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我妈妈生完我时,眼见医院窗外的破晓特别漂亮,所以就取了这个名。”
“嗯,早晨的晨,是因为在早上出生的吗?”
“感觉挺有朝气。”
“我叫邱晨。”
“没有啦,其实我这个人很颓的。”
“您好,初次见面,我叫黄执中,请问您怎么称呼?”
“哈哈哈,颓才好啊,我也不喜欢给自己太大压力……”
那要是不懂呢?没关系,用请教的方式也能聊。尤其一些少见的姓氏或者冷僻字,用在姓名里,几乎都能让对方带出一段话题。简言之,只要沿着对方的名字开聊,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眼前是一个宽广的天地,从聊名字开始,最后可以变成聊家庭、聊个性、聊人生……
〈使用注意〉
更何况,与西方姓名动不动就是约翰、汤姆、玛莉或茱蒂相比,中国人的名字有一个很大的特色,那就是父母给我们取名时,在短短两三个字中常常融入大量的寓意、典故与期盼。甚至有时候,名字还包括了家族的族谱用字、长幼排序、五行风水。如果我们恰好懂得对方名字里的典故,几乎一上来就可以给对方留下不错的印象。
和对方聊名字时,有一点必须切记,那就是千万不要说出“这个名字很常见”“啊,我认识一个人,也叫这个名”之类的话。因为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除非对方主动提到“我跟那个名人同名,也叫黄磊”之类的话,否则我们都应该避免去稀释对方的独特性。
第二,即便再怎么不了解对方的背景或嗜好,但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每个人总是对他(她)自己最有兴趣。所以跟别人问起名字的寓意、取名的由来,或者聊几句称呼或绰号的趣闻,既能表现出你对陌生朋友的重视,又绝不怕冒犯对方。
此外,本篇的重点主要是针对那些萍水相逢、没有打算深交的陌生人之间,用来填补尴尬的社交空白时使用。如果面对的是想要更进一步拉近关系的对象,譬如重要的客户或心仪的女神,那么光聊名字反而会因为过于客套而造成距离感,使用时要谨慎。
第一,陌生人相遇,一开口永远是请教姓名。所以既然开了这个头,不如接下去,也省得额外找话题。
常用句型
聊名字有几个好处:
● 您这个名字很少见,别人应该一听就很难忘吧?老师点名的时候是不是总逃不掉?
“是啊,我的英文名就叫……”
● 您父母应该很有文化,才会取这样的一个寓意深长的名字。
“哈哈哈,我觉得同样用花草取名字,用薇薇就比叫什么兰啊、芳啊来得更别致,而且将来取英文名也容易。”
● 哈哈,您这个名字,是不是常被人读错?
“是啊,还要有刺呢!”
用聊八卦拉近距离
“哇,好漂亮的名字,你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像朵花吗?”
〈误区〉
“蔷薇的薇。”
聊天,完全不能涉及私生活
“哦,wēi是哪个wēi?”
上文我们谈到,聊天的时候涉及隐私是不礼貌的,但是这个原则也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你比较亲近的,或者是想跟对方热络起来的人。只要选择正确的话题和切入角度,聊到私生活反而是拉近距离的一种方式。
“我叫马薇薇。”
这个观点乍看起来有点奇怪,但是你反过来想想,如果聊天时完全不涉及私生活,对话会是什么样的呢?你应该见过那种互相利用只谈钱不走心的饭局、各自吹嘘抓住一切机会显摆自己的聚会、没话找话客套对客套的场面、无话可说低头刷手机的场景,这些对话的确都不涉及私生活,可是真的有意思吗?
“您好,初次见面,我叫黄执中,请问您怎么称呼?”
当然,志同道合的知音,可以就共同的爱好聊得开心又不涉及隐私,但是这需要双方都同样专业而且喜好一致,而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更糟糕的是,如果围坐在一起的还有别人,往往完全插不上话,我想你一定也见过饭桌上两个人聊得热火朝天,其他人像听天书一样昏昏欲睡的情况吧?
