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 第五十章1910年:请开国会运动

第五十章1910年:请开国会运动

但第二次请愿运动也并非毫无收获。其中对日后局势影响最为深远者,当 属“各省落议局联合会"的成立。该会成立于1910年8月9日,时值二次请愿运 动失败,真正的国会无法落实--清廷中枢设计的“资政院",则只有半数议 员由各省i咨议局推选(还须经各省督抚指定),另一半议员则来自钦定,议长 也由朝廷直接任命,与真正的国会相去甚远。“各省i咨议局联合会"有意无意 间竟成了地方浴议局的"有实无名"的上级机构。

虽然请愿的规模更大,请愿代表们的言辞也更为激烈,但清廷中枢的态度 一如既往。摄政王载洋推辞不见请愿代表,上谕对请愿书的回复则是"仍俟九 年筹备完全,再行降旨,定期召集议院……兹事体大,宜有秩序,宣谕甚明, 毋得再行渎请” \这意味着第二次请愿运动也失败了。

1910年8月12日,各省巡议局联合会召开第一次正式会议。前后历时27天, 形成议案14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陈请提议速开国会案》。之后的第三、 第四次请开国会运动,皆与各省I咨议局联合会的推动有关。1911年5月12日,

第二项理由是:"吾国若不速开国会,则政府一切政策皆不能确定也。" 内中说,“全国政务如乱麻,全国政策如飘蓬",全是因为没有国会,没有责 任内阁。军机处天天值班,却"不知所值者为何事";各部的堂官和各省大吏 掌握行政,却"不知所行者为何事";中枢要中央集权,各省督抚就联合发电 阻挠;督抚要地方分权,中枢就请出上谕来压制;海陆军大臣要扩张军备,度 支部和地方督抚却不配合筹集军费;农工商部要整顿实业,度支部也不支持经 费……更要命的是,因为缺乞国会的公共讨论,"所谓政策者必系政府一面之 理想”,政府一厢情愿推行的政策,往往与民众实际所需背道而驰,最终不但 引发民间的激烈反抗,甚至还可能“票非常之大业”,让朝廷走向灭亡。14

各省t咨议局联合会召开第二次正式会议。前后历时44天,开会20次,决议上奏 案五项。其中的重点议案是反对皇族内阁,要求清廷中枢另择皇族之外的大员 组织内阁,此外还批评了政府未经资政院议决便擅借外债是违法行为。这次会 议"充满了反抗政府的气氛,其政治影响远超过第一次会议,是辛亥革命前 夕立宪派大多数转变政治态度,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进一步动摇的一个重要 标志“九

第一项理由是:"吾国若不速开国会,则一切现行法律皆无根据不能推行 也。”内中说,只要一天不开国会,则清廷现存的法律便一天没有效力,“国 家可谓为无法律之国家,官吏为无法律之官吏,人民为无法律之人民……政府 既不授人民以立法之权利,人民即无遵守法律之义务",如果有一天人民起来. 造反,海议局的代表们也将没有前去劝喻的立场。

甚至还可以说,各省浴议局联合会将各省有影响力的士绅组织到一起,形 成了一个有着鲜明政治主张的机构,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政党的雏形。这种组 织化的力量,上可以联络资政院,中可以联络各省督抚,下可以联络各省议 员,很自然地引起了清廷中枢的警惕。第二次请愿运动发生时,中枢便有人主 张,应致电各省督抚,要他们"随时监察各议员,.不得滥结党会,如各国之政 党、社会党等类,致启纷扰”%

呈递请愿书的次日,请愿代表孙洪伊等,又再次向清廷中枢上书,详述了 必须速开国会的两大理由。

资政院也支持即开国会

十大团体的请愿书内容,各有不同的侧重点。t咨议局的请愿书,通篇旨在 驳斥以国民智识程度不足为由拒绝速开国会的托辞。各省商会的请愿书则强调 称:无国会便无完备的法律,商人便不能通过合法途径维护合法利益。各省 政治团体的请愿书认为,真正应该筹备的事情是宣布宪法、制定议院法与选举 法,然后实行选举,这些事情一年时间便能筹备完,无须九年之久。东三省绅 民的请愿书,将重点放在了日俄对东三省的种种侵略,呼吁中枢尽快立宪强‘ 国,以挽救东三省的危亡。13

