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冥想能教你如何感知自己的身体、呼吸和思绪,而且不需要耗费太长时间。实际上,你只要每天坚持5分钟就能体会到它给你带来的改变。有些导师建议,初学者最好从每天练习几分钟开始入门。
尽管冥想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早已不是一种宗教仪式,而是变得跟瑜伽差不多。冥想就像瑜伽一样,是人们用来训练头脑的一种方法。人们去健身房是为了锻炼肌肉,而进行冥想则是为了训练我们大脑的思维能力。
冥想的好处具体有哪些呢?相关调查研究仍在进行中,我们还不确定它对缓解精神紧张和痛苦有多大功效,但是已经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冥想有利于缓解压力并改善心情。哈佛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冥想甚至可能会使前额皮质中的脑灰质体积增加。大脑的这块区域的作用主要跟记忆力和决策力有关。在这项研究中,通过使用磁共振成像(MRI)进行扫描发现:一个人每天冥想40分钟,并坚持8周后,其脑灰质体积的变化是可以测量出来的。[8]
而冥想是帮你学会专注交谈的最佳、最有效的方法。也许你也猜到了这个答案,也许你不以为然地翻了翻白眼。不知道什么原因,很多人对冥想似乎有些反感。我也从来没有完全搞懂这个问题,但是最常听到的两种回答是:没有时间,或是一说起冥想就觉得跟宗教信仰有关。
如果每天挤不出40分钟,你可以不用冥想那么久。只要开始冥想,不论时间长短,你都会很快发现它带来的好处。冥想并不需要找老师,也不需要特别的手机应用程序,甚至不需要播放轻音乐或调暗灯光。
你在交谈时必须全身心投入,哪怕谈话很短,否则就该立刻结束谈话。如果你实在无法集中精力,就该承认,在自己觉察到的同时也告诉对方。要么专注地交谈,要么干脆走开。
正念训练
如果你不想继续谈下去了,就应该结束谈话。有礼貌地告诉对方,你现在脑子太乱、想的事情太多,没办法继续听他说话。“我得整理一下思路。”我通常会这么说,“我很抱歉。我现在很难集中精力,但确实想听你说完你要说的话。我能晚点再找你吗?”
冥想很简单:保持安静的坐姿,闭上双眼,去觉知自己的呼吸,同时任由自己的思绪在脑海中流淌而不要徘徊思考。当一个念头生起,你可以觉知到它的存在,让它自然地消逝而不纠缠,并让注意力再回到自己的呼吸上来。如果你愿意,可以为自己的呼吸计数,但这不是必需的。就是这样!冥想就是这么简单。
所有这些要说明的重点是:如果你没有意愿进行一次认真投入的交谈,那么压根儿就没必要开始。我要强调的不是关掉手机、远离电脑这些具体的事,而是在强调你一定要专注于当下。只要你别一边跟人说话一边在手机上查《马耳他之鹰》的主演(亨弗莱·鲍嘉)或是1974年的美国总统是谁,谈话一般不会太糟。
冥想虽然简单,但并不容易,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精通。佛陀在菩提树下纹丝未动,静坐7天而成佛。据说,他最终站起来是因为他实在太饿了。
这些实验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如果一个人在听别人说话时不够认真、不够仔细,那么8个小时内他们就会忘掉一半的内容。所以,这么想来,如果你在另一半看《法律与秩序》的时候跟他说话,或者在小孩玩电子游戏或煲电话粥的时候让他们把垃圾扔出去,而他们事后完全不记得也不足为奇了,因为你在那时跟他们说话等于在跟空气说话。让我们再回想一下公司每年的全体员工大会,通常这些会上讨论的都是一些重要的事项,可结果却可能是,每一年我们都在反复讲同样的事情。
难点在于,如何让思绪从大脑中流淌而不被其牵引。因为你无法让大脑停止思考,所以各种念头会不断地开启,思绪也会因此变得繁杂,这无疑会很让人分心。尽管如此,你仍然可以通过训练控制自己的大脑,不要去跟随这些即生即灭的念头。冥想是让你能够觉知大脑中的思绪流转,让你对什么该深思、什么该放下更有控制力。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在谈话时不集中精力,根本就没办法记住刚刚的谈话内容。哪怕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要记全别人告诉我们的事情都有一定困难,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明尼苏达大学的科研成果表明:哪怕预先要求听者注意听讲,他们对刚刚听到的内容也只能回忆起50%;两个月后,他们对曾经认真听到的那些内容只能记得1/4。还有一个研究实验是让人们观看晚间新闻,在这个实验中,人们只能记得他们听到的内容的20%。[7]
