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有关于日本弥生时代邪马台国女王的相关记录。女王名叫卑弥呼(或“俾弥呼”),和曹魏往来甚密,能使鬼道,以妖惑众,年长不嫁。汉桓、灵年间,倭国大乱,男主不能服众,而卑弥呼以鬼道平息内乱登上王位。卑弥呼不参政,“有男弟佐治国”。她在位70余年,为巩固政权,破钞巨大,曹魏封女王为“亲魏倭王”,授其金印,她于90多岁高龄逝世。死后大作冢,直径长百余步,殉葬奴婢百余人。而有关这位卑弥呼女王的真实身份,日本史学界的学者们也莫衷一是,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观点。
根据中国早期史书的记载,大约在弥生时代中期,就开始不断有倭人团体在汉四郡(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的总称)向汉王朝朝贡。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满朝鲜后,日本列岛上有百多个小城邦(国),其中30多个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通使,其中以邪马台国最大,最高领导者就被称为大倭王。
有一点我希望大家能够注意,那就是:日本那个时候的女王和今天的女国家领导人、英国女王或者武则天女皇帝,根本不是一回事,不可相提并论,也没有相互比较的意义。从当下回溯日本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有了稻作文化之后,就如同玩游戏开了挂一般,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旧石器的母系社会,直接上升到了农耕的文明社会,中间并没有经历新石器时代的父系社会。社会文明在迭代跳升,但政体却还停留在母系社会的阶段,所以最早的领袖是女王,也算是一种“不太正常”的表现吧。
日本本来就分成四个岛,再加上地理环境的原因,岛上也是山地与丘陵并存,平地面积很小,所以日本的历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即使有国家,也是小国林立。因为当时日本本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最早的关于日本小国林立的记载,一般都来源于中国汉代的史书。
“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
古坟时代,是日本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国家进入文明阶段,必须具备3个要素:文字、城邦与国家。日本此时正在文明形成的路上缓慢前行:因为有了农耕文化,人们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与血缘相关的家族氏族,等家族氏族规模越来越大便出现了部落文化,慢慢随着部落的增多就会形成部落联盟,再以此类推,形成邦国联盟,最终有更大的国家诞生。
最早的日本,邦国林立,没有出现过大一统的国家。到了公元2世纪后半期,各小国内战频繁,互相攻伐、兼并,直至4世纪才出现首个统治日本列岛大部分土地的大和国,形成大和民族。大和国的首领把其他邦国打服帖以后,建立了邦国联盟,成为邦国联盟的首领。他为了提升影响力,给自己起了一个封号叫“天皇”。看来也是个打出来的英雄好汉,天皇的后代可享了大福,只要投胎投得好,从此这天皇的饭碗就端定了。从传说中的神武天皇算起到现在的令和天皇共126代,传承了2000多年。
最早的国王是女主
在中国,只有一个家族可以和日本的天皇家族相媲美,那就是历史悠久,既有美誉度又有知名度的孔家,孔家有2500多年的历史,现有83代传人。任何时候改朝换代,谁上台当皇帝,都一样要尊孔。同样的道理,如果说孔家是中国文化的标志,那么天皇就是日本的一个国家象征。
那为什么日本的坟墓看起来更集中、更典型呢?那是因为中国近代高速发展,十年一小拆,五十年一中拆,两百年一大拆,很多遗存下来的老东西全被毁了,就连大北京城也只能从照片上寻找历史痕迹,更别说坟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日本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像中国那样的社会大变动,没有那么多的农民起义,也没有那么多的改朝换代,更没有像中国那样猖獗又专业的盗墓者,所以很多坟墓能完好地保留下来,给人的感觉好像到处都是坟墓,到处都是巨坟。这就是日本古代历史上的第三个时代——古坟时代。
日本天皇在历史上曾经风光无限过,也落魄凄惨过,但是可从来没断过,就连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周朝也比不了,西周东周前前后后加起来也才只有800年时间,至于剩下的王朝就更不用说了,时间更短。它不禁让人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日本天皇制度能维系这么久?
