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五,波伏瓦对女人一生各个阶段的分析,构成了《第二性》的主体部分,这是对女人的一生进行正面考察,对她的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做出判断和评价。这些论述是对生物学观点的延续和发展,也是综合性的考察。在童年阶段,女孩逐渐意识到男孩具有阴茎的优越地位,对阴茎的嫉羡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对她的教育是要她循规蹈矩,不要做出男孩子的动作和行为,让她适应女人的命运。后来,当她明白世界的主宰不是女人而是男人时,这一发现改变了她要当主体的意识。她感到父亲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任何男人都分享着男性的威望。各种男人都吸引着小姑娘,成年妇女对男人表现出来的热烈敬意,又把男人捧得很高。随着学习,她知道是男人创造了所有国家,无论是在神话还是在生活中,英雄都是男性,而只有一个贞德与之对抗。连圣父也是男人,圣母要跪着接受天使的话,圣女礼拜天主所说的话酷似求爱的色情语言,圣经中指明女人是由男人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凡此种种,都表明女人的次要地位。青春期的到来改变了少女的身体,乳房隆起成为一个负担,月经造成身体不适,折磨着她。男孩子的不少活动她都不能进行,还要忍受沉重的家务劳动。她出现自恋倾向。男人使她眼花缭乱,也使她恐惧,她对自己能征服男性感到骄傲。她想使自己变得美丽,有的少女却有自虐心理。她的内心生活比男孩子更丰富。随之而来的是性启蒙。波伏瓦认为性启蒙分口唇期、肛门期和生殖期,从幼年一直到成年,持续不断,但少女的性体验不是先前的性冲动的普通延续,而是突然与以往决裂,这是随着身体发育而来的生理要求和感受。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处女贞洁有不同的意义。未婚少女的性交有时会造成心理紊乱。性欲冷淡的女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女人的性角色大部分是被动的,某些女人身上确实有受虐心理。波伏瓦还分析了女同性恋:有些男性化的女人缺乏雌性荷尔蒙;活力过剩、身体强壮的女人通常拒绝被动性;相貌丑陋、发育不良的女人想以男性气质补偿自身的低下。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性欲倒错是一种心理的而不是机体的现象,少女要否认自身的残缺,寻求与男人等同,拒绝他的支配;女同性恋者不是一个发育不健全的女人,这可能是一种逃避自身处境的方式;少女还没有机会或者没有勇气去体验性生活。并非拒绝客体会导致女人走向同性恋,大部分女同性恋者寻求拥有女性气质,自恋也不会总是导致同性恋。具有男性特征的同性恋女人,是因为她们被禁闭在女性世界里。女同性恋者除了对女性的怨恨,还有对男性的自卑情结。她们憎恨男人使女人忍受“玷污”,气愤于他们拥有社会特权,感到他们比女人更强有力。总之,同性恋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反常行为,而是一种在生存处境中选择的态度。波伏瓦不主张将女同性恋者分为不同类型。她对女同性恋的分析深入而有理有据,认为女同性恋的形成既有机体的因素,又有社会对女性压迫造成的原因,整体的论述多少有替女同性恋翻案的意味。成年女人要面对婚姻,以往,少女是被动的,她被父母献出去,变成男人的仆从。今日,虽然婚姻保留了大部分的传统面貌,但单身女人“是一个在社会意义上不完整的人,即使她在谋生”。因此,大部分女青年都想结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比利时,大部分婚姻仍然是父母安排的,金钱起到头等作用,而且少女比年轻男子更主动。这种情况在欧洲各国大致相同。将婚姻和爱情协调起来不是易事,门当户对的婚姻不一定能产生爱情,想以爱情来获得男女平等是一种幻想。这就与以往、特别是十九世纪一些女作家的观点划清了界线。“失去了处女贞操,年轻女人就成年了。”如何“抓住”丈夫是一门艺术,有的家庭生活美满,有的家庭生活是地狱。整天待在家里的妻子往往以一天的等待和厌烦去迎接争吵。不过,家务劳动也有某种诗意,女人竭力与物体和自身搏斗。从中可以看出,波伏瓦并不完全厌恶和反对家务劳动,她的观点不同于认为家务劳动把妇女束缚在家庭中的看法。女人婚后的头二十年生活极其丰富,人们赞扬她能舍弃和忠诚。但达到平衡的夫妇生活只是一种乌托邦。波伏瓦由此得出,“婚姻制度本身一开始就是反常的”,她很赞赏离婚是常事的美国。波伏瓦指出,女人通过生儿育女,实现了她的生理命运。在信奉天主教的国家里,是禁止控制生育和反对人工流产的,人工流产在很长时期内构成犯罪。