗忘。自信,使一位行事踏实、清醒的德国科学家成长为领袖,甚至化身一股传播和平的力量。自我,将20世纪两位同等优秀、果敢的工程师卷入功名的旋风,直到他们的所有希望击碎在失败、破产、丑闻、疯癫的岩石上。自信,帮助美国橄榄球联盟中最不起眼的那支队伍拿下三季超级碗奖杯,成为当之无愧的赛场黑马。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其他角落里,不可计数的政坛人士、体育教练、企业家或者作家把自己业内翘楚的席位拱手让人。在自我的阴谋下,这似乎是一种无可避免的下场。

你或许年纪尚轻,野心澎湃,或许青涩懵懂,正奋力拼搏;或许已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签下第一笔合同,拿到了精英阶层的通行证,或许积累了足够保障下半生的财富;或许刚刚担下带领团队渡过危机的重责;或许已经身居高位,却惊觉高处不胜寒;也或许刚被辞退,生活跌入谷底。

有人学会谦卑,有人选择自我。未来的命运起也好,落也罢,有人做好了充分准备,有些人则并没有。你是哪一种呢?想成为哪一种呢?

——理查德·费曼

冥冥之中,当你从架上取下这本书的那一刻,就已经有所感知了吧。你,想要解开这个谜题。

可自己却恰恰是最好骗的那个。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做人最重要的是绝不欺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