第二次请愿失败后,各省i咨议局派驻在京的请愿代表立即召开会议作出如 下决定:

6月16日,第二次请愿运动正式启动。共计有十大团体(包括直省i咨议局议 员、直省和旗籍绅民、各省政治团体、各省商会、直省教育会、东三省绅民、 江苏教育会、江苏商务总会、雪兰峨中华商务总会、澳洲全体侨商)向都察院 呈递了请愿书,号称有超过20万名士绅在请愿书上签名。虽然“实际上有很多 虚假的成分在内",比如有些团体的做法是"搜集几本《缙绅录》《乡会试同 年录》,和一些商会、公司、学会、学生的名册,把名字照抄上去"\ 但比起 第一次请愿,规模与影响均已大得多了。如前文所言,第一次请愿曾被清廷中 枢视为"团体为求增其势力起见,并非出自民意”。此次请愿以十个团体的名 义上书,并征集到号称20余万士绅的签名,便存有驳斥这种谬论的用意。

一、扩大代表团和请愿同志会的规模,并筹集请愿经费;二、派代表赴各 地及回省联络;三、定于次年旧历二月举行第三次请愿;四、下一次请愿的签 名,须遍及士农工商各界,每省签名人数至少要在百万以上;五、签名册务必 整齐划一;六、下次请愿时,府厅州县也须至少派一到两名代表来京,离京较 近的省份要有百人以上的代表,较远的省份,也须有五十人以上。18

首次请愿失败后,各省潜议局来京代表不愿偃旗息鼓。1910年2月6日,这 些代表在京城召开会议,决定了如下五件事情:再次上书请愿;部分代表留 京,与朝中官员沟通,部分代表回省组织请愿,并筹措请愿经费;建立"请愿 即开国会同志会”,派代表去各省创办分会;组织报馆,出版报纸,提升请愿 运动的舆论影响力;设立各省]咨议局联合会。11

但有两件事情打破了这个请愿计划。一是1910年7月,日俄两国签订防御同 盟,相约维护各自在中国东三省的特殊利益,抵制他国进入。二是1910年8月, 日本宣布"日韩合邦”,正式吞并朝鲜,东三省形势唇亡齿寒更显危殆。时人 慨叹道:

第二次请开国会运劫,同样由i咨议局主导。

朝鲜以不开国会,监督机关不立,百事皆有名无实,庶政废弛,民生凋‘ 悴,以至于亡。今我国欲统一财政,消弭内乱,维持外交,鉴于日本之所以

成立各省咨议局联合会

兴,朝鲜之所以亡,皆非有国会不可。19

1910年的第一次请开国会运动,至此以失败告终。

在亡国危机的刺激下,1910年8月15日,国会请愿代表团作出决议:一、将 原定次年举行的第三次大请愿提前至本年;二、因日俄订约关系中国存亡,须 质问中枢如何应对,绝不能再纵容秘密外交。

院,恐反致纷扰不安……兹特明白宣示,俟将来九年预备已完全,国民教育普 及,届时朕必毅然降旨,定期召集议院。10

代表团还向各省浴议局联合会提议:一、若不开国会,则各省造议局不得 承认新租税,并须限制本省民选资政院议员不得承认;二、各省t咨议局今年的 常会,全都只提一个议案,•那就是速开国会,如果遭到拒绝,各省t咨议局便同 时解散。如

我国幅员辽阔,筹备既未完全,国民智识程度又未划一,如一时遽开议

各省t咨议局联合会同意了第一项请求,理由是中国百姓素来不知道“国 会”为何物,却长期被租税所苦,若能将租税与国会挂钩,正好可以普及政治 理念,“使人民有国会之观念"。第二项请求则被否决,理由是中国素来没有 政治团体,t咨议局联合会相当于开风气之先,"我等尤应固结联合,以为民党 基础,不可自弃,I咨议局是我国民之根据,不可先行破坏" 21 O

本次请愿活动,还得到了孙宝琦(山东巡抚)、程德全(奉天巡抚)、陈 昭常(吉林巡抚)、袁树勋(两广总督)等地方督抚的支持。这些人均曾致电 清廷,希望中枢顺应舆论速开国会。但在清廷中枢看来,这些请愿代表不过是 在谋求自己的利益,“系一小团体为求增其势力起见,并非出自民意” 9。清廷 上谕的最终批示是: -