你越是坚持冥想训练,就越清楚自己在想什么,而这意味着你在交谈中会变成一个慢条斯理的人。你可能会经常自然而然地停顿,以便让大脑检视自己的思绪。不过我认为这是好的。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让大家有罪恶感,只是分享我的教训让大家引以为戒。如果你的目标是进行好的交谈,那一边说话一边查收电子邮件或者不停地看短信绝对是个糟糕透顶的主意。大量的交谈需要微妙的声音和表情的变化参与其中,如果你每10秒钟就要看一下自己的推特有没有新消息,那必然会遗漏很多看似细微其实重要的细节,还有可能误解别人的意思。
冥想会让你成为更好的聆听者,这对提升你的交谈技巧也大有裨益。当你可以让大脑中喋喋不休的念头静音,就不会被自己的思绪干扰,就能更好地听别人在说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益处,比如:那些经常进行正念冥想的人不太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状况,因为他们似乎能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每天只需要安静地打坐几分钟就能增益如此之多,真是相当划算!
从那时起,我就停止这样做了,不再像玩抛球杂技一样同时兼顾多个报道。如果有我必须接的电话,我会离开电脑桌,集中精力讲电话。如果我在写东西,会关掉手机,关上房门,不做其他任何事。可能这样一来,我无法再得到多巴胺奖励的快感,但写作质量进步了。老实说,我跟受访者的交谈质量也提高了很多。
我提供的这种简单方法还有很多延伸变形。有一种叫作慈心禅的冥想也被研究证明十分有用。我知道,这听上去很像那种身上戴着念珠、闻起来有股广藿香味道的灵修导师会传授的课程,不过这确实是心理学家和医生都会使用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当裸体淑女合唱团的报道在早晨播报时间播出以后,我收到曾经采访过的一个教授发来的电子邮件。他说我在节目中引用的那句话非常巧妙,也很荣幸我提了他的名字,只不过那句话不是他说的。[6]打电话给我的节目编辑承认自己的疏忽真的很难。那种错误对我们记者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大失误,因为我们的职业声誉必须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上。
慈心禅冥想能减轻抑郁症的病症,甚至能减缓慢性疼痛的痛苦。同样重要的是,它似乎对精神健康和思维方式的转变都有一定作用。练习慈心禅冥想的人会比不练习的人拥有更多积极情绪。事实证明,它有助于减少偏见,培养同情心。
像我这样高强度的一心多用,同时跟进这么多篇访谈文章,很难不出错吧?是的,不幸被言中了。我当时正在写一篇关于裸体淑女合唱团为莎翁喜剧《皆大欢喜》作曲的报道。我一边编辑采访录音,一边在做关于克莱斯勒公司报道的部分采访,一边还在写一篇关于底特律种族骚乱的新闻。就在这个过程中,我犯了一个大错。
练习慈心禅冥想的简要方法是:在心中激发慈悲、仁爱、感激的想法,并把这种善念传播给其他人,调节自己的呼吸。你可以用任何形式来完成,不过惯常的做法是:
就像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样,我只有在犯了错以后才会吸取教训。大多数记者都有同时写好几个采访报道的习惯。我经常同时兼顾5到10个采访报道。每个报道,我都需要打几十个电话跟相关的信息来源沟通。也就是说,在一周的时间里,我最多需要同时跟上百个人沟通,给他们打电话、问他们问题、做采访记录。
(1)激发自己的慈悲心。
我只能斗胆猜测神经科学家所说的多巴胺奖励正是“有些人更喜欢这种方式”的原因,不过我并不能因此断论怎么做才是对的或是耻笑别人的做法。作为一个在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对外标榜自己是个很出色的多面手的人,我要是那么评判别人就太虚伪了。毕竟很多年来,我一直把这个当成一项“特殊技能”写在自己的简历里。
(2)向自己所爱的人表达感激和爱。
