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被拒绝的勇气 > 后记

后记

我们有时候看到一些人发出豪言壮语,说人生将如己所愿。但是,当这些人还有条件认为生老病死与己无关的时候,或许会觉得很幸福,可一旦遇上突发事件,如遇到了事故和灾害,或者不小心病倒了,当他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就会明白人生绝不是随心所欲,就会感到一下子跌落到万丈深渊了吧。

其次,我觉得把成功看作幸福的人,很多时候只是从自己的价值能做什么这种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看问题,但人的价值是不能够用生产效率来衡量的。

人的价值在于生存。然后,能够做些事情的人就可以通过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他人有所贡献。我给年轻的初中生、高中生做演讲的时候也说过,要运用自己拥有的才能为他人做贡献。但是必须知道,即使年纪大了,不能做很多事情了,自己的价值也不会降低的。

但是,成功了不一定就是幸福。即使你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功,这种“普遍认为”的幸福毫无意义,你若非实际幸福地“存在”,就没有意义。

还有,人生就是含辛茹苦。前面所提到的认为人生能如己所愿的人,可以说是乐天主义者吧。那样的人一旦遇到什么事情阻碍了自己的人生前途,可能就会逃避现实,认为总会有办法的。

另外,套用三木清的话来说,幸福是“个人独有的”,所以幸福的存在因人而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年轻人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有时候会遭到父母的反对。

另外,有的人面对不合理的悲惨事件,被彻底打垮了,产生了绝望,觉得无可奈何,这样的悲观主义者就会无所作为,束手待毙。

人们认为要取得成功必须得完成某项工作,如上了好的学校,进了好的单位,等等。借用三木清的话来说,因为那是“普遍性的东西”,所以容易被理解,但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只能过那样的人生。比如,年轻人因为听从了父母的建议上了某所学校,结果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这也是绝对有可能的。

人生并非有苦有乐,我觉得还是把人生视作苦行,似乎更接近人生的真谛。人生虽苦,但有的人会正视现实,去思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人既非乐天主义者,亦非悲观主义者,可以说是乐观主义者。

相反,即使你没有完成任何事情,或者是失去了一些什么,也不代表就是不幸了。

如果面对如此艰苦的现实,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下去,这就好了,可是我们一旦遇上极不合理的事情,就会感觉自己被成功排除在外了,马上就会觉得不幸福了,这也很正常。

三木清说过,相对幸福是“存在”而言,成功则是“过程”。为了成功,你必须要完成一项什么工作。但是,即使没有完成什么事情,你现在也可以就这样幸福地“存在”。

犹太教的拉比(神职人员)哈罗德·库什纳有一个三岁的儿子患上了罕见的疾病,被宣告说只剩下十几年的命了(《为何只有我受苦——现代约伯记》)。

首先要说的是,成功与幸福是截然不同的。那些被许多人作为自己人生目标的,不是幸福而是成功。为了追寻世俗的成功,很多人战战兢兢,害怕被否定,害怕被美好的未来拒绝。

库什纳说,只能接受这不合理的现实,而不是把这种不合理的现实看作无可奈何而弃之不顾,虽然很难防止悲惨的不合理的事情发生,但我们要有克服不幸的勇气与忍耐力。

当然,“何谓幸福”这样的问题,虽然不是简单地就能回答的,但我想本书或许可以提供一条进行思考的路径。

库什纳告诉我们,这种力量除了神以外,我们不能从任何地方获得。这里之所以言及神,当然是因为他是拉比。但是,人类绝不是脆弱无能的存在,即使遭遇不幸事件,也不会因此而被打垮。

正如三木清所说,拥有健康的胃的人感觉不到胃的存在,若是如此,那么我们就幸福进行思考,或许已经是不幸的前兆了。但是,现在很像三木清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们必须比三木清更直接地去思考个人的幸福和人类的幸福。

就像阻挡鸽子的空气不会妨碍其飞翔,相反会帮助鸽子飞翔那样,看上去只会给我们带来苦难的事情,相反也可以成为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力量。

三木清却正是按照理性,开门见山地对幸福进行了阐述。本书的宗旨亦是如此。幸福与幸福感是不同的。何谓幸福,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够阐明。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只有在“当下”才能够获得幸福。

接着她还说:“这些问题不应该成为开门见山来讨论的对象。”

“现状就是如此。我今后该做些什么?”

池田说:“根据传闻,历史上有许多哲学家向幸福论发起过挑战,旋即便败下阵来了。”(《问理性》)

库什纳的发问,不是将焦点集中在过去的苦难上,即不是问为何自己及家人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而是从这些问题中摆脱出来,将目光投向未来。

哲学家池田晶子说过,她想尽办法想要去抓住“幸福”,可幸福总是哧溜一下逃走了。据说有一本杂志开辟了有关幸福论的栏目,结果半途而废。

严谨而言,我们不是要问“今后”,而是要问“现在”该做些什么。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已经过去,未来也还没有到来。再严格一点来讲,与其说未来还没有到来,极端而言,那就是“没有”未来。回想已经消逝的过去不用后悔,展望未来无须不安。虽然我们要只为了今天这一天而活着,存在想象不到的困难,但在“当下”幸福地“存在”,你是可以做到的。

并不是没有关于幸福的书。然而,这些书不是说什么“用不着做什么就可治愈”的幻想说教,就是拼命鼓吹人生将如你所愿之类。尽管追求幸福在西方是古希腊以来探讨的中心主题,但是连我这类从学生时期就开始学习哲学的人,时而也会对有关幸福的研究敬而远之。

这次,也一直受到负责编辑的福岛广司先生和木田明理先生的关照,我在此谨表示深深的感谢。

时隔许久,再次阅读三木清的《人生论笔记》,我发现三木清有关幸福的阐述开门见山。之所以使用了“开门见山”一词,是因为我感到有关“为何不幸”“人为何苦恼”的问题,有太多的人进行过论述,而且不遗余力,但是对于幸福的问题,却鲜有人提及。

2018年3月

长期以来,我对幸福一直进行着思考,就我而言,思考这个问题的最大动机就是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及其完结篇《幸福的勇气》一书中就“幸福”进行了阐述。还有就是,有机会集中地重温了从学生时期就时常接触并阅读的哲学家三木清的著作。我之所以会重新去阅读三木清的著作,是因为那一年NHK电视台的《百分百名著》节目开始介绍三木清最知名的著作《人生论笔记》。

岸见一郎

本书是由过去的演讲内容、对人生咨询的回答以及有关“挫折”问题的采访记录三个部分组成的。三者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