在没话找话的情况下,最简单的一招就是和对方聊聊他(她)的名字。
所以,从大家身边的事情出发,谈及私生活,也就是俗称的八卦,虽然听起来容易冒犯人,但却是真正跟人打开心扉、拉近距离的必选方式。
聊名字
只不过,同样都是聊八卦,很多人的聊天方式就很容易惹人反感、招人讨厌。
〈小诀窍〉
比如聊到婚姻,很多人会问:“你怎么还不结婚啊?”这句话十分容易引起他人抵触,对方内心的声音一定在说:我凭什么要结婚啊?你结婚早了不起啊?就算只是问“你有没有对象啊”这样的话,在我们这样的文化环境里,也容易被当成一种压力。
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家越来越重视个人空间,强调多元生活,你要再想找话题可不能问这些问题了。一来是交浅言深,容易给对方压力;二来是怕人觉得你别有企图。
同样的问法还有:“你生孩子没有啊?你什么时候生孩子啊?”“你在哪高就啊?什么职位?待遇好不好啊?”
像这种短暂的社交尴尬,老一辈的人,往往都是用“探询隐私”的方式来解决,比方问问“你结婚了吗”“有没有对象啊”“小孩多大了啊”。毕竟在过去那个年代,彼此打探打探家庭背景,以示不拿对方当外人,也是一种表露善意的方式。
〈小诀窍〉
在刚认识的人面前,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经历面面相觑、无话可谈的社交尴尬症。比如拜访客户时,面对等候室里那位殷勤接待的实习生;出差时,面对主办方派来接机的工作人员……这种时候,大家萍水相逢,要深聊,实在没必要;要完全不搭理人家,则彼此面面相觑十几乃至几十分钟,又好像不太礼貌。
不给对方施加压力
没话题?聊隐私
既然有时候我们必须涉及私生活才能聊得热络,而涉及隐私又容易招人反感,那么这类问题究竟应该怎么聊呢?换言之,如何正确地八卦呢?
〈误区〉
其实,把刚才说过的这些误区倒过来想一想就会发现,不给对方施加压力是最根本的原则,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注意事项。
破解初次见面的尴尬
注意1:不要索取信息,而要分享态度
迅速真诚地营造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打听对方信息,只因为说法不够讲究,以至让对方感觉到被评价,甚至被歧视。
首先,表示愿意解答疑问,是在尽陪伴的义务;同时强调自己说的都是知道的事情,是在暗示自己只是个信息的传递者。如对方问起,知无不言,但也言尽于此了。
有人可能会说:“我就是问问你有没有小孩或工作怎么样嘛,知道这些我才能更了解你,才能跟你走得更近啊!”然而事实上,有没有歧视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而是对方说了算。社会上就是天生有很多鄙视链,我们自己心里得有数。就算自己没这个意思,别人也可能会觉得是这个意思,这你就百口莫辩了。
● 有任何疑问你都可以问我,我会告诉你我所知道的一切信息。
其实,很多时候稍微换个说法,就不会给人歧视的误解了。比如,我们想知道别人有没有小孩,有的人会这样问:
说遗憾,意味着你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而表示出善意,有别于愧疚和抱歉。
“你有孩子吗?”
● 我很遗憾,情况并不乐观……
“打算什么时候生呢?”
要表达专业性,首先你的表述要中立客观,如果可以,最好还能有一点权威感。所以在报告坏消息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说“我觉得”“我认为”,不要支支吾吾,而是要用类似“说明”这样的词语,用不带个人主观色彩的表述方式,强化你的专业形象。同时也要传达出免责信息——这件事不是我造成的,我只是来告诉你它是怎样的。
“小孩多大啦?”
● 我来说明一下,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这种单方面索取信息的问法,给人的感觉不会很舒服,会觉得像是在接受拷问,可以改成分享态度,比如问:
常用句型
“你喜欢孩子吗?”