然而,在法国,一九三八年人工流产的数字达到了一百万次,生育与人工流产几乎一样多。波伏瓦认为,节育和人工流产“能使女人自由地承担做母亲的责任”。女人在妊娠期显得像个创造者,有些女人对怀孕和哺育感到极大的快乐,而婴儿一断奶她们就感到泄气,这些女人是“多产的家禽”,而不是母亲。许多女人希望有儿子,梦想生下一个英雄,分享他的不朽。长女往往得到父亲的宠爱,却受到母亲的虐待。波伏瓦认为母性不足以满足一个女人,托尔斯泰夫人的例子很典型,她分娩过十二次以上,孩子给她受虐的感觉。孩子不是爱情的替代品,不能填补生活的空虚。女人也不能通过母性变成男人的具体对等物。家庭与社会是相通的,女人出现在社会上要打扮一番,衣着用于表现女人的社会尊严,也将女人的自恋具体化。她展现自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存在。社交生活是将住宅变成一个迷人的领地,同时展示她的财富。社交、通奸只构成消遣,以忍受夫妇生活的束缚,但这不能让女人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男人要妻子恪守妇道,却不以婚姻为满足。并非智力迟钝造成女人卖淫,卖淫比许多职业收益更多;大部分妓女当过仆人,被当做物品而不是人来看待;百分之八十的巴黎妓女来自外省或者乡下,大城市离家乡很远,不易被家乡人发现;在法国农村,不太重视贞操。低级卖淫是一门艰难的职业。妓女有不同的阶层,高级妓女有很大的自由,有名的宠姬通过有权力的情人,参与治理世界。女人变老,她的处境也改变了。她把最迫切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或者投入家务,越来越虔诚,变得冷漠无情和自私,如果比她更年老的丈夫先死的话,她会轻松地服丧。女人有自恋倾向。波伏瓦也探索了恋爱的女人的种种表现。
之四,结合对男性制造的“女性神话”的分析,波伏瓦以五位男性作家的创作为例,探讨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男性思想。蒙泰朗是个大男子主义者,他的小说有自传性质,描写女人如何崇拜他、追求他,而他厌恶女人、鄙视女人,将女人当做发泄性欲的工具和男人的衬托。劳伦斯以描写性爱闻名,追求男女的完美结合。然而,他的小说体现了对男性生殖器的骄傲,他相信男性至高无上;男人是引导者,女人是被引导者。他笔下的女性在男性的怀抱中忘却自身。他是在向为男性献身的女人唱赞歌。法国剧作家克洛岱尔诗意地表达变得现代化的天主教观点:女人要忠于丈夫、家庭、祖国、教会。他把女人界定为心灵姐妹,女人是用来拯救男人的工具。超现实主义的领袖布勒东投入到爱情中,将女人看成一切事物,尤其是美。女人追求永恒的爱,布勒东希望她成为人类的救星。女人的形象在布勒东笔下是一种理想。司汤达对女性有特殊的热爱,他赞赏女人身上的自然状态、纯真、宽容、真诚、敏感、有激情。女人为了得到爱情,会想出种种办法,克服重重困难,显得光彩夺目。波伏瓦认为他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这些男性作家分别代表了五种不同的倾向和态度,从蔑视女性到赞美女性,即便对女性持赞美态度的作家,也没有对女性表现出真正正确的态度。其中四位作家主要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进行创作,他们对女性的认识似乎落后于时代发展。总之,男性作家所虚构的“女性神话”不同程度地歪曲了女性。波伏瓦在这里进行的是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第一次对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做出深入而独到的分析,成为今后女性主义批判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滥觞。
总的说来,波伏瓦的论述有不少真知灼见,她敢于触及一些敏感的问题。她对小姑娘、少女、同性恋、婚姻、家庭生活、妓女、恋爱等都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尽管有的看法不能令人接受。她的论述已构成一门女性学。这门女性学既将女人作为一个生物实体来研究,分析了女人一生经历的各个阶段,又从精神、心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及文明的角度进行考察,一方面融合了以往在女性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更多地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地。评论家认为:“这部著作,虽然是综合的,却力图将精神分析学、社会的和历史的批评结合在一起,去理解历代对女人的不公,以便赞助争取妇女地位的完全承认的斗争。作为一部教育和有效地培养青年的书,它帮助一代男女获得更多的智慧,因而也获得真正的自尊。”(2)《第二性》由于运用了综合评论的方法,细致地分析了女性生活各方面、各阶段的问题,因而确实能够成为让女青年了解自身,避免出现心理障碍的一本启蒙读物。波伏瓦比一般的女权主义者更全面、更深刻地阐明了女性问题,因此马上引起国际舆论的重视。
