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人文社科 > 二十几岁,拿什么去拼一百万个可能 > 承认吧,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差不多先生”

承认吧,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差不多先生”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而这位“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影子,所以胡适写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记得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趣文,叫《差不多先生传》,文章里虚构了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这位先生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每次都差一点,以为没什么,但其实差的是整个人生啊,点滴差距,厚积薄发无望。

02

多么痛的领悟。

我们的日常——热情有余,缺少冷静;急于求成,凡事糊弄。

03

如果说齐白石的故事是一个“信息匮乏时代的手艺人的故事”,那么第二个故事就是“信息过剩时代的‘手机艺人’的故事”。

就我自己的学习而言,我最不喜欢做考研政治的多选题,每个答案看起来都对,而我们并不能确定应该选几个,事实是多选、少选、错选都不得分。

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可能你说没什么,我只是不仔细,少了或者多了,都差不多,我会了就行。但是仔细了,你就能做对吗?我看未必吧。

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希望发财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秘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骗了点击。

就是这种得过且过的差不多心态最要命。

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

前一阵学长和我说快要开学了,新的一年你要耐得住寂寞,选择好了专业就踏实地去努力,让自己配得上想要的东西,想考北大就拿出考北大的态度,然后每天以这个目标要求自己。也就是取上得中,取中得下。

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关掉。

我听完深有感触,差不多的心态会害了自己而不自知。

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

当初的自己不就是在高考中做差不多先生,才选择了现在这样一个不上不下的学校吗?难道还可以继续用差不多来搪塞自己,人生也可以差不多?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可以、凑合、将就,真的会让我们的生活失去了颜色。

而在网络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又有几个人能像齐白石那样去读书呢?

很多人都知道复利效应,就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B结果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看似差不多数据,事情通过复利,都会产生千差万别的影响。”

“发现一本好书,花半年时间抄下来,又花几年时间去学这一本书,这是在信息匮乏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求学若渴的年轻人所做的事情。”

我承认我也是这个时代的“差不多先生”之一,但是我从现在开始懂凡事都是做,就要做好,否则还是不要浪费时间去做。

前一阵看采铜老师的《精进》,其中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希望看到文章的你,也能反省一下自己是怎样的,要怎样做,路还长,认真对待当下的宝贵自己。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