1910年10月3日,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正式开启。请愿代表团于当天公开发 布通告,呼吁民众参与请愿。10月7日,请愿代表前往摄政王载津的王府递送 签名请愿书。途中遇到“东三省旅京学生赵振清、牛广生等十七人整队而来, 分别从右臂和左腿上割肉一块,各持肉在致代表书上拭擦,表示'将以血购国 会'之决心” 22 O

三、皇权层面。不开国会,不设立责任内阁,则一有施政错误,民众便会 将怨愤记在皇室头上,皇室便会处于危险之中。有了国会,有了责任内阁,情 况便会大不相同。8

10月9日,代表团将请愿书送呈至新开设的资政院。代表团的请愿书说: 立宪的真精神,是设置责任内阁,责任内阁须对代表民意的国会负责;不开国 会,便不会有真正的责任内阁。故请求朝廷在1911年召开国会。该要求在资政 院获得了通过--毕竟,资政院内有许多议员便是来自巡议局,且资政院本身 也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会的动力。据《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1910年10 月22日的资政院会议上,议员们或强调速开国会一案不决,则“诸案均不能 决”;或明言"国会早一日成立,即国家早一日有转机”;或声言须待国会问 题解决之后,人民才能负担租税。最后当议长沈家本宣布“如有赞成请开国 会者起立"时,全体议员应声起立,掌声如雷,齐呼“大清帝国万岁!大清帝 国皇帝陛下万岁!大清帝国立宪政体万岁!”旁观者的感觉是声震屋瓦"真壮

二、外交层面。清廷自身列强交涉以来,便屡屡"暗于外情操纵失策”, 造成各种严重后果,引发国民不满。且"每缔一约,事前则秘密万端,事后则 亏损百出",秘密外交没有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不断割地赔款。总之,在以前 的外交中,"政府之作用,人民不知也;政府之苦衷,人民不喻也”。民众唯 一能知道的,只有"条约出之一二人之手,负担加之亿兆人之身”。若再不开 国会,再搞上九年秘密外交,"外交必更颠危,民怨必更剧烈”。

观也”。23

一、内政层面。旧机构不能匹配新改革,须由国会来监督政府。国势艰 难,需要增加财政收入来解决;增加财政收入,需要加重民众负担;加重民众 负担,必须先让民众参与政治,"必人民得有公举代表与闻政治之权,国家乃 能加以增重负担以纾国难之责"。

第三次请愿,与前两次的最大区别,不在规模更大,而是出现了群众示威 活动。许多省份组织了群众集会,如奉天全省至10月中旬,便已有20多个城市 举行了集会,这些集会均号称参加者在万人以上,虽未必真有此数,但参与人 数必也颇为可观,否则当不至于引起地方当局的惶恐。

1910年1月16日,各省•消议局请愿代表一同前往都察院,呈递了联名请愿 书。请愿书中列举了三大理由,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

这种请愿方式,给清廷中枢造成了新的压力。正如张朋园所言:

将“监督财政权者”与“筹还国债”捆绑在一起,并公开表态要与各省I咨 议局合作,来推动清廷尽速召开国会。这份公启,实可谓民间绅商对请开国会 运动的强力支持Q

签名请愿与实地结成队伍游行呐喊的请愿,有着极大的分别。如果立宪派 人能聚集群众在北京示威,莫说二三十万人,就是两三万人便会有可观的场 面。而(第一、第二次请愿时)立宪派人仅有代表数十人入京,分赴都察院及 王公大臣的邸第上书,自不能予统治者任何心理上的压力。顽固的清廷大员反 而以为请愿者是在求情,爱理不理,当然不能使昏庸如奕励之流受到威胁。24

盘筹还之后,然后与政府订不经国民承诺不得私借外债之约,方可期其有济。 否则,筹还者自筹还,续借者自续借,吾恐以吾民有限之脂膏,难抵债务国无 穷之义务也。7

i咨议局请愿,资政院与地方督抚联手支持一一当时同意即开国会者,有东 三省总督锡良、湖广总督瑞激、两广总督袁树勋、云贵总督李经羲、伊犁将军 广福、察哈尔都统溥良、吉林巡抚陈昭常、黑龙江巡抚周树模、江苏巡抚程德 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山东巡抚孙宝琦、山西巡抚丁宝耸、河南巡抚宝莱、新 疆巡抚联魁、江西巡抚冯汝验、湖南巡抚杨文鼎、广西巡抚张鸣岐、贵州巡 抚庞鸿书2二 再加上罢课学生群聚呐喊示威,终于迫使清廷中枢做出让步,于 1910年11月4日宣布上谕,将开设国会的时间缩短至宣统五年(1913)。但上谕 同时也下令解散请愿代表团,严禁再举行任何请愿,称宣统五年召开国会的决 定“一经宣布,万不能再议更张”,"此后倘有无知愚氓借词煽惑,或希图破 坏,或逾越范围,均足扰害治安,必即按法惩办"。26此外,清廷还另有谕旨给 民政部和各省督抚,命其即日解散“所有各省代表人等” 27。