之三,波伏瓦接着描述了女人在人类史的发展长河中所处的地位。她认为自己的叙述是全面的,不少地方弥补或修正了前人论述的不足。她阐述道,在原始社会,原始群体并不关心后代,杀婴是常有的事;孩子是负担,不是财富,人们不要求有继承者;男性的统治不明显。当游牧民族在土地上定居下来,形成农业共同体时,女人具有不同寻常的威信,土地所有者要求有后代,怀孕变得神圣。原始人认为孩子是祖先亡灵的化身再现。女人的生育就像土地的生产一样,由于崇拜繁殖,女性受到崇拜。然而,根据列维—斯特劳斯的考察,社会始终是男性的;政权总是落在男人手里,不管母亲女神多么强有力,却是通过男性意识创造的概念。随后,男系亲属关系代替了母系血统,母亲被贬低到乳母、女仆的行列;父亲掌握大权,并传递给后代。女人属于男人的财产。圣经时代的犹太人,家长是一夫多妻,对女人的管辖十分严格;东方民族中可以看到“叔接嫂制”等。但在不同的地方继承办法也有变通。希腊女人被降低到半奴隶状态,罗马女人受到更加严重的奴役。基督教意识形态大大助长了对妇女的压迫。及至中世纪,女人绝对从属于父亲和丈夫。典雅爱情并未能改变妇女的命运。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女人的地位几乎没变。其中,十七世纪,由于沙龙的关系,有些贵妇享有很高声誉,但这种地位是属于女性精英的。值得注意的是,一七九一年有人提出一个《女权宣言》,而《拿破仑法典》仍然规定女人应当服从丈夫,连巴尔扎克也认为女人是男人的从属。随着机器的广泛使用,摧毁了土地所有制,而逐渐引发了劳动阶级的解放和妇女的解放。十八世纪末,法国的孔多塞、英国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为女权辩护》中发起了女权运动。由此看来,女权意识是在十八世纪末,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各种社会主义的观点都提出妇女解放,乌托邦社会主义要求取消对女人的奴役,圣西门主义者重新掀起女权主义运动。而无政府主义者普鲁东主张把女人禁锢在家庭中。十九世纪,女人的工作条件很差,工资低于男人,女工会会员的人数不多,妇女总体上缺乏争取自身权利的意识。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女工的休息日、产假等才有规定。堕胎一直没有得到法律许可,由于基督教赋予胎儿以灵魂,堕胎变成了罪行,尽管每年堕胎的数字十分巨大。甚至在法国,一九四一年,堕胎被定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至于政治权利,一八六七年,斯图尔特·米尔在英国议会上为妇女的选举权做了第一次辩护。一八七九年,社会党大会宣布性别平等。一八九二年,召开了女权主义代表大会。美国妇女比欧洲妇女获得更多的解放,林肯支持女权运动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妇女习惯组织俱乐部,以此作为活动的阵地。各国妇女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和进程是不同的。其中,联合国的妇女地位委员会要求承认两性权利的平等。波伏瓦指出:“女权主义本身从来不是一个自主的运动,它部分是政治家手中的一个工具,部分是反映更深刻的社会悲剧的附加现象。女人从来没有构成一个独立的阶层,事实上,她们没有力图作为女性在历史上起作用。”这个论断是很深刻的,它看到了女性本身存在的问题:女性尽管长期受奴役,却不能像奴隶一样起来反抗,也就不能争取到应有的权利。因为女人是分阶级的,不同阶级的女人有不同的利益。比如,资产阶级妇女未必要争取劳动权,她们宁可待在家里享受生活,屈从于丈夫。从波伏瓦对女性地位史的简略叙述中,可以看到她有一些独到的观点:她认为女人从来就没有取得过统治地位,即使在崇拜女神的原始社会阶段或者母系社会,也是如此。在她看来,女性从来没有统治男性的意识,而是相反,男性倒有统治女性的意识。女性虽然对人类做出了与男性相等的贡献,从物种的意义来说,女性承受了比男性更悲苦的命运,却从私有制出现以前就忍受屈从和压迫。波伏瓦承认经济的作用,但认为这不是决定妇女受压迫的唯一因素。妇女对自身权利的意识要到很晚的阶段才出现,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不得不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尽管波伏瓦的叙述还有不完备之处,但它给人以史的完整概念。《第二性》可以列入概述女性史的最早著作之一,由此引发了大批的类似著作问世。