我理解那种感觉,好像如果能同时关注好几件事,会让自己觉得效率超级高。科技创业家M. G.西格勒在科技博客TechCrunch上发了一篇题为《我跟你吃饭的时候肯定会看手机,你看着办吧》的文章,为这种行为辩护。“原谅我这么说,不过现在是用餐2.0时代了。”他这么写道,“而且,这么吃饭让我觉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有意思。这是不是有点反社交?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一边吃饭一边看需要回复的工作邮件,会不会很让人分神?当然会。但这就是整个世界现在运行的方式。我们永远联网,随时待命。而且有些人更喜欢这种方式。”[5]
(3)把善意传递给陌生人。
不要忘了你每读一条信息,大脑也会分泌一次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些会让你的思维混乱,让你的神经系统受不了,感觉“我压力好大!我好焦虑”!整个过程就像恶性循环,让你情绪不好,工作表现欠佳。
(4)把善意传递给你讨厌的人,或是正与其交恶之人。
手机短信可能比电子邮件对我们的影响更大,因为你甚至不需要打开它。很多手机会直接弹出你接收到的短信,不管你正在看什么,直接把消息显示在最上面一层。“再加上手机短信还包含了一种社交期待,如果发出去的信息没有得到回复,会让发消息的人有受辱的感觉。”丹尼尔·J.列维京在《卫报》专栏写道,“除此以外,你还会陷入一种怪圈:收到一条信息,会激活你的新奇感中枢;而回复以后,你会获得一种任务完成的成就感(哪怕15秒钟前这个任务对你来说还完全不存在)。”每次完成这种任务,你的大脑边缘系统都会获得多巴胺奖励,它会兴奋地大叫:“还要!还要!我还要!”[4]
(5)最后,把慈悲心和爱传递给天下所有的生灵。
这些设备会给我们一种幻觉,让我们感觉自己更有掌控力,能力变强了。它们还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消息灵通,无所不知。看起来科技让我们变得聪明了,对吗?我要遗憾地告诉大家:醒醒吧,这些掩盖不了那是幻觉的事实。心理学家格伦·威尔森研究发现:如果你正要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个任务,这时却发现邮箱里有一封新邮件还没看,那么你此时的智商会比正常值降低10点。大脑的前额叶是帮我们决定任务优先度的器官,也负责执行大脑的决定,但非常容易被新事物吸引。它会让你十分想要打开那封邮件,看看上面到底写了什么。它会一直耗费精力去想那封未读邮件,从而导致你的认知能力降低。
早晨我在练习的时候,会把我心中的慈悲和爱传递给我自己、我的儿子、咖啡店里那个操着可爱的苏格兰口音的女孩、某个不知名的人,以及整个世界。而这一切仅仅用了10分钟。
因此,你如果想要进行一次卓有成效的谈话,必须全神贯注。我知道这很难,因为社会普遍认为能胜任多项任务是能力的体现,而且让人分心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试想一下,当浏览网页的时候,你会同时打开多少个页面窗口?当要出门的时候,你会带上多少电子设备?至少有一部智能手机和一个平板电脑吧?如果要去开会,你会带上哪些东西?我在办公室召开的一次临时会议上,就看见一位同事同时带上了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会议开始前,她仔细地把这些设备都打开准备好,还停下来查看了一下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手环。
据我所知,冥想是唯一一种能有效训练专注力,让你不被各种琐事分心的方法。说到底,冥想就是一种训练你正念的方法。当然,不管你选择什么方法都好,最重要的是,它必须能让你在交谈时能专注于正在进行的谈话。认真聆听别人的话语,仔细思考,用心理解别人说出口的话以及没有说出口的言外之意。记住,要么全神贯注,要么不要开始交谈。
这就意味着,当你因为一心多用而感觉特别高效的时候,你的思维实际上正变得涣散、无重点,而且你会对自身认知能力所受的负面影响毫无觉察。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还会导致压力感,使人焦虑。所以,当尝试同时做3件事情时,我们会非常亢奋,然而,一旦完成,就会觉得烦躁、坐立不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能力是被压制的,我们极有可能匆忙之中弄砸了一些事而不自知,其实我们真的有理由为此感到不安。
[1] Jon Hamilton,“Think You’re Multitasking?Think Again,” NPR Morning Edition,October 2,2008.