请注意,这里谈到的“传递坏消息”的分寸和技巧有一个适用范围,那就是这件坏事并非由你造成,你只不过是因为身份、职业使然的一个传递渠道而已。毕竟,很多时候病人治不好,不是医生的责任;经济形势不好老板不得已而裁员,负责通知这事的人力资源也只是尽他转达的职责而已。所以我们才说,要专业而不要同情,要善意而不要愧疚,要陪伴而不要主动安慰。但是如果这事本身就是你的错,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个时候,你应当做的第一步是先学会如何道歉(请参照“冲突沟通”一节中“蚂蚁搬大象”式的道歉技巧)。
“这年头当父母啊,真是越来越不容易!”
〈使用注意〉
这类问题就比较不会伤人,因为“喜不喜欢”或“容不容易”只是表达态度,聊起来没有压力。且态度这东西,聊着聊着,对方往往就会很自然地变成跟我们分享信息,比如顺便告诉我们:“喜欢是喜欢,不过现在工作太忙,还没有计划要小孩。”或者是:“唉,家里生了两个,现在累死了!”
好比电影《在云端》中,由乔治·克鲁尼饰演的“解雇专家”就深谙此道,每单业务,他都拒绝使用视频工具进行远程解雇,而是坚持亲自飞去需要裁员的客户公司,与被裁员工面对面沟通,但绝不多说一句不该说的话,既从容地尽到了陪伴的义务,又不至于因为贸然给出建议而旁生枝节。
此时,你们对话的重点就能从分享态度进阶到分享信息,双方关系也就更拉近了。
可是,有一个关键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之前提到的:可以陪伴,但千万不要主动安慰。无论是想当然地说一些自以为“体贴”的话,还是用主动的肢体语言,比如握住对方的手或拍拍背来安慰人,抑或是给出所谓“积极的”解决方案,都不可取。要时刻牢记,作为“报丧者”这样一个天然就不讨好的角色,分寸重于一切,任何越界的行为都有可能节外生枝,给双方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同样,当以后想问别人“有没有买房”或“有没有女朋友”之类的问题时,你也不妨调整一下,改成:“你觉得现在这个时候投资房子可行吗?”或者:“我觉得女生真是麻烦,有时候还不如一个人呢!”
所以,报告坏消息的时候,最好是在一个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空间,而且最好是先跟对方一起坐下来。别着急,要表露出一种态度,那就是:“你一定有很多疑问,你一定觉得这不可能,没关系,我可以在这里一直陪你,帮你耐心解答问题。”
像这样,把态度问题抛出去,对方自然就会聊到我们想要知道的信息。
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走当然要走,可是跑得太快,还真有可能会犯错误。因为行色匆匆就代表着不尊重,就算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单是这个不尊重也足够把人气疯了——“哦,我们家出这么大事,你就当什么都没发生?”
注意2:抛砖引玉,以自我揭短的方式向对方抛出话题
最后,既然前面不断强调,当我们作为坏消息的传递者的时候,不要过分亲热,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报告完不好的消息就应该赶紧走,一刻也不停留呢?
在我们聊八卦的时候,很多压力都是来自另一方无意间的炫耀。比如我们想知道对方最近的情感状况,这样的问法就是不合适的:
所以要记住,不论我们有多善解人意,我们都只是来传达消息的,而不是来道歉的,说句“很遗憾”也就行了,不要上升到愧疚、抱歉这种话。注意这一点情绪上的微妙差别,很多时候就可以避免后续的无尽麻烦。
“情人节我男朋友送了我一个新款的包包,我超喜欢!哦,对了,你跟你男朋友最近还好吗?”
仔细想想我们就会发现,“遗憾”是因为对方会难过,所以我们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觉得也不开心;“对不起”则是因为这事没做成我们也有责任。前一句话,对方马上就可以抓住话柄,说一句:“事到如今,你光说对不起有什么用?接下来,说说看你要怎么办吧。”但后一句话,对方顺着语境,话锋往往很自然地就会变成:“呜呜呜,那现在,我该怎么办?”
无论对方有没有收到男朋友的礼物,这样的问法都会让人感觉是在炫耀,无形中给对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方有可能会带着敌意的态度,拉开架势和你比谁的男朋友更好,或是抱持着“你有礼物了不起啊”的心态结束这场对话。
“很遗憾,这事没成功。”
但同样的话题,如果你以自我揭短的形式问出来,先试试水,效果就会好很多。比如:
“对不起,这事办砸了。”
“我男朋友最近总是加班,相处时间很少,我不开心的时候,他也只会用买个包这种方式哄我。我看你男友对你特别用心,你有什么相处的诀窍吗?”