诚然,波伏瓦是立足于存在主义观点来谈论女性的。批评家加埃唐·皮孔指出:“西蒙娜·德·波伏瓦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体现了将小说与哲学结合在一起”,“她在重要的《第二性》中将这些观点用于社会问题,如妇女处境的问题”。(3)其他批评家也认为:“《第二性》构成将存在主义方法最好地用于实际问题的实例之一。”(4)且不说她运用了一套哲学术语,如内在性、超越性、他者、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等概念,作为全书的思想核心,是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存、存在的关注。波伏瓦正是从肯定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权利出发,去看待女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如她指出:“物种在社会中是作为生存实现自己的”,“存在主义观点让我们明白,原始群体的生物学和经济处境必定导致男性的统治”,“女人并非为其所是,而是作为男人所确定的那样认识自己和做出选择……‘她为了男人而存在’是她的具体境况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生活的愿望、在地球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愿望变得强烈的年龄,知道自己是被动的和依附于他人的,那是令人难堪的状况”,“女人是一个人们要求她成为客体的生存者”,“选择基于自由的前提,在复杂的整体中进行;任何性的命运都主宰不了个体的生活,相反,其性欲表现了对生存的总体态度”,等等,存在主义的观点几乎在每一章节中作为理论基础出现。基于现实生活的发展,波伏瓦满怀信心地看到女人未来的解放,虽然她并没有提出多少切实可行的方案,但这并没降低《第二性》的理论价值。波伏瓦最后引用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段话作为全书的总结,也许她认为这是与存在主义相通的。这段话对男女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哲学上的高度概括:人是类存在物,男女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这个论断作为全书煞尾的警句是十分有力的。
之二,波伏瓦不是单一地提出女权问题,她一下子将妇女问题全盘地、相当彻底地摆了出来,力图囊括女性问题的方方面面,以全新的姿态论述女性。波伏瓦认为谈论女性必须了解女人的生理机能和特点,她论述生物的进化过程,低等动物与高等动物的繁殖,雌性与雄性的分别与各自的特点,进而论述女人与男人的分别与各自的特点,女人的生育过程,等等。她指出女人由于生物属性,要来月经,要经历妊娠、痛苦而危险的生育,对物种有附属性,因此,女人的命运显得更为悲苦。男女在智力之间并没有多少差别,但女人在体力上比男人弱,行动能力差些,对世界的控制受到限制。女人对物种的屈从还要取决于经济和社会状况。但在延续物种中,不能确定哪个性别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从生物学上来考察男女,是将女人放到物种和生存的角度去考虑,确定女人的生存位置,这种位置对女人在社会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会有重大影响。因此,这种考察是很有必要的。以往也有论者在分析女人所能起的作用时提到女人属性的特点,但往往一笔带过,波伏瓦追根溯源,把这个问题谈得很彻底。波伏瓦较为注意二十世纪以来影响巨大的精神分析学,她指出弗洛伊德不太关心女性命运,但他认为女人身上有两个不同的性感系统,一是童年阶段的阴蒂,一是青春期之后才发达的阴道;认为女孩有“恋父情结”和“去势情结”。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提出女人有“自卑情结”,小女孩羡慕男性生殖器。精神分析学家强调性欲不可抑制的作用。波伏瓦不赞成精神分析学家的上述看法,认为这是机械论的心理分析,女人行动时被说成模仿男性,这样论断是不正确的。波伏瓦认为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十分重要的真理”,女人的生存的确取决于社会和经济的状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描述了女人的历史,但这是一部“技术史”。