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奇谈,以廖永忠的功劳,如何与徐达、李文忠等人相比,还封公爵?给你个侯爵,自己偷着乐吧。
朱元璋事后曾经自己表白过,说他本无此意,是廖永忠自作主张,并且还公开指责他,说如果不是你小子自己干这件事情,以你的功劳,我本是要封你公爵的,现在为了惩罚你,只封侯爵。
无论如何,朱元璋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
诸侯都没了,要天子干什么?
事情还未结束,朱元璋还有一个敌人,只有消灭了这个敌人,他才能成为真正的华夏之主!
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朱元璋留着韩林儿只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当他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后,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
在成功占据了山东和河南后,明军向着最后的目标大都前进。大都是元朝的首都,也是蒙古统治的中心,只要占据了大都,就可以宣告元朝的灭亡。
1367年,韩林儿坐船到应天,由朱元璋手下将领廖永忠迎接,结果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船沉了。事后廖永忠承认是自己干的,但问题在于,他有没有得到朱元璋的指示呢?
这无疑是极有吸引力的。
答:在江底沉了一年了。
徐达和常遇春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这个可以名垂青史的任务。
在这里,还要介绍一下韩林儿,这位原先朱元璋的皇上现在在哪里呢?
洪武元年(1368)七月二十七日,徐达军攻克通州,直逼大都,目标就在眼前。
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大都作为元的统治中心,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城中有大量的军队和粮食,足以坚守一年以上,而更为严重的是,就在离大都不远的太原,王保保统率的十万大军正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勤王。
已经没意义了。
徐达和常遇春充分估计了困难,做好了应对多种情况的准备,于八月二日才正式包围大都。
如果再选择一次,如果当时能吃饱饭、能活下去,还会走这条路吗?
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这里并没有大军驻守,也没有元朝皇帝,这位仁兄听到消息,七月二十八日就带着老婆孩子跑了。
然而现实的残酷逼迫他选择了这一艰苦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人可以陪伴他,他所能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他自己。
怕死的人永远不少。
他没有想到,这个位置会属于自己,其实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饱饭、一个家、一个妻子,如果运气好,能有一头牛帮他耕地。
当徐达纵马奔入齐化门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
中原政权失去四百年的燕云地区终于收复了,盛唐之后,经历长达四百年的战乱,中原政权终于真正且完全掌握了这片大地的统治权,在这片土地上,在明王朝的保护下,农民勤劳耕作,商人来回奔波,先进的生产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1368年正月初四,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在这一天,一个伟大的王朝建立了。
这是不朽的历史功绩。
历史上的这套把戏大家应该也看惯了,历来都是如此。但这一套不演也是不行的,大家各有所需,大臣演完后可以升官发财,朱元璋演完后可以做皇帝,可以说是双赢。
无论朱元璋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也无论后世对朱元璋如何评价,但属于他的光荣无人可以拿走,他的不朽功勋无人可以否认。
当然了,最后还要再说两句比如我是被迫的、都是你们逼我之类的话。注意说这几句话的时候脸上一定要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就好像马上要被拉去杀头一样难受。
朱元璋,历史将证明你的伟大。
朱元璋为了不让大臣们难过,并挽救那些想寻死的大臣,只好勉为其难地登基了。
顺道说明一下,当时的元朝皇帝名叫妥懽帖睦尔,他的谥号是元惠宗。元顺帝这个称号,并不是元朝给他的,而是明朝对这位元朝亡国皇帝的一种调侃;朱元璋在这一点上颇有点幽默感,因为他放弃了坚固的大都,选择了逃走,明朝认为他“顺应天意”,所以称呼他为元顺帝。
大臣们肯定不会甘休,于是磕头的磕头,寻死的寻死(当然只是说说),好像朱元璋不当皇帝他们就活不下去。
元顺帝退出了大都后,逃到了上都(今开平,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继续做他的皇帝,历史上称之为北元。元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时代结束。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即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当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劝朱元璋登基,而朱元璋的反应自然也是十分惊讶,然后连连推辞。
元这个朝代灭亡了,但对于朱元璋和他的将军们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
就在徐达与常遇春出征山东、大破元军时,一个新的王朝在应天宣布了它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