我们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这两句话:
在这里你先对自我状态进行否定式陈述,让对方感受不到压力。接下来,对方不管是和你聊起她男朋友的贴心举动,或分享他俩的相处之道,抑或是吐露和谐表象下的真实情况,你都可以了解到对方更多的信息,关系自然也就拉近了。
其次,我们日常在与人沟通时,经常强调一个概念叫“同理心”。面对坏消息时,当我们怀着善良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然而然就会生出一种“我应该多做一点事来帮助你”的心态,慈悲行为就是这么来的。但其中有一点微妙的差别需要注意,那就是:我们应该表达的是“愿意帮助的善意”而非“过失在我的愧疚”。
同样方式也可以问工作状态:“我最近觉得自己的工作没劲透了,可就是下不了决心换工作。我看你干得倒是挺起劲儿,你怎么就能这么上心啊?”只要我们这样问,对方一定会跟我们透露那些平常不太会跟人说起的信息。
所以,无论是医生对患者说检查结果不妙、人力资源对求职者说没有被录取,还是银行职员对客户说贷款没办下来,这些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职业特点,都需要经常练习这种专业性,既不拖泥带水又毫无生硬之感,才是最好的尺度。
这里的关键,是抛砖引玉从自身讲起,自我揭露而不是炫耀,同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聊得比较亲热。
首先,在不过分亲热方面,没有什么比专业人士的中立姿态更让人挑不出毛病的了。所以在医患沟通准则中,总会提醒医生一定要注意塑造自己的专业形象,并且尽量在专业的环境里进行交流。对其他专业人士而言,有制服的,要把制服穿整齐;没有制服的,服饰、声音、表情、姿态也都要有专业人士的规范。说话要清楚有力,不要支支吾吾;眼神要直视,不要躲躲闪闪。而这些细节,其实也是在暗示告知方没有做什么亏欠被告知方的事情,坏消息不是来自告知方,告知方只是因为职位、身份,才来向被告知方传达这个消息。
注意3:把问题抛给在场的所有人,而不是特意面向某个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教导大家要有人情味一点,但是在传递坏消息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展示出的应该是一种中立的姿态,既不过分亲热,又不过分冷漠,才能做到既准确忠实地传递消息,又不会进一步刺激到接收方的情绪。
多人聊天时,同一个话题可能是这个人的甜蜜点,也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禁忌区,想要避免他人的反感,聊天时要尽量把话题抛给更多的人,那些不想接话的人也自然不会感受到太大的压力。而只要我们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共鸣,总会有人接话茬,大家聊开了,自然就会你一言、我一语,更多的信息就出来了。比如,我们想了解一下身边人的婚恋状况,可以这么开头:
专业、善意与陪伴
“我现在根本不想结婚、不想生小孩,可是父母天天催,你们这些还没结婚的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结婚啊?你们是怎么应对父母催婚的?”
〈小诀窍〉
这样一问,周围人的婚恋情况基本就清楚了。
本来没有你的事,主动安慰之后却多出了一部分你要负责的事,不啻引火烧身。
总之,聊八卦时应以不给对方压力为大原则,做到不索要信息、不炫耀自己、不具体针对,才能既拉近关系,又避免冒犯。
其次,当你主动安慰的时候,就将自己的身份由“不承担责任的传达者”转变成了“要承担责任的行动方”。试想一下,假如对方听了你的安慰,过会儿发现心情还是很糟糕,再回来找你,那你是不是还得接着安慰?如果你给对方出了主意,他听着觉得有道理,再详细咨询,你是不是还得帮着他把后续工作做完?毕竟建议可是你提的啊!这其中就算没有出纰漏,你也得费神劳心,付出不必要的努力;而万一出了任何问题,责任还得归你。
〈使用注意〉
首先,作为传达消息的中立方,你未必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主动安慰和建议,一个弄不好就画虎不成反类犬,让原本就情绪不佳的对方更添愤怒。比如,有些人喜欢自作主张地说类似“没事啦”“想开点”“这说不定也是好事呢”这些话,可是如果你传递的坏消息其实对接收方来说是天大的事,你这么轻描淡写、大事化小,对方会怎么想?
