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承袭了父职以后,一直深受皇恩,一心想要报答皇恩,为国效力,却苦于没有报答的机会,为此烦恼不已。这次,他终于等到了机会。
耿炳文,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此人命好,是个官二代。父亲耿君用是朱元璋麾下的管军总管,渡江作战中屡立战功,后来在救援宜兴时,被张士诚袭击,耿君用力战而亡。朱元璋感念耿君用的功绩,令耿炳文承袭父职。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让耿炳文率兵进攻长兴。耿炳文就像那刚出山的猛虎,身先士卒,锐不可挡,不仅打败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顺利攻占了长兴,而且还生擒李福安等人。
另外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要隆重推出的小英雄——耿炳文。
朱元璋得知后,大喜,将长兴改名为长安州,并任命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卫长安州。
明朝两大守护神,一位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此人坐镇孤城(洪都),硬是抵挡住了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不过因为个性上的缺陷,最后却悲惨收场,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讲。
这时,足智多谋的温祥卿躲避战乱,投靠到耿炳文的帐下。两人经过一番交谈之后,彼此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朱元璋思前想后,最后派了一名不起眼的年轻将领前去,本来是想借此机会,锻炼锻炼此人,却没有想到此人虽然年轻,没有什么战争经历,但是天生就是个将才,不仅顺利拿下了长兴,并且此后在长兴坚守十多年,并多次以少胜多,大败敌人,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成为明朝两大守护神之一。
有道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经过这次交谈之后,发现彼此观点不谋而合,都认为长安州乃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来不得半点大意,于是两人未雨绸缪,一起制订实施了周密的防御计划。
第二年,朱元璋开始不满足只是待在应天了,看中了附近的长兴,决定派一名战将去攻取。
后来,张士诚命令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率兵进犯长安州,却遭到了耿炳文奋力反击,最后大败而回。张士诚恼羞成怒,再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万,分水陆两路杀向长兴。当时城内只有守兵七千人,情况十分危急,耿炳文固守城池不出,虽然敌方攻击十分猛烈,但是耿炳文采用不同的方式积极防御,挡住了大军的一次次进攻。
可是,朱元璋却走不寻常路,先是打下应天(江苏省南京市),然后再以此为根据地,平定江南,尔后再派出大明第一名将徐达和大明第一猛人常遇春等人,不断领兵北伐,最终统一中国。
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张士诚的十万大军却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反而还折了不少人马。后来,朱元璋命常遇春率兵增援,李伯升闻讯后,弃营逃跑,耿炳文率领部队出城追击,追杀李伯升军队五千余人。
因此,在中国古代,你若是在北方暗中积聚力量,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等到时机成熟时,兵出函谷关,就可以势如破竹,轻易平定江南,取得天下。
第二年,朱元璋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任命耿炳文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不久,张士诚出动大军,并派他的弟弟张士信来争夺永兴。耿炳文打败张士信,并俘虏敌军元帅宋兴祖。张士信大怒,亲率大军围城。耿炳文和费聚迎战,又大败敌军。《明史》上记载:
三是三秦之地土地肥沃,可以筹集粮草,西北紧靠蒙古、新疆等产马区,容易组建骑兵;南方虽然富庶,也是鱼米之乡,但是出不了良马,很难组建强大的骑兵。
“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明史》)
二是北方民风剽悍,作战勇敢,是绝佳的兵源地;南方人生性文弱,狡猾多变,经商者多,不适合当兵,连一代名将戚继光也曾对浙江兵感到绝望。
由此可见,耿炳文确实是个防御专家。他用七千守军硬是抵挡住了十多万大军的疯狂进攻,其守城能力不得不令人叹服。
一是北方地势,易守难攻;东南地势平坦,面对强大的骑兵,很难坚守。
我们都知道晚年的朱元璋害怕这些能征善战、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们有一天会犯上作乱,危及到子孙后代的江山社稷,于是开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们,但是却留下了耿炳文。
遥看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都是由北向南逐渐统一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耿炳文这人在军事上善于防守,却不善于进攻,不会对大明江山产生太大威胁。而当朱元璋杀尽身边功臣的时候,他也发觉,如果有朝一日真的有叛乱,耿炳文是帮助子孙后代守住大明江山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