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不过,一场生活 > 序一

序一

如果是一本小说,两个人的相遇即使不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也注定暗藏迂回,直至荡气回肠。但生活从来不像文艺作品,它不遵循期望,也不墨守成规,人人欢喜的大团圆更是吝于施舍,但它又总在不经意的时候给你点儿别的什么,叫你不至过分失望。在这个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拿到阿 Sam 新书的手稿,看着看着,突然想起这个几年前差点儿成为故事的故事。此时手稿正存在我手中的 Kindle(电子书阅读器)里,而我站在 10 号线上,沿着每天上下班固定的轨迹,车门开合,面无表情的人们熙来攘往,我在想他们中的谁会向谁搭讪,谁则不会。

对平时还算喜欢读上一两本书的人而言,这样的集体事件总归让人激动,文艺本身已具备了打动人的基础,何况它背后可能还连着一段未知的浪漫。于是大家纷纷煽风点火般转发并祝福着,没过多久,男孩儿说那女孩儿找到了,但她已有了男友,故事便这么戛然而止,大众的热情很快又投入到接下来一段又一段的集体事件当中。而那个微博依然留在我的关注名单内,几个月又过去,他说他因为这事儿认识了另外一个姑娘,她成了他女友。

那些生活中没能成为故事的故事,被放进阿 Sam 的这本新书,成了另外一种对生活的解读。除了过去在他文字中惯常见到的,他与他的朋友之外,第一次,我在他的书中看到了更多人的面孔。这些面孔之下的人身份清晰、个性明确,好像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或是场景,又好像从未存在过,或许因为他们便是生活本身。他们彼此邂逅,再相互交错,成长的背景决定了他们的选择,阿 Sam 此次成功扮演起一个记录者的角色,甚至把自己也当作他们中的一分子,将某些只属于自己的经历与选择一并和盘托出。

2011 年,大家对微博的新鲜劲儿还没过去,用社交网络刊登寻人启事也正方兴未艾,我看到一个叫作“10 号线金台夕照”的微博,说他在地铁上遇到一个女孩儿,正在读艾茵·兰德的《源头》,两人聊了两句,但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他想认识她。

长久以来,习惯于引导或制造潮流的媒体,总是在强调生活方式,而不是生活本身。每个人的家中似乎都有一只按照标准格式打包好的行李箱,里头的洗漱包、运动鞋、照相机永远固定在那么几个品牌上,摊开来精美得如同海报,合上去便是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媒体享受于描述并放大这样的状态,却很少追究其前因后果,但事实上,那永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的生活往往带着随机、遗憾、错过,然后又总是免不了期待。在阿 Sam 写下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他媒体人之外,以写作者的姿态还原那些有别于生活方式的,生活本身的面貌,不仅仅是一次终将回到起点的旅行,更是我们出发的初衷,以及看过风景之后,心里所发生过的某种细微的改变。这不见得是一种讨好的写作方式,但我却由衷喜欢这种态度上的真实。他有他的记忆,然后,他又让你与我想起了我们自己,甚至别人的独家记忆。就像地铁上的某次邂逅,不一定有期待中的美好,也不见得比看到的糟糕,它们就这么真实地存在着。

生活,是真实的存在

专栏作家素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