第二点注意事项“自我揭短”,不是要你说谎话,总不能男朋友明明送了你包包,却故意装可怜说没送,好去套对方的隐私。这种行为,日后一旦被抓到,会留下极坏的风评。
至于第三个误区,则是有些富于行动力的人,在传递坏消息的同时,为了安抚接收方,也为了避免自责,往往会主动出言安慰,甚至出谋划策,试图帮对方解决整个问题,却忽略了这样做其实很容易有失分寸,并伴随着极大的风险。
同时,揭短也并不意味着抱怨,它的意思是要你在同一个现实中(比如男朋友送包包)分享出不同的感受面(他也只懂送包包),好让旁人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也是有亮点、能炫耀的(我男朋友虽然没送包包,但会每天陪我聊天)。
我们要明白,很多人都有一种阴暗心理,就是遇到坏事总想找个人负责,谁离得越近谁就越危险,这是大家都共有的人性阴暗的一面。所以,表达善意的时候如果混杂着愧疚,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对方很容易会觉得:如果你没错,你在愧疚些什么呢?本来这事没你的错,也都会变成是你的错。
常用句型
报告坏消息时的第二个误区,就是我们经常会混淆“善意”和“愧疚”这两种情绪。为了表达自己没有恶意,很多人开口就是“对不起”,换来的却未必是对方的心平气和,反而很可能是一句恶狠狠的话:“说对不起有用吗?你得给我解决!”
● 唉,我现在觉得找工作好像还是要找自己有兴趣的最重要,你觉得呢?
然而,这样就要出问题了。本来你只是一个来传达消息的、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中立方,可是一旦你表现得过于同情,就容易会给对方一个迁怒于你的情绪出口:“你既然这么不能接受,当初为什么不再努力一点。”明明本来不关你的事,却要因此受牵连。
● 你喜欢目前的工作吗?
报告坏消息的时候,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因为要表现出感同身受,反而让自己受牵连,成为被指责的对象。以往那些狗血影视剧作品中,有个常见的误导,那就是医生向病人报告手术结果的时候,经常演得太过,家属还什么都没说,他就自顾自面色悲戚,一副“这种结果,我实在不能接受”的表情。
委婉礼貌地拒绝对方
好消息来了,我们能兴高采烈地四处传播,这没什么问题。但面对坏消息,如何转述和报告,就相当考验我们传递信息的水平了。因为尽管错不在你,“报丧者”却总是特别容易遭受池鱼之殃——毕竟,一般人听到坏消息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愤怒、否认,而近在眼前的“报丧者”,往往就成了最好的发泄对象。
〈误区〉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职责所在,常要负责对别人报告坏消息。比如身为医生,要向家属传达噩耗;身为老师,要向家长传达小孩不良的品行;身为人力主管,要向被裁掉的员工传达离职通知……在传播领域中,我们一般把这类专门负责向他人传达坏消息的人,称之为“报丧者”。
想借钱?借多少?
怕被骂,所以言行失当
生活中,要开口跟人借钱固然很难,但坦白说,要开口拒绝熟人向你借钱,其实也一点都不轻松。
〈误区〉
面对亲友的请求,没有人喜欢借钱出去,但是也没有人愿意因为一点钱就得罪亲友。面对那些我们不想伤感情但又不想借钱的亲友,该如何拒绝呢?
传递坏消息的分寸与技巧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问:“你想借多少?”而这是大错特错的。
● 这事很复杂,你想知道详情吗?