波伏瓦认为恩格斯没有指出从群体制过渡到私有制的形成过程,光从“经济人”去分析女人,还未能彻底揭示她的命运。波伏瓦认为“不可能从私有制中推断对妇女的压迫”,“消灭家庭不一定能解放妇女”,因为没有充分考虑性本能。一方面,波伏瓦承认“生物学、精神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贡献”,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学科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应该指出,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看法是存在偏颇的。
《第二性》所引用的材料丰富翔实,论证相当严密。波伏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的生物学知识达到了专业水平,她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著作相当熟悉,她深谙人类学家关于原始社会的著述,例如列维—斯特劳斯、马林诺夫斯基的著作,又如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博杜安、巴兰、达尔比耶、拉加什、兰克,外科医生(包括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等)斯泰农、格拉夫、贝埃尔、昂塞尔、孟德尔、达尔文、维涅、马拉尼翁、林奈、拉卡萨涅,性学家加利安、卡鲁日、蔼理士,批评家巴什拉,经济学家于勒·西蒙、勒罗瓦—博利厄、西斯蒙第、马尔萨斯、斯图尔特·米尔,东方学家格拉奈,司法家博纳努瓦、贝卡里亚等等的作品,更不用说对妇女运动家,法国和欧洲的文学与历史,古希腊神话,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尤其是她引用了大量精神病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学者著作中的实例,如施特克尔的著作《性欲冷淡的女人》、埃纳尔、克拉夫特-埃宾、雅内的《困扰和精神衰弱症》、海伦妮·多伊奇的《女性心理学》,还有索菲娅·托尔斯泰的《日记》等,这些引文既能充分为论点作证,又增加了行文的趣味性,使这部学术著作不致显得枯燥乏味。英文译者对这些引文加以删节或完全取消,大大有损于原书的完整性。
之一,是对女人的理解。波伏瓦提出了新的观点:她认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女人的地位不是生来就如此的,是男人、社会使她成为第二性。社会把第一性给予了男人,男人是主要者,女人是次要者。女人从属于男人。这并不是说,某个女人不可能凌驾于她的丈夫或者其他男人之上,但这种情况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中女人从属于男人的状况。如同波伏瓦所说的,即便某个国家由女皇当政,也改变不了女人总体低下的社会地位。这个女皇实行的是男性社会的意志和法律,她并没有改变女人的从属性。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女人的社会形象。波伏瓦并没有提出要让女人成为第一性,她只是指出女人属于第二性的不合理。这是全书的出发点,由此探索女人如何变成第二性。所谓他者,是与男性相对而言的,男人代表人(l’homme),男性是主体,女性是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在某种程度上,他者是被排斥于社会主体之外的,属于另类。女人对男人,类似黑人对白人。波伏瓦从哲学和理论的高度界定了女人在人类社会中的处境,“第二性”的命名充分表达了女性对自身不平等地位的抗议,是对男性社会发出抗争的呐喊。更为可贵的是,波伏瓦敢于直面女人本身存在的弱点,以现实的明智态度去对待女人的问题,并不讳言女人的生理弱点,以此分析历史上男人为何能统治女人。女人为什么不能创造各民族的历史,女人之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大作家呢?其中有女人本身的问题,也有社会造成的缘由。波伏瓦没有夸大女人应有的作用,而是一一摆出女人在人类历史上所遭遇的悲剧命运,最鲜明而又最有说服力地展示了女人的处境。波伏瓦超出一般的女权主义者之处,体现在她辩证地理解女人的特点和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气势汹汹地发出不平之鸣。
