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 > 第二章 算法与系统

第二章 算法与系统

在过去的两年间,学界和业界都已对平台算法技术的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算法正式由后台走到前台,走入大众的视野并接受社会的审视。鉴于前文关于算法的讨论较多,本章不再对外卖算法的规制和影响过多着墨,而是希望聚焦于技术生产的视角,从劳动者和研发者的不同身份出发,窥探外卖平台的算法系统如何产生、演变并逐步进化。需要看到,在算法的生成过程中,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研发者,都在算法技术体系的升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后面的论述中我将会阐释,劳动者和研发者都是算法的生产者,同时也是算法的试错者。换句话说,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互动性是决定技术生成和生产的重要因素。正如技术伦理学家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所言:“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并不是由设备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用户的选择。他们并没有简单地把计算机当作一种给定的事物,而是以交往功能为目标,重新为计算机制造者和计算机系统管理员确定方向,因为交往功能的重要性一直被长久地低估了。的确,网络行为的扩展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的计算机概念,并且以各种难以预料的方式正在改变社会交往的世界。”

的确,送餐劳动今非昔比。在过去的十年间,外卖平台日益发展出强大的算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现今的送餐平台可以实现海量用户订单与配送人员的精准匹配,并能够精准地实现分类、决策、核对、预测等功能。与此同时,这样一套智能系统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管理能力也成为人们论证的焦点。为什么骑手会“困在系统里”?算法中介的劳动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如何理解数字化与劳动者的互动?这里存在着怎样的意义生产?

沿着这一脉络,本章想要阐释的核心观点是:算法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也是一种生产性的技术。换句话说,算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对于算法的认知,需要加入更多的过程性视角,看到“人-技”互构的动态过程。所谓“生成性”,指的是算法生产的逻辑。不同于以往仅仅依靠专业技术人员的硬件技术,算法系统的生产带有鲜明的互动性、情境性和依赖性。在算法的生产过程中,它们深深地嵌入在数字化人群的手机使用、流动劳动和“养系统”的具体实践中。可以说,在平台管理中,算法和劳动是一对“双生子”,它们彼此依赖,却也充满矛盾。

2020年9月 8日,《人物》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骑手劳动的强烈关注,并掀起了关于算法问题的讨论热潮。《人物》的记者赖佑萱历经半年有余的田野调查,用简练有力的笔法剖析了数字化技术胁迫下送餐劳动的变化:算法的规制让骑手加速奔跑、害怕差评、担心绩效……骑手成了困在外卖系统里的劳动者。一时间,关于“困在系统里”的讨论激烈汹涌。这样的讨论展现出当下人们对于智能技术深深的担忧,对困于其中的他者甚至包括未来的自己,抱有深深的不安与恐惧。

基于算法形成的平台系统是一种数字劳动管理的新模式,由于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概念,我暂且称之为“生成性管理”(derived management)。“生成性管理”描述的是一种依赖性的管理模式,即外卖平台的送餐管理规则是通过后台算法不断地与前方送餐劳动互动、协商而产生的。外卖骑手的“数据生产”是平台劳动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导致“过渡劳动”出现的重要原因。依托自身的连接性,外卖体系形成了“人一数据一算法一系统一人”的闭环管理模式,其内在“技术不断自我强化”的逻辑,是导致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根本原因。本章将从“算法作为一种社会性技术想象”的角度出发,去窥探实际送餐劳动中“人-技”互构的诸多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