因为首先,你一开始就把话题的焦点放在“借多少”这个问题上,相当于已经错失了拒绝借钱的机会(对方内心活动很可能是:你如果一开始就不打算借,干吗问数额呢?既然问了,就意味着或多或少总能借点呗);其次,除非你问完之后毫不迟疑地拿出钱包,否则你同时也失去了借钱给对方时原本可以收获的人情(对方内心活动很可能是:你居然讨价还价之后才借给我一个打过折的数目,我就算借到钱也觉得受到了侮辱)。比如我们演示一下:
● 关于这件事,如果您不给我时间解释,那就是逼着我说谎话了。
“马薇薇啊,最近我手头有点紧,可不可以先跟你借两万?”
● 请先给我一分钟好吗?保证不耽误您时间。
“哎呀,我现在手头也不方便。这样吧,这里有2000你先拿去用,可以吗?”
常用句型
“唉,2000真的不够啊。帮帮忙,看在老同学的分儿上,能不能再多借一点?”
其次,够胆买时间,你就得有底气用好买来的时间,不然你成功地引起了关注,最后没讲出什么东西来,只会失败得更惨。
“那我看看……”
首先,这招买时间,只能用于对方不给你时间,而非情势不给你时间的情况。所以当你衡量现实状况,发现紧迫的不是人,而是局势时(譬如失火了),还是要长话短说。
(对方内心:现在不管你借不借,我都不会领你这个情了)
〈使用注意〉
这种无休无止的、不快乐的纠缠,就成了对话中的主要基调。可见,一上来就着重“借多少”的应答方式是不对的。毕竟,只要一谈起金额,那么这场谈话的主动权就会落到借钱者的身上,对方的每一次讨价还价都好像是在质问:
所以,当表达的时间受限时,千万不要继续一根筋地按照原本的思路讲下去,也不要把话说得跟连珠炮似的,而要首先考虑为自己买时间,让对方有耐心听,我们才有可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路。
“你舍不舍得这么多?”
这就是一个运用“买时间”策略的典型案例。制造意外、引发好奇、回应主题,将原本紧迫的沟通机会争取扩大,让对方不由自主地想听下去。
“你现在手上有多少钱?”
田婴一听有道理,筑城这事就再也不提了。
“你觉得我们的交情值多少钱?”
最后,就是“回应主题”。说客制造了好奇之后,还是得回到主题上来,而且还得讲出一番道理,不然对方发现你只是故弄玄虚,恐怕最后还是不会放过你。那么,“海大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说客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诉田婴现实状况——齐国就是你的大海,而你就是这片海里没有天敌的大鱼。但如果在封地筑城这件事上引起了齐王的怀疑,齐国不再庇佑你,那你就会像大鱼搁浅在沙滩上,谁都可以欺负你。到时候,城墙筑得再高,又能挡得住谁呢?
以上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最难以回答的,说实话钱包吃亏,说谎话良心吃亏,总之都是自己不舒服。甚至在许多情况下,讨价还价之后借给对方,还不如干净痛快地拒绝,更能维系双方关系。
结果,公子只好反过来安抚说客,让他但说无妨,不会治罪。为什么?因为说客已经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到了这一步,说客从原本说三个字的机会,又进一步地买到了畅所欲言的时间,而他完整的观点,也是在等到了这个阶段后才开始表达。
究其根本,这是因为在咱们中国人心里,跟每个亲友的感情或多或少地都与某个具体的金额挂钩。亲近点的,愿意借的金额会多一点;疏远点的,愿意借的金额会少一些。比如,同学借钱,在我们心里顶多1000元封顶,不还就算了;亲戚借钱,大概可以承受1万元,多了自己就会心疼,还得日夜担心人家不还。然而,把这个“情感数额”拿到台面上说,却是一件很失礼、很不讲情感的事情。
接下来,就是“引发好奇”。于是说客走上前,恭恭敬敬地说了三个字——“海大鱼”,说完扭头就走。这下,轮到公子不干了!海大鱼?什么意思?事情没讲清楚,怎么能一走了之呢?追问之下,说客依旧不答,因为一开始说好了只能讲三个字,故“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正因为如此,当一个我们实在很不愿意借钱的人开口来向我们借钱的时候,往往就意味着我们内心对他认定的那个金额,跟他所自我感觉的金额,压根儿不是同一个数字。所以,此时一旦你将借钱的重点放在金额上,彼此的关系就已经基本走向破裂。人情变成了讨价还价的交易,借钱的双方会在不好意思的彼此纠缠中商量出一个居中数目,可两个人都觉得自己亏了,再加上日后我们不甘心地催钱和他不以为意的拖延,这种本来就脆弱的关系早晚会断裂的。
于是说客通过这个动作,就很成功地从那原本“一句话都不想听”的公子身上,买到了说三个字的机会。
总之,将重点放到借钱的金额上,是想要拒绝他人借钱的人最容易走入的误区。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制造意外”。果然公子一听,心想:三个字就能说服我,怎么可能?好,我倒是要听听你想说什么。
〈小诀窍〉
此时,有个说客就跑来跟他说:“公子啊,关于筑城这件事,我只讲三个字,多说一个字,你就把我给杀了。”
别关心金额,先关心原因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公子叫田婴,准备在自己的封地(薛)筑城。但在那个年代,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经营自己的私人武装,很容易引起齐国国君的猜疑。田婴身边的门客纷纷劝阻,最后田婴实在心烦,就放了句狠话,说:“谁再来说这件事,我就杀了谁!”