虽然,吾闻之欧人之言曰:不出代议士者不纳租税。吾今欲易一语曰:不 得监督财政权者,不筹还国债。吾民既不异出此巨大之代价,以填满列强之欲 壑,而纾吾政府之急,则宜要求政府予我民以监督财政之权。故今日者,筹还 国债会宜与全国谄议局联合会通力合作,同时并进。一方面筹还国债,一方面 要求缩短国会期限,方能盾(循)法律上之资格,以与政府开正式之谈判,综 计全国岁出若干,岁入若干,何者可以某项作抵,何者必宜即时清还,一一通

第三次请愿就此告终,速开国会的目的仍未达成。

吉林的“筹还国债会”也在公启中说:

学生成了请愿运动主力

意即清廷必须尽速召开国会,让国民可以监督这些钱是否真的被用于偿还 外债,否则国民不会将钱交给清廷。

缩短国会年限缩至1913年的谕旨发布后,清廷命令京城所有商号、居民与

政府必予人民以确实之担保,(人民)始可出其财产以供国用。故决定先 行拟定办法,筹集巨款,储待国会之开。如政府必不允许,则断不欲以国民有 限之脂膏,供政府无端之挥霍也。6

学校一律悬挂龙旗庆贺。官府还在大清门前搭起了高高的彩棚,在马路两旁挂 起了无数红灯。t咨议局内部也发生了一些分裂。如江苏t咨议局在张骞等人的主 导下,致电朝廷称"请愿有效,天恩高厚,感极涕零”。但该省议员对这一贺 电大多心怀不满,当张骞欲在巡议局内开欢祝会时,只有三人投票赞成。2

虽然可行性不足,但“筹还国债运动”在1910年仍有重要意义,那就是与 “请开国会运动”合流,推动了民智的开启。如上海《时报》刊文称,民众可 以替清廷偿还国债,但前提是:

请愿代表团虽被谕旨勒令解散,来自各省t咨议局的代表们仍决定保留“国 会请愿同志会”,作为日后组织政党的基础。1910年12月上旬,"国会请愿同 志会"公布了自己的政治纲领。一是督促政府迅速成立新内阁;二是要求参与 制定宪法;三是要求清廷允许成立政党;四是向国民普及立宪知识。该纲领意 味着巡议局议员们已大体放弃了请愿活动。

这项倡议得到颇多民间绅商的响应,随后各地皆成立了类似“筹还国债 会”的组织。按梁启超的说法,1910年初的几个月里,"我国民政治上之活 动,有两大事:一日国会请愿,二日筹还国债会”。但梁同时也承认,“筹还 国债运动"并不理性,操作上也缺乏可行性,"欲一举而偿七万万余两之国 债,非吾国中实有十五万万乃至二十万万两之自由财不可,而现在之决无此 数,吾敢断言也” 5。若强行去做,银两的大规模外流也必会引发金融危机。

但危机在前,东三省与直隶地区的知识分子仍无视谕旨,再次发起了第四 次请开国会运动。

商对外公开宣称:既然海牙和平会议以清廷欠下巨量国债为由,要求接管中国 的财政,那么,只要"国债一日不清,则种种设施,悉难着手”二 这巨额国债 一日未能还清,中国的主权便难以保全,其他改革也难以推动,故愿意发起成 立“筹还国债会”,号召民间人士自愿捐款,来替清廷在三年之内,偿还《马 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欠下的巨额赔款。

