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夺位战争:康熙和他的儿子们 > 十八阿哥死了

十八阿哥死了

据记载,康熙一生中猎杀了数百头猛兽(一百三十五只猛虎,二十头狗熊,二十五头豹子,九十六条狼),每次行围打猎时,康熙往往会把皇子们(包括那些未成年的)带上,一来是让皇子们出去见见世面,二来也是希望通过行猎保留王朝的军事传统。

康熙这次去热河,总共带了八个阿哥,包括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十三阿哥胤祥等,当时未满八岁的十八阿哥胤祄也在其中。青壮年时期的康熙身体强健,特别喜欢围猎,他曾颇为自得地写诗云:“地敞沙平河外天,合围雉兔日盈千;筹边正欲劳筋骨,时控雕弧左右弦。”此诗作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诗名《鄂尔多斯行围雉兔甚多》,可见其喜好打猎,且功力不差。

在热河住了一段时间后,康熙命令队伍继续向北,越过大漠去行围打猎。一般来说,皇帝行围时的队伍非常庞大,通常由皇室成员、随从官员和八旗官兵组成,行围过程一般分为待围、撒围、合围、罢围几个阶段,在统围大臣的指挥下,参与围猎的人员先围出一个方圆十几里的大圈,然后队伍逐渐合拢,如铁桶般严实,把猎物往中间赶,最后把野兽围到一块没有树木的低地。这时,皇室成员们便在皇帝的号令下,或用箭或用鸟枪,开始捕杀那些可怜的动物们。

话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五月,北京的天气突然变得炎热异常,难耐的酷暑提前来临。像往年一样,康熙带着皇子们离开京城,前往热河行宫避暑和行围打猎。众所周知,清廷来自关外,他们习惯了故地凉爽的夏天而难以适应北京城的酷热,因而康熙在热河修建了行宫(即现在的承德避暑山庄)。从康熙朝开始,清朝的皇帝们往往把这里当成避暑的胜地,每年都要到这里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享受这里的清凉舒快与良辰美景。只是,“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却在热河中”,承德避暑山庄经屡次扩建,最终完工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其间花了近九十年的时间,人工物力耗费无数。

西风萧萧,战马嘶嘶,正当康熙意气风发、想要大开杀戒时,这次的行围却出了点小意外。当队伍走到一个叫永安拜昂阿的驻地时,年幼的十八阿哥胤祄却突然病倒了。塞外毕竟不是皇宫,虽然皇帝和皇子们一路上都有很多的随从,但一行人在路上风餐露宿,加上塞外气候变化多端,十八阿哥胤祄年纪小,又是第一次走出深宫大院,结果在路上突发高烧,一时难以好转。斟酌再三后,康熙决定将他留在驻地让人照顾,然后带着队伍继续前进。

在这些江南美女中,有一位颇得康熙的宠爱,这就是密贵人王氏。王氏的父亲叫王国桢,是苏州某地的知县,王氏进宫时大概只有十六七岁,极有可能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南巡时带回的。王氏进宫后,倒也颇为争气,她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生下十五阿哥胤禑,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生下十六阿哥胤禄,康熙四十年(1701年)又生下了十八阿哥胤祄。由此看见,至少在康熙三十一年到四十年这一段时间里,王氏是很受康熙宠爱的,不然的话,康熙后妃那么多,哪有机会连生三个儿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四阿哥胤禵出生后,直到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才有了十五阿哥胤禑,中间的间隔有五年之久,王氏受到康熙的重视和宠爱,也就理所当然了。

孰料一行人没走多久,照看十八阿哥的随从便急急忙忙地赶来,向康熙报告说十八阿哥病情加重,似乎有生命危险。听到这个消息后,康熙立刻命队伍掉头,快马加鞭,返回永安拜昂阿驻地。

《枝巢清宫词》里说“苏浙南巡六度临,宫中从此有南音”,康熙早年的王妃大都是来自满洲、蒙古八旗的女子,但几次南巡后,康熙宫中江南女子(可能出自南方为官的汉军旗人家庭)的比例明显增加,如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后出生的十个皇子,就多半为江南女子所生。话说回来,江南女子在容貌、身材和文化等各方面条件上,确实要胜于旗人女子,康熙在南巡途中带回些江南美女,也在情理之中。

等康熙返回原驻地时,十八阿哥果然情况不妙,他当时高烧不退,而且两腮肿胀,连吃饭都非常困难(很可能是春秋易发的儿童腮腺炎)。康熙对这个小儿子十分疼爱,见孩子如此痛苦,一向镇定冷静的他也变得手足无措,焦虑万分。由于驻地缺医少药,康熙随后派人急传宫中的御医以最快的速度赶来诊治。

或许是为母族利益的考虑,孝庄太后也曾给康熙找了两个蒙古王妃,但这两个王妃都没有子嗣,史书对她们也记载不详,估计康熙和她们之间的关系比较一般。此后,爱新觉罗皇族和蒙古王公的联姻规格大为降低,大都是亲王级别的相互通婚而已。

康熙外出期间,留在京城处理政务的是三阿哥胤祉和四阿哥胤禛,当时他们接到父皇的手谕:“降旨三阿哥、四阿哥等,十八阿哥两腮肿胀又有加重,甚属可虑。你们赶紧差人去叫大夫孙治亭、齐家昭前来。还有,你们立即把马尔干之妻、刘妈妈、外科大夫妈妈赫希等三人也派来,同时还要差遣精明干练的人作为他们的随从,让沿途的驿站准备好车、快马,日夜兼程,从速赶来。”

