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个意外得来的小册子,我要特别向徐晓和《财新周刊》文化版编辑刘芳表示我的谢意。
当然,人们并非没有可能从这许许多多不同或差异中挣脱出来,基于历史主义的方法来解读历史。这也是我破天荒接受徐晓的邀请,为《财新周刊》文化版开专栏写文章的一个主要原因。值得庆幸的是,虽然这在我是第一次,但到底还是坚持了下来。
杨奎松
今人已经很少不重视历史真实了,很多研究甚至已经真实到让你不想再往下看的程度。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无法直接让真实说话。毕竟,再真实的历史也有其片面性。你看到的可能是这一面的真实,我看到的可能是那一面的真实。在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的情况下,太多国家、民族、族群、阶级、阶层、党派之类利益体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制造出太多观念的、文化的甚至是历史的区隔,进而形成太多不同的情感、立场和选择。姑且不论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知识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的、道德伦理的价值标准,还都可能有其时空上的不同,仅仅情感、立场、利益上的差异,就决定了今人对历史上的人和事很难不生出种种不同的历史解读来。
2015年12月15日
这里收录的文章,大都是过去一年多来我在《财新周刊》杂志上发表的历史随笔或曰读史札记。作为一个专业的学术研究人员,我其实很不喜欢写什么专栏文章,按期被编辑催着交稿子。但近年来,面对专业史学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史学膨胀引发的种种问题,历史学者仅仅满足于具体的史实研究,以还原历史真实,已经明显不够了。因为,如果我们过去更多地是在清理各种人为制造的虚假历史,所面对的主要是产生于或左或右极端对立的许多主观说辞的话,当下的情况则变得复杂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