此次请愿的主力变成了学生。据《盛京日报》当日的报道,1910年12月4日 上午,奉天省城学生5000余人手执“请开国会"的旗帜前往东三省总督衙门哭 诉:"学生等都知道东三省就要亡了,非即开国会不能保存。"总督锡良同情 学生,也赞成速开国会,对学生说道:“上谕有言:’民情可使上达,民气不 可嚣张',固然很有道理。但依我的心理,不怕民气嚣张,若是民气不嚣张, 便不能知道国家之亡不亡。你们学生都知道亡国的道理,本大臣也是很喜欢 的。”学生遂一齐叩头,高呼“皇上万岁” "中国万岁" “东三省万岁”后返 回学校。29

“筹还国债运动"最早始于天津商务总会发起的“筹还国债会"。该会绅

12月7日,锡良向清廷上奏汇报了民众的请愿情形,内中称,"本月初 三、初五等日,有各界绅民一万余人,手执请开国会旗帜,伏泣于公署之 前……至有搏颓流血、声嘶力竭不能自已者”,遣词造句间全是对请愿者的 同情。锡良还说,他希望中枢响应民意在1911年开设国会,不要再坚持“区 区二年之时间” 3。。稍后,奉天落议局联络吉林、黑龙江两省,推选代表15人 赴京请愿,于12月21日向资政院呈递了请愿书。

各省t咨议局在上海召开会议期间,"列强在海牙和平会议上讨论监管中国 财政”这则出自风闻,并无实据的消息(笔者尚未见到可证明确有此事的材 料),也正在民间舆论场上发酵,最后演变成了另一场“筹还国债运动"。

此时恰值“资政院弹劾军机处风波”发生。资政院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政 策决于公论的保证;军机处是旧时代的遗存,是政策决于皇权的所在。资政院 弹劾军机处,是因为军机处非但不愿接受资政院的监督,还对资政院呼来喝 去。1910年12月24日,资政院通过了弹劾军机案,引发军机领班庆亲王奕勘的

江苏省谄议局派人分赴各省游说颇有效果。1909年12月27日,共有16个省 份的遮议局派出代表前往上海参与会商。商议的结果,是做出进京请愿的决 定,并确定了进京请愿的代表人选,请愿的目标则是要求朝廷在一年之内召开 国会。3

愤怒。奕勘怒责资政院议长溥伦不将该弹劾案压制,溥伦则对人无奈感慨:

张骞这段话,看似是在夸赞"监国"的载洋,责备当前的"政府"不能为 载洋分忧;实则是在含蓄地批评载洋领导下的现政府无法应付“千危百险", 无法应付"中国二千年所未有"的变局。张骞希望载洋能够放弃部分权力,退 而成为一个监督者,将决策与施政的权力让渡给国会和责任内阁。如此,施政 出了问题便可由责任内阁负责,而不必由载洋负责(传统帝制时代本来便无人 可以问责皇帝,也很难问责代持皇权的垂帘者与监国者)。

枢府观察资政院之眼光(有)根本的谬误。彼以为资政院乃衙门,吾辈乃 堂官,吾辈负有弹压之职务。殊不知所谓议长者,原是议员中之一人,不过为 议员之长而已。本是一体,所议之事亦是从众取决,初不得违众独异。3]

至艰极巨之责任,悉加于监国一身。政府俯仰委蛇,曾不闻有所设施, 足以分监国之忧劳,而轻天下集视于监国之责望……(责任内阁)以内阁代 君上负责任焉耳。责任专于内阁,而君上日临而监察之。内政有失,则责内 阁大臣焉;外交有失,则责内阁大臣焉。中外人民之观听,群倾注于内阁大 臣……是有人代负责任,而君上乃安于泰山。君上为责任所不及,而又有国 会在下,助君上以监察此代负责任之人,而神圣之号,光于日月矣。较之君 上独负责任者,其安危难易何如?今皇上冲龄,内政之弊、外侮之棘,又中 国二千年所未有。千危百险,举以困我人民所倚望而敬爱之监国,各省有识 之士均甚惜之。故惟有请明降谕旨,建设责任内阁,稍分监国之忧劳。2

较之奕勤的陈腐,摄政王载洋多少能够理解资政院的这种新式政务运作逻 辑,也能够认同弹劾案对军机处不负责任的指责。但军机处是维护君权至高无 上的工具,资政院弹劾军机处,便是干犯君权。算不得真国会的资政院尚且如 此,若开了国会,事情岂非要更糟?于是,在载注的主持下,清廷再颁谕旨, 严厉重申宣统五年开设国会已是不容讨论的终极决定,东三省派人来京请愿, "一再渎扰,实属不成事体",命步军统领衙门速速将这些请愿者送回原籍, 不许在京城逗留。此后,若京城中再出现请愿者,"定惟民政部、步军统领衙 门是问"。"

