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交际心理学 > 有距离地交往,让你更得人缘

有距离地交往,让你更得人缘

社交距离

在社交场合,如果有人(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有何用意,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注定自讨没趣。

社交距离属于社交礼仪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在0.5米到1.5米之间,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又不会轻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在工作场合,这一距离是很合适的。举例来说,如果你去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就要把握好这个社交距离。若是小于这个距离,就难免会给领导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若是超出这个距离,领导则会误以为你不够真心实意。

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小的间隔,大约在0.5米以内,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这种亲密距离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比如情侣或夫妻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或是知心朋友间。

礼仪距离

亲密距离

礼仪距离一般在1.5米到3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正式的交往关系。这个距离主要适用于向交往对象表示特有的敬重,或用于举行会议、仪式等。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人际关系划分成四种交际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公共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亲密地保持距离,才是恰当的交际方式。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往往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可以这么说,根据空间距离的不同,可以推断出彼此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3米以上的空间距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适宜距离。也适用于与自己不相识的人共处。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营业的书店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拿本书走近他。试验测试了整整80位读者。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书店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靠近自己。

有趣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要保持不同的空间距离。如果你正在与一位美国人交谈,那么,最好将彼此的社交距离掌控在60厘米左右,这是他们认为最有分寸、最友好的空间距离。但是,如果与你谈话的是一名阿拉伯人,就要小于这个距离,否则就会出现你往后退他往前追的滑稽场面。

正如很多人经历的那样,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可以自我把握的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占据着一定的“领域”。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私人空间,一般在46~61厘米的范围。如果有一天,你的这个私人“领域”被别人触犯了,你就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不安全,双方关系也会搞得很僵,甚至翻脸,不讲情义。

多数情况下,社交距离是有规可循的。比如说,社会地位不同,彼此之间交往的空间距离也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身处要职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我们只有了解了人际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才能更好地打造完美的人际关系,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交际需要距离,只有把握好分寸,交际才会产生奇效,而一切过犹不及的交际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