尽管如此,尝试多任务却能让大脑感觉非常享受。脑神经学家丹尼尔·J.列维京说,从一个行为快速切换到另一个行为的过程“实际上会奖励注意力不集中和持续寻找外界刺激的行为,形成一种多巴胺上瘾反馈回路”。可是最终,我们会为获得那种多巴胺快感付出很大代价。因为快速连续的注意力切换会刺激神经,刺激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分泌,这两种激素会“导致大脑过度兴奋,造成精神涣散和思维混乱”。[3]
[2] Quoted ibid.
同理:你不能一边跟同事聊天,一边浏览脸书动态;或是一边跟汽车修理工说话,一边在平板电脑上查变速器的价格。我因为分心而烧糊饭菜的次数简直数不清,比如一边煮饭一边跟儿子说话,或者一边煮饭一边看电影。
[3] Daniel J. Levitin,“Why the Modern World Is Bad for Your Brain,” Guardian,January 18,2015.
我们无法同时做两件事,尤其是需要占用大脑同一区域的两件事。我们不能一边打电话一边发邮件,因为我们的左脑没法同时应付两项任务。根据米勒的解释:“这是因为这两项任务都要用到话语和语言来进行交流,所以两者并行存在很大冲突。”这种冲突就是所谓的分心。
[4] Ibid.
我知道很多人都自认为能一心多用,我以前也这么想。尤其当你看过快餐店厨师、急诊室护士,或是中学老师的工作状态,可能会觉得这完全可能做到。不过,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厄尔·米勒说过:“大脑非常善于自我欺骗。”[2]当我们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多任务时,实际上只是在快速切换注意力。而大脑没有对切换对象和同时进行做出分辨,使得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同时处理两件事。可悲的是,出于这种自信,很多人会做出危险的事,比如一边开车一边发信息。
[5] M.G.Siegler,“I will Check My Phone at Dinner and You Will Deal with It,” TechCrunch,February 21,2011.
“多任务”的概念从来都不适用于人类。这个概念最早是用来形容一台电脑可以同时运行多个软件程序的,但人脑系统的运行方式跟电脑不同。我们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
[6] Celeste Headlee,“Barenaked Ladies Meet Shakespeare,” N PR Morning Edition,June 3,2005.
如果你觉得同时做两件事更有效率,那么你错了。实际情况跟人们的普遍观点正相反,人类其实根本做不到一心多用。[1]
[7] Ralph G. Nichols and Leonard A. Stevens,"Listening to Peopl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5,no.5(September-October 1957):85-92.
——威廉·詹姆斯(美国心理学家)
[8] Brigid Schulte,"Harvard Neuroscientist:Meditation Not Only Reduces Stress,Here's How It Changes Your Brain,"Washington Post,May 26,2015.
大家都知道什么是注意力。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事物会占据我们的大脑,显得格外清晰和生动,即使同时面对好几个对象或纷杂的思绪,它也能从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