危机密切相关。这是张警要在意见书里强调国势岌岌可危的重要原因。但张骞 青睐国会与责任内阁,更重要的原因,却是他不能信任以载洋为首的清廷中 枢,不相信载洋们能够在复杂的内外局势下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于这一点,请 愿意见书里有一段很含蓄的表述:

谕旨下达后,东三省请愿代表遂被军警强行抓捕遣返。京城之中,军警们 荷枪实弹,于城内城外、资政院、各学堂与车站间来往巡查监视,以防有漏网 之鱼。

自"庚申之变"以来,晚清每一次重大改革,都与外部世界的冲击带来的

直隶的学生受东三省来京请愿学生的影响,也参与了第四次请愿运动。其 中影响最大者,是直隶教育会代表温世霖发动天津学生罢课,组织了3800余 人,群集至直隶总督陈夔龙的衙门前,打出旗帜要求速开国会。此举给温世霖 和直隶学子带来了厄运。先是直隶总督陈夔龙诬陷学生“意存叵测”,派军警 前往镇压;并包围学堂勒令开课,不许学生自由出入,往来信函一律拆看。随 后,清廷中枢亦严令各省督抚随时注意弹压本省学子,并要求地方督抚侦查拿 办领头之人。温世霖遂遭诬陷为"乡里无赖",被秘密发配新疆。33

按张骞自己在意见书里的说法,他之所以决定站出来发起请愿运动,请求 清廷尽速召开国会,是因为国势岌岌可危:两年前,德国的报纸便刊登过“瓜 分中国之说",日本"统监中国”的野心也早已昭然若揭;1909年,又传出日 本人在东北"占筑安奉铁路”后又欲扩张至吉林、长春的消息;还有消息称东 西方列强在1908年的海牙和平会议上曾经"密议对待中国政策三条",其中一 条便是统监中国财政。张骞说,国势危险至此,国力又衰微至极,"欲求一非 枪、非炮、非舰、非雷而可使列强稍稍有所顾忌者,实无其策"。唯一的办 法,便是开设国会、成立责任内阁,如此,国家便能实现转型,成为全民之 国,有“全国人民合力拱卫国家",列强再想侵略,"必将难于专制时代"。一

稍后,吉林、江西、四川、湖北等省学界发起的请愿运动,也相继被地方 督抚以武力强行镇压。第四次请愿运动也告失败。但这四次失败,对晚清的历 史走向,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

第一次请愿运动发生在1910年1月,发起者是江苏省t咨议局的议长张骞。筹 备期最早可追溯到上一年的10月。当时,江苏省落议局尚未正式开幕,已当选 为议长的张骞同江苏巡抚瑞徵及雷奋、孟昭常、杨廷栋、许鼎霖等人磋商,决 定由瑞激出面联合各省督抚,请求清廷尽速组织责任内阁;由张骞出面联合各 省浴议局,请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并派人分别前往各省联络。

请愿运动在表面上固属无效,实质上所引起的影响极为深远。立宪派人本

十六省诺议局入京请愿

有心扶持挽救当时的政府,因为请愿失望,失去了大多数立宪派人的拥护。请 愿之初,《时报》曾有警告,不要以为拒绝请愿仅是拂数十代表之意,而“蔑 视代表,直谓蔑视四万万之民”。立宪派人固不足以代表四万万国民,但清廷 对请愿的反应,实是蔑视了四万万国民。《时报》又指出,请愿不遂,"革命 党日得利用时机,相为鼓煽,谓民权之路不得立宪之终……不如及早自图,颠 覆政府,别立新政府之为愈”。立宪派与革命党本属南辕北辙之两种不同组 织,而请愿之失望,则迫使立宪派人转而同情革命。34

1910年最大的新变化,是各省以浴议局为中心,以t咨议局议员与地方督抚 为主体,掀起了多次要求尽快召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革命党与改良派在1911年的合流,其实早有铺垫。

尽管清廷中枢一再重申各省I咨议局的性质"仅为一省言论之汇归",既非 监督机关,更非权力机关。但将议局既已成立,议员们也已当选,便意味着新 因素已进入清帝国的传统体制之内,新因素必然带来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