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浮沉:帝国重臣的人生起落 > 起点很高

起点很高

总之,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的帝国官场一如以往那般纷纷扰扰,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人人头落地,当然也有人飞黄腾达。而正是后者,引得无数人对此趋之若鹜。这一年,二十八岁的安徽桐城人张廷玉高中进士,开始担任庶吉士的职位。这庶吉士是个什么官呢?准确的说它还不是个官职,因为不掌握什么权力。它只是翰林院内的见习生或研究生。由科举进士中有潜质者担任。科举进士一甲者直接授予翰林修撰、编修。朝廷只在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庶吉士一般要在翰林院内学习三年时间。三年后,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成绩一般的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当然也有派到各地方去任官的。总之,出路都还不错。所以明清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甚至称庶吉士为“储相”,凡是成为庶吉士的人都有机会平步青云。

此前一年,顺天发生了乡试舞弊案。有落榜考生贴出大字报,称此次乡试没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官二代特别是数十位朝廷大臣的孩子不管文章写得好坏,全都录取。大字报甚至实名举报大学士王熙、李天馥、尚书熊一潇、左都御史蒋宏道、湖广巡抚年遐龄等官员的子孙上榜都存在黑色交易,并将矛头直指此次乡试的正副考官——修撰李蟠、编修姜宸英,称“老姜全无辣气,小李大有甜头”,都是问题官员。在那个年代,大字报其实很像当下的网帖,多危言耸听,要的就是关注度,提过也就罢了。但是谁都没想到,十一月初三,江南道御史鹿祐上疏弹劾李蟠、姜宸英二人存在受贿嫌疑,必须接受调查。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九年正月二十八,皇帝借顺天科场复试之机下旨对李蟠等人严加议处。随后,原主考官李蟠遣戍关外,姜宸英被关押,紧接着病死狱中。康熙在总结此次乡试舞弊案时心情沉重地说,“这次科考的确不公允,考官等人也太懦弱。朕认为,什么事都应合情合理。即使是宗室大臣的孩子,也不应徇情”。

先介绍一下张廷玉的家庭背景。父亲张英是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进士,先是入选庶吉士,三年后因为成绩优异授编修,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像御门听政、朝会宴享、大祭祀、大典礼、每年勾决重囚及常朝等大事件,他都直接参与记录,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张英入直南书房,史载“每从帝行,一时制诰,多出其手。”可见是很受重用的。张英的仕途履历应该说应验了“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那么,类似的情况会在张廷玉身上发生呢?

他在随后举行的一次中央全会上对大学士等高级官员讲,自古帝王用人行政,皆赖大臣荐举贤良。但是,大臣荐举有时也会有看不准之处,有的开始贤良而后又发生了变化。从今以后,朕只看居官操守是否清廉为主要根据,决定他的提拔与黜免。

如果站在大家族的背景下看张廷玉入仕,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起点是相当高的。或者将话说得更直白一些:张廷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且祖父辈多为高官。太祖父张淳为明陕西布政使;曾祖父张士维官至中宪大夫、抚州知府;曾叔父张秉文官至山东左布政使;曾叔父张秉贞官至兵部尚书;父亲张英的情况上文已经说了,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在张廷玉的祖父辈中,只有祖父张秉彝的情况差一些,仅为贡生。其他的都是进士出身,最后也都混到省部级高官。所以,要是不出意外的话,张廷玉的情况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帝国官场依旧纷纷扰扰,不得安宁。三月初三,朝廷对陕西官员贪污赈银窝案宣布处理决定:对涉嫌贪污的原同州同知蔺佳选、蒲城知县王宗旦处斩监候——也就是死刑,缓期执行的意思;涉案的原朝邑知县姚士塾、原华州知州王建中因已病故,免于刑事处罚,但所贪污赈银需如数追还;原川陕总督吴赫因侵蚀赈银四十余万两,被议罪革职;其他相关涉案官员也分别给予相应处分。陕西官员在此次窝案中虽然贪污的救济款不是特别巨大,但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一批正县级以上官员包括正厅级乃至省部级高官均参与其中,上下联手,导致当地百姓无钱购买种子不能耕种,最后颗粒无收。如果不是咸阳百姓张拱等冒死上访,康熙派出刑部尚书傅塔腊、江南江西总督张鹏翮彻查此案,这层层黑幕不知何日才能揭开。而皇帝对此案件也感触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