董鄂妃本是顺治弟弟襄亲王的王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董鄂妃在皇宫中相遇并擦出爱情的火花,结果一发而不可收,后来襄亲王得知此事前往质问,反被顺治打了一个耳光,襄亲王因此而一气身亡。后来,董鄂妃以未亡人的身份进了皇宫,由此也遭到了整个后宫包括孝庄太后的敌视。再后来,董鄂妃为顺治生了个儿子,但儿子过早的夭折也使得董鄂妃最终郁郁而终。董鄂妃死后,顺治悲痛欲绝,不到半年也随之而去(另一个说法是顺治出家)。

在手谕中,康熙还告诉他们,到时会先派人到沿途迎接。总之,争分夺秒,越快越好。不仅如此,康熙还在手谕的封皮上特意写道:“著降此谕火速乘驿交付三贝勒(胤祉)、四贝勒(胤禛),不得延误分秒!” 

也许是因为顺治自小在宫中熟读诗书,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他不同于那些马背上打天下的祖先,因而对那些来自蒙古大草原上的王妃们没什么共同语言。这时,聪明而又文化程度较高的董鄂妃的出现却改变了顺治的生活。

胤祄病重之时,康熙经常把这个小家伙抱在怀中,喃喃自语,甚至不分昼夜地亲自照料。后来,幸好医治及时,胤祄的病情一度好转,康熙这才松了口气。在之后给胤祉、胤禛等在京皇子的手谕中,康熙很高兴地说:“十八阿哥现今已有好转,想是断无大妨了。你们也可放宽心。朕一年迈之人,也仿佛获得新生一般。”在将手谕发回京城时,康熙又在封皮上加了一句,说:“这是喜信!若像平常一样封固,你们拆阅起来太耽搁时间,所以就没有封上。”

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顺治的前两个皇后都是蒙古族人,但这种包办的婚姻并不幸福,顺治和她们的关系非常糟糕:前一个皇后,顺治借口她是多尔衮亲信之女而被废;后一个皇后,若不是孝庄太后侄女的话,也险些被废。因为这些事,顺治和母亲孝庄太后的关系一度也闹得很僵。

一向持重的康熙因为十八阿哥病情好转而一改常态,甚至破坏谕令的传递制度,这在康熙的时代是不多见的。事实上,康熙的子女中夭折的很多(接近一半),这次对十八阿哥的病情如此重视,甚至说出“仿佛获得新生一般”的话,足见其老年爱子,舐犊情深。

       本来呢,清廷皇宫里的后妃基本由满洲和蒙古贵族女子把持,早在八旗入关之前,为稳定自己的后方和西北边疆,满洲已经和蒙古部落建立了以联姻为方式的战略同盟关系,因而清朝前期的皇后大多由蒙古族女子占据,譬如孝庄太后,再如顺治的“一后四妃”。

由于十八阿哥还没有痊愈,康熙决定停止这次行围,带领大队人马返回京城。一路上,为避免十八阿哥病情加重,康熙特意命随行队伍缓缓而行,一天路程不得超过二十里。尽管如此小心翼翼,但胤祄的病情还是再度恶化,这次发病比之前更加凶猛。此后,胤祄持续高烧不退,滴水不进,大夫们也是束手无策,回天乏力。最终,刚刚在旅途中度过八岁生日的胤祄,回京路上不幸夭亡。{1}

       康熙强夺汉官命妇的野史传闻当然不足为信,不过,康熙晚年宠爱汉女却是事实。

本来心情转好的康熙,这次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子的生命从自己身边悄悄溜走,却又无能为力。对于已经五十四岁的康熙来说,老年丧子的确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自从胤祄死后,康熙一路上脸色阴沉,郁郁寡欢,有时候甚至难过到茶饭不思。

       出宫后,这些女眷们仍旧乘坐原先的肩舆回家,但后来传闻说,某京卿张某的老婆,回来时衣服仍旧是原来的衣服,但人却是面目全非,根本不是原来那个人,张家和姚家也畏祸不敢声张。此后,汉官命妇入宫之例,就此停止。

胤祄的死,让康熙痛苦万分,但更让他伤心的是,随行的其他皇子们对这个十八弟的病情漠不关心,几乎是无动于衷。特别是作为兄长和皇太子的胤礽,在自己的小弟弟生病时,他不闻不问,就连胤祄病死了,也看不出他有丝毫的哀伤。

       康熙是古代皇帝中子嗣最多的,其嫔妃也为数不少。《清代外史》中有一则轶闻,说康熙年间某大臣张某在京为官,当时张家和另一汉人官宦世家姚氏世代通婚。据说,张某的老婆姚氏长得极其标致,其美色在京中汉官妻妾中公推第一,张某心里也颇为得意。有一年皇太后祝寿,恩准汉官命妇也同满官命妇一同进宫叩祝,张家和姚家的女眷便盛装朝服地跟随众人进宫为老太后贺寿。入宫后,皇上康熙也在那里,皇太后那天很高兴,让她们在宫里好吃好喝,随便游览,这些人玩了一天才散。

康熙本觉得自己的这些儿子都十分的优秀,自己也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无尽的父爱,但通过这次的事件,他看到这些皇子们对自己的手足同胞竟是如此的冷漠无情,这不仅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也让他感到极为伤心。康熙一向以“仁孝治天下”,这一次他失望了,特别是对当时已经是三十五岁且早有子女的皇太子胤礽,更是失望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