遇到亲友借钱,第一步,一定不是先关心“借多少”,而是先关心“为什么”。唯有这样,才能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掌握这场谈话的主动权。
这样的智慧,其实古已有之,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其差别在于:对于“借多少”,这个话题是落在我们身上;但对于“为什么要借”,这话题是落在对方身上。别忘了,借钱时给我们一个合适的理由是对方的义务。而先问原因,一方面显得咱们重情重义,关心对方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把压力转嫁到对方的身上,更容易采取下一步的举动。
第三,回应主题。当面试官对你所说的“没有魅力却受欢迎”这个主题开始感兴趣时,你就可以开始讲几个小故事,说明自己是如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让人觉得舒服却又不显露自己。即使超时,对方也不会计较,因为我们已经给自己买到了时间。
此时,对方说出的借钱理由也不外乎两种:
第二,引发好奇。抛给面试官一个疑问:没什么魅力,为什么别人愿意跟我一起工作呢?你难道不想知道吗?
一是救急,比如说家人生病要借钱救命,这个时候我们的态度往往是能帮就帮。如果对方借钱的数额实在太大,借不了那么多,或是压根儿不想陷入无止境的催钱与拖债中,也可以将你认为合适的金额用包个红包的方式送给对方,而原本是想借钱的亲友也不太可能挑你的理。
第一,制造意外。面试官要求展示魅力,但是作为应聘者来说,你不按常理出牌,直接告诉面试官你几乎也没什么魅力好展示的,至少在这个场合施展不开。
二是免息,比如说对方是因为买房、买车等一切购买行为而借钱,目的是为了省去银行利息,把我们当免息并且无限期还款的银行在用。面对这种理由,一旦开始借钱,基本上以后双方的关系就是催款关系;不借,反而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这短短几句话里包含了三层意思。
当对方说出诸如买房之类的借钱理由时,不要马上说“买房啊,不借”这样让人尴尬的话,而是要进一步以关切的态度来确定对方缺钱的原因,比如:
如果我们没什么可以当场展示的才艺(这几乎是肯定的),那我们可以这么说:“让我用一分钟时间展示魅力,这个挺难的,尤其对于我来说。其实工作的时候我是一个没什么魅力的人,存在感不强;但不知道为什么,身边很多朋友都说跟我相处起来很舒服,一起做事的时候,能让他们觉得特别安心。也许,这也是一种奇怪的魅力吧!所以,可能会有点超时,但是不知道我可以讲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吗。”
“买房首付不够啊,理解理解,现在房子的确太贵了。”
其实,这就是考验我们在条件不足的时候,要想办法创造条件体现自身的能力。此时我们要做的其实不是展现魅力,而是争取能够展现魅力的时间。
千万不要傻乎乎地直接问对方,凭什么买超过自己支付能力的房子,这样显得很不客气。只要我们开始感叹房子太贵,跟对方做出同仇敌忾的样子,对方一定会顺势进一步解释不是自己非要超前消费,而是丈母娘或者老婆逼的,这就间接帮助我们确定了对方借钱的根本原因及压力所在,同时也为提出拒绝理由打下了基础。
比如在面试中,当主考官突然出题:“现在给你一分钟时间,请你展现一下个人魅力(或其他特质)。”这时,你会怎么办?一分钟,够干什么呢?唱首歌都不够,怎么展现个人魅力?
