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拗不过他们人多,只好借口当年太子胤礽的仪制逾规,让人重新搞了个太子仪制,弄出一幅好像要立太子的样子,但过后又没了动静。大臣们正想提醒康熙,不料出了个“朱天保事件”,惹事的朱天保等人被砍脑袋的砍脑袋,流放的流放,弄得大臣们连大气都不敢出。于是,立储的事情也就被拖了下来。
立储之事,弄得康熙晚年心神郁结,愁闷不堪,很多本想办的事情都没有办成。但是,不立储的话同样有很大的弊端,阿哥们决不会因为不立太子而停止争夺,只不过因为没有明确的敌人而相互收敛而已。更有趣的是那些大臣们,他们也很不习惯没有皇储的日子,又见康熙日渐衰老,说不定哪天说走就走了,到时候会出大乱子。所以,他们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时集体请愿,要求立储。
康熙当然知道不立储的危害,万一哪天自己突然倒下的话,国不可一日无君,到时闹腾起来可不是小事情。但是,康熙是个自信心很强的人,他总觉得自己不会这么快出事,总想先拖两年再说,但人算终究不如天算,疾病和死亡,要来的终究会到来。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二度被废时,康熙似乎比第一次废太子轻松许多,谈笑间,便将此事快速了结。此后,康熙再也不愿意提及预立储位之事,若有大臣不识趣妄提这事的话,往往会把康熙惹得勃然大怒,后果非常严重。康熙之所以不愿意再立太子,一来是不愿意看见这些皇子们在那里尔虞我诈甚至公开争斗;二来怕万一立了太子,到时候又来个像胤礽那样的,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与安全。
康熙想在弥留之际宣布谁来承继大位,但这一天真到来时,康熙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而这也就有了雍正登基的千古谜案。在这个事件里,到底谁是受益者,谁是受害者,也许只有康熙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