《第二性》篇幅很长,特别是有关阐述存在主义观点的段落较为艰深,译者学识浅陋,译文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第二性》对女性问题的深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波伏瓦(Beauvoir)属姓,因此,译为波伏娃或者波娃都不恰当,名西蒙娜已经表示了女性身份。
有一点必须加以说明。译者在处理féminisme这个词时颇费踌躇。正如波伏瓦在文中所阐述的,妇女解放运动有一个发展过程。我觉得大体上可以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个漫长时期看做争取女权的阶段,二次大战以后,由于妇女解放运动再次高涨,对女性问题的探索有很大发展,特别在波伏瓦发表了《第二性》以后,人们对女性问题的认识深化了,认为政治权利(选举权)和男女平等不足以概括妇女问题,应扩展到其他领域,正像波伏瓦所说的,女人要“摆脱至今给她们划定的范围”,加入到“人类的共在”中。从这个时期开始,用女性主义来理解、翻译féminisme这个词也许是恰当的。本译文一般用这个标准来处理féminisme的翻译。话说回来,女权是妇女在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虽然不能代表妇女问题的全部,但也可以概括或代表妇女解放运动所要争取的主要目标,因而不少论者仍然执著于用“女权主义”来表达。
(2)托泽尔《从〈辩证理性批评〉到〈家庭的白痴〉》,见《从一九一三年至今》,《法国文学史》第四卷,社会出版社,1982年,第361页。
《第二性》之所以成为波伏瓦顶尖的作品,不是偶然的。从她的自述可以得知,她从青年时期已经开始注意妇女问题,广泛搜集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她从各个方面增加自己的知识,力图穷尽这个问题的内涵。她在动手写作这本著作时已步入中年,进入思想成熟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妇女运动又一次高涨,女权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波伏瓦的《第二性》正是这样应运而生。
(3)加埃唐·皮孔《法国新文学概观》,伽里玛出版社,1960年,第126页。
波伏瓦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也许不是在小说创作上,而是在思想史方面。她的《第二性》被称为女性主义的经典著作,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起了重大作用。《第二性》最初于一九四八年在《现代》杂志上连载,次年出版,引起巨大反响。这是关于女性的第一部具有理论色彩、自成体系的著作。从理论上看,似乎这方面的著作还没有出其右者。此书八十至九十年代在我国有过几种翻译,或则译文不够理想,或则删节过多,虽然译本上标明是“全译本”,但由于英文译者往往喜欢删节,致使我国读者无法见到全豹。英译本早已在美国受到严厉批评。经过核对,可以看到英文译者删掉了大量实例,有的整段删去,有的缩写(有时对文本主体也这样处理)。可能是英文译者认为这些实例或段落并不重要,或者引用过多,或者“不雅”,或者认为作者啰嗦,有少数地方则因难译而放弃译出。殊不知这正是此书的精华所在之一,而且也是此书的趣味所在之一。这样删节反映了英文译者的判断力有很大失误。这种翻译方法也反映了英美译界有些译者对待翻译的主张和态度是不可取的。因此,从法文译出《第二性》实属必要,以免我国读者以为读到的是“全译本”,继续误解下去。
(4)贝尔萨尼等《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八年的法国文学》,博尔达斯出版社,1982年,第75页。
西蒙娜·德·波伏瓦(1)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女作家。她与萨特相识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此后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深受萨特影响。她的著作颇丰,包括小说、散文、戏剧和理论著述。她的几部小说如《女宾》(一九四三年)、《他人的血》(一九四五年)、《人都是要死的》(一九四六年)、《名士风流》(一九五四年,获得龚古尔奖)已译成中文。她的小说体现了存在主义观点,在现当代法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就存在主义文学而言,她的地位列在萨特和加缪之后,但与他们还有一段距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