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阶层跃迁 > 新中产和“小白”

新中产和“小白”

他们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一套市区的舒适住房,一部性价比与外观同样出众的代步工具,一款象征品位的限量版名表,一部最新型智能手机——即使这些所费不菲,也值得付出。

他们相信努力工作是为了享受生活,处于迈向人生成熟阶段的转折期。

他们是有独立判断标准的个性消费者,对品牌的内涵、设计和美感,自有要求,决不随波逐流。

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最活跃的上升期,能力不断被肯定,即将晋升重要岗位。

随着年龄渐长,他们已从特立独行的青年,成长为有家庭、有产业的社会中坚力量。

他们是积极进取的职场奋斗者、充满创意的生活体验者和热情消费的物质拥戴者。

一句话,青年实力派代表了上升社会的上升阶层,消费时代的主导力量。

无论是新中产、新社会阶层、小白还是G2,都是关注社会的青年实力派,是时代趋势的造势者和引领者。

下面,我要从社会学视角来盘点一下本讲所谓的“新中产”。

G2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开始腾飞的时代,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的父辈经历过物资匮乏时期,消费心态比较保守。相对而言,G2显得更自信,思想更独立,其消费行为也体现了这种独立性。G2是思想、行为最为国际化的一代。

(1)新中产被描述为这样一群人:部分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是80后、90后,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从事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他们是靠互联网生存的一代人,习惯通过社交网络获取信息,进行财富管理。

和小白类似的称谓还有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二代中产”(G2)。2012年,这一群体已经接近2亿人,占城市人口的15%。10年内,他们所占的消费份额将翻一番,未来将是塑造中国消费市场的主体力量。

他们的年龄为25~45岁(45岁为联合国定义的“青年”与“中年”的边界),其中又以25~35岁、受过良好教育、思想前卫的G2群体最为新锐。传媒界把25~35岁的人看作是“梦幻受众”,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引领风尚,热衷消费,对新生事物极为敏感。今日小白,明日中产。

另外,作为新中产前身的小白,是在网上嚷嚷得最热闹的一群人。他们有传播力,能吐槽,谁抓住他们就等于抓住了网上风暴眼。《欢乐颂》中植入的广告主要就是针对他们,手机、网购、车、理财……有50条之多。难怪有人说,“欢乐颂”成了“广告颂”。

从财富和资产的角度看,他们的年收入为10万~50万元,处于收入快速增长时期。但他们并不满足于工资增长这一“单一引擎”。

与此类似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中发布的“新社会阶层调研报告”中所说的“新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是由中央统战部提出的概念,主要由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组成。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总体规模约为7200万人,其中党外人士占比为95.5%,约6900万人。

(2)“新锐创领主流”。新中产是高品位、高感性(对事物的敏感性)及高消费力的“三高”精英人士。和权贵阶层相比,新中产虽然地位相对弱势、年纪较轻,但他们是潮流强势群体,能够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一句话,他们是“潮流引领者”。无论在创新领域、科技行业中,还是在生活方式上,新中产都是引领者和践行人。

那么,谁是新中产或新锐中产?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认为:中国的中产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收入又重视生活品质的群体,基本是75后到85后,年龄范围在30~40岁,家庭年收入为15万~40万元,有房有车,生活在大中城市。这位教授所说的中产接近于本讲的新中产。

(3)从具体生活方式上看,他们更注重事业和个人发展,倾向于晚婚,个人(或家庭)消费呈个性化趋势,注重差异化和品质。

上一讲说道,中国中产是混杂的组合:既有私营企业主群体、小业主等老中产,又有体制内的公务员、国企干部,还有专业人士群体和边缘中产阶层(即小白们,他们是网上声音最大的准中产)。其中,后两者构成现在传媒语境中的“新中产”。老中产和体制内群体,不但在职业上“旧”一些,在品位上也“土”一些。而新中产则是另一番风景,所以颇受传媒和商家推崇。

按前述社科院有关中国新社会阶层的描述:他们追求有品位的生活,娱乐、休闲方式非常多样化,比如,喜欢自助游,喜欢阅读(阅读新媒体多于旧媒体)。同时,他们中55.2%的人表示会去现场看音乐会、演唱会;93.1%的人平时会做运动,主要是跑步、游泳、打羽毛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