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位寿龄不到20岁的,同治帝,只活了19岁。
寿龄在20~29岁的,有一位,顺治帝24岁。
清朝十位皇帝中,寿龄在50岁以上的六位,其余四位寿龄在39岁以下。
寿龄在30~39岁的,有两位,咸丰帝31岁,光绪帝38岁。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清代皇帝比明代皇帝,平均寿龄长11岁,但是以当代的眼光看,显然明清皇帝的寿龄都并不长,至少比一般人想象的要短。以上这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寿龄超过70岁的,竟然只有乾隆皇帝一人,正好应了那句老话:“人生七十古来稀。”
寿龄在40~49岁的,没有。
皇帝去世的原因属于宫廷机密,后人只能通过一些史料加以分析推断,多有历史疑案。但是明清皇帝死去的时间都是有记载的。学者经过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明清皇帝多数在冬、夏两季去世。
寿龄在50~59岁的,有一位,雍正帝58岁。
明朝十四位皇帝,崇祯不是病死的,景泰帝和泰昌帝是春、秋季去世,其余十一位皇帝都在冬、夏两季去世,其中宣德帝和英宗都是正月去世,大年还没过完就死了。
寿龄在60~69岁的,有四位,康熙帝69岁,嘉庆帝61岁,道光帝69岁,宣统帝62岁。
清朝十位皇帝,死于春、秋季的只有光绪帝和溥仪,其中光绪帝很有可能是被毒死的,而溥仪死时已经不是皇帝。其余八位皇帝都死于冬、夏两季。其中,顺治、乾隆、道光三位皇帝,都是正月去世。
寿龄在80岁以上的,只有一位,乾隆帝89岁。
就皇帝去世的季节而言,明朝和清朝的皇帝竟然惊人地相似。
清朝皇帝在北京皇宫君临天下的有十位,寿龄最长的是乾隆帝,89岁;寿龄最短的是同治帝,19岁,平均寿龄52岁。
虽然皇帝的死因往往是宫廷疑案,并不是很清晰,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此处重点说一下心理因素对寿命的影响。
寿龄在20~29岁的,有一位,天启帝23岁。
第一,强势皇帝阴影下的继承人。
寿龄在30~39岁的,有八位,宣德帝38岁,英宗38岁,弘治帝36岁,正德帝31 岁,景泰帝30岁,隆庆帝36岁,泰昌帝39岁,崇祯帝34岁。
明朝有两位在位时间非常短的皇帝,一位是仁宗洪熙帝朱高炽,47岁继位,48岁去世,在位九个月。他的父亲就是永乐帝。他17岁被爷爷朱元璋封为燕王世子,26岁被皇父立为皇太子,在此后的二十一年里,皇父对他忽冷忽热,忽亲忽疏,两位亲王弟弟也觊觎皇位而明争暗斗,朱高炽终日不安,长期压抑,拖垮身体。另一位光宗泰昌帝朱常洛更是熬淘,他的父亲万历帝迟迟不安排他出阁读书,读了书又很快让他辍读。他直到20岁才被立为太子,可以说,在他继位前的三十八年中,一直生活在孤独、恐惧和苦闷之中,结果继位才一个月就死去。
寿龄在40~49岁的,有两位,洪熙帝48岁和成化帝41岁。
清朝的光绪皇帝长期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中,特别是大婚之后,他渴望施展才能,实现抱负,婚姻幸福,但是都被慈禧太后碾得粉碎。即使他不是被毒死的,也已经病入膏肓,病重难愈了。
寿龄在50~59岁的,有一位,万历帝58岁。
康熙皇帝虽然寿命不算短,但如果不是晚年纠结于立废太子这个有关接班人的难题而患了中风,其实他应该有更长的寿命。
寿龄在60~69岁的,只有两位,永乐帝65岁,嘉靖帝60岁。
从这几位皇帝的经历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对于寿命至关重要。生气、着急和恐惧,是生命的三大杀手。
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在北京皇宫君临天下的有十四位,寿命最长的是永乐帝朱棣,65岁;寿龄最短的是天启帝朱由校,23岁,平均寿龄约41.2岁。十四位皇帝中,没有一位活到70岁的,他们寿龄在40岁以上的五位,其余九位寿龄都在39岁以下。
第二,肆无忌惮与节制有常。
皇帝不仅是皇宫的主人,也是当时天下之主,可谓呼风唤雨,改天换地,随心所欲。这么自在,这么得意,这么任性,这么享受,他们的寿命一定很长吧?本讲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皇帝深居皇宫,权力至高无上,靠什么来节制和约束自己呢?明武宗正德帝就是一位肆无忌惮的人,他的豹房政治,他的荒淫酒色,都创造了历史之最,最后在31岁就丧了命。明熹宗天启帝则是缺乏教育的典型。他到16岁继位时还是个无知顽童,没有出阁读书,当了皇帝以后更不好好读书,任性,暴躁,结果23岁就死去了。
——住在皇宫里的皇帝不见得能长寿
乾隆帝是这些皇帝中寿命最长的,前面曾经介绍过他的膳单,通过他吃饭,可以感觉到他是一个有节制的人,有理想,有抱负,有爱好,有约束,把政余精力放在读书、作诗、写字、绘画等文化艺术方面,修养心性。仅就吃饭来说,他在位时间那么长,国家经济状况又好,顿顿大吃大喝也是有条件的,但他吃饭无非是有荤有素,有粗有细,有凉有热,有汤有点心,营养均衡,这对健体延寿应该是有帮助的。乾隆帝回忆说:“予五十五年之间,无一日因微疾而不理事者。求仙素所鄙,即医理并不识,亦惟慎起居、节饮食,以为养生之常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