说到古坟,与神话传说一样,也不是日本的独一份。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从最早的古埃及金字塔,到中国的秦始皇陵,再到巴比伦神庙等,这些统统都是大修坟墓的典型代表。
其实,日本天皇和中国周天子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长期所处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实际的权力也是层层分解的,实行的都是分封制,即虚君共和。
家大业大,坟墓也慢慢多了起来,于是乎大坟就变成了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的象征物。毕竟观念是虚无缥缈的,必须落实在物件上,放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上才更有说服力。所以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积累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就开始大修坟墓。
中国在秦朝之后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帝王多数是大权在握、至高无上,可是结果秦也不过二世而亡,此后又有哪个朝代是长命的?日本的天皇则不同,因为是虚君,与实际的政治运作牵扯程度并不深,从而与别人很少结怨,就谈不上有什么直接的利益争夺,不会成为各方冲突的焦点,所以不是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也因此得以传承那么久(不过从大化改新到幕府建立,不能说天皇没有实权)。
农耕文明,说白了就是一种长期经验性积累的生产方式,越年长的人才越受欢迎和尊重。掌握的经验越多,更有话语权。长辈们谈的都是经验之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典型的就是形成于中国大陆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了。晚辈们因阅历少,就要老老实实地守规矩,乖乖地按照长辈的吩咐去做,这就是所谓的崇祖守制。而安土重迁的意思就是,祖宗庐墓所在的地方即自己的根之所在。谁的祖宗庐墓在哪里,就标志着那块土地是谁的,这个家园是谁的。有史以来,农耕民族都十分重视这种归属感,重视各代经验的传递积累。于是一代代人定居下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农耕观念的“浸染”下形成了厚葬的文化。
在日本,最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就是日本天皇总共延续了126代,而在长达2600多年的历史当中,居然没有人想到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日本到现在为止,都是天皇一家代代相传,称为“万世一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这个国家是缺乏革命思想的。
这么说吧,你有看过海洋民族、游牧民族、商贸民族修大坟的吗?不用怀疑,答案肯定是没有。所以,修坟这件事,可以说是农耕文明的一大特色。农耕文化还有两个特别重要的观念,重要到渗透进骨血里的观念,一个是崇祖守制,另外一个就是安土重迁。受这两种观念的深刻影响,农耕文化中大修坟墓的行为,也就变得更好理解了。
在所有的126位天皇当中,最有名的应该有3位,一位是中国隋朝时期的女皇——推古天皇。她向中国派遣了使臣、僧侣和留学生,向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让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文明的时代。
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之最,居然是坟墓。为什么会这样呢?
推古天皇有一个很优秀的外甥,叫圣德太子,他根据当时的中国政治体制和法律,“模仿”出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国家宪法,叫《十七条宪法》。该宪法的第一条第一句就是“以和为贵”。
公元4世纪到7世纪(我国晋至唐时期),日本进入了“古坟时代”。迄今为止,保留下来的“大坟堆”数量多达10万个,其中位于大阪南部的世界之最的古坟——仁德天皇陵,可与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陵相媲美,居然相当于9个胡夫金字塔那么大,总体占地面积可达秦始皇陵的两倍。
第二位是中国晚清时代的明治天皇,他实行了明治维新,让日本不再闭关锁国,全面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制度,实施了亚洲国家的第一次“改革开放”。通过明治维新,日本从一个以农业、渔业为主的弱国,一跃成为亚洲工业大国和经济军事强国。
证明日本进入农耕文明阶段的最显著证据,是遍及日本各地(除北海道外)的“古坟成群,巨坟厚葬”的文化现象。
第三位就是昭和天皇,他策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给被侵犯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
古坟: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之最
在日本历史上,天皇曾经两次失去对国家的统治权。第一次是在中国的元朝后期,天皇因为软弱无能,国家的统治权被将军们掌控,使得日本进入幕府时代,也就是由征夷大将军代替天皇管理国家的时代,时间长达600多年。
按一般常理来说,日本这个海岛国家,耕地面积有限,到处都是丘陵,几乎没有多少平陆,根本不适宜大规模农耕。一个海岛国家本该去打鱼狩猎、推行海洋工商贸易,但由于受到大陆移民即渡来人的习惯影响,日本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把一个海岛国家生生活成了大陆国家的样子,开启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文明形态——农耕文明。努力上进的渡来人虽说没能让日本早日飞黄腾达,但他们的付出却为日本农耕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随着渡来人和绳文人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日本人逐渐变成了一群在海岛上种水稻的农民。日本历史发展由此进入了农耕文明阶段。
日本天皇第二次失去对国家的统治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日本在位的昭和天皇直接被以美国为首的战胜国剥夺了统治权,天皇再次成为国家的象征,而没有国家的管理权,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
渡来人给日本带来的是农耕文明,也称之为稻作文明,从此让日本这个海岛国家变成了一个濒海国家。什么是濒海国家?就是地理上靠近海,但文明形态、发展方式和大海却没有什么关系的国家。
看来,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既不是那种位高权重的帝王将相,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纯粹摆设。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其实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鲜活形象,他是日本文化的吉祥宝宝,也是日本国家的象征,更是大和民族的精神领袖。日本历史之所以长期地超稳定发展,就是因为天皇这个万世一系,只换代不改朝的良好制度起到了保障作用,同时这也是日本大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个集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