而探听清楚原因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根据对方的原因给出一个不借的相似理由,比如:
我们得先给自己争取到时间,才有机会说清楚自己的想法。
“我借钱是因为最近想筹划买房,你看能不能帮我周转周转。”
什么叫“买时间”呢?简单说,就是在对方不给我们足够时间说话的时候,先别忙着去埋头想自己要讲什么,而要先去思考——如何才能让别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听?
“哎呀,怎么这么巧,我恰好最近也在计划买车,手头的资金压力也很大,想帮你也是有心无力啊。”
在此,我们要介绍一个“买时间”的小技巧。
此时,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在努力攒钱,对方脸皮再厚也不会说“你的美好生活先等等,我的美好生活比较急”吧?
时间既是阻碍沟通最大的绊脚石,也是成就沟通最好的催化剂。所以在沟通中,我们最需要的往往是为自己赢得时间,才能让人家愿意听我们好好说话。
再比如:
“买时间”策略
“最近老板承诺的奖金一直没到位,生活实在有点困难,你能不能帮帮我?”
〈小诀窍〉
“啊?你也遇到一样的问题啊!我们老板也是一样,工资都拖着不发,现在的老板怎么都这样啊!”
但请注意,沟通这件事永远是双向的,不是你单方面把事情讲完了,任务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在表达的过程中,听众还得能投入,沟通才算成功;否则,说得飞快,只会让原本能耐心表达的重点变成一股脑的噪声。一不小心,情况就会变得像早年的琼瑶连续剧那样,男主角满头大汗地在一旁忙着解释,只换得女主角捂着耳朵,摇着头说:“我不听,我不听!”
直接表明与对方遭遇一样的困境,还可以借势与对方一起抱怨老板,情感上也可以下得了台阶。
很多人有个毛病,想着既然时间紧迫,那么当然就要快问快答、长话短说,恨不得像相声里“报菜名”那般,连珠炮似的一口气把事情说完。
这个诀窍的巧妙之处在于:当对方以某种原因为理由向你借钱时,对方一定会觉得这个理由本身很有说服力,他人无法拒绝,而用同样的理由来拒绝对方时,他也同样没办法再接着纠缠,或否定你的理由不重要。
人生中有很多这样的时刻:你想说话,却发现机会稍纵即逝,不得不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比如在电梯里遇见领导,或是客户拨冗给你三分钟介绍产品的机会,抑或是在女友负气出走前追上去想连忙解释误会…此时,怎样让他们愿意听我们讲话?怎样让他们回应到我们想讲的主题呢?
〈使用注意〉
我们很多人在传达信息时,往往面临两个难题:没机会、没效率。这其中包含一个共通的重要因素——时间。
这一篇的分析比较多,因为在我们在谈到如何拒绝亲友借钱时,所分享的其实不只是如何说话的技巧,还包括一定程度的人际观与金钱观。当然,对于后两者,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仅供参考,有不同看法的朋友大可将本篇重点放在对话目标的挑选上。
没时间?说快点!
另外,希望你做好心理建设,借钱给人从来都不是义务,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你肯学习好好说话,把拒绝的话说得好听些,已经是在额外付出了。
〈误区〉
常用句型
为自己赢得表达的时间
● 你最近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及时有效地传达信息
● 我也遇到了一样的问题,真抱歉没法帮到你。
某些药,是为别的药服务的,它们被叫作“药引子”;同样,某些沟通,是为了让接下来的沟通更顺畅,这种作为工具的预备性的沟通,可以叫作“工具性沟通”。在开展实际对话之前,我们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同样,在对话从浅水区渐渐迈向深水区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建立基本共识、扩充对话时间、调整预设认知以及释放可能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