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会让我们收获更多,可是很多人就是输给了自己而不自知。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03
我们习惯性将注意力集中在别人身上,却忘了看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怎么反思才对。
当然,期末的痛苦远不止这个,还有期末考试的难易程度和老师给不给范围。
由此衍生出来的道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都懂,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不留神就打开了手机,想看看别人又发了什么动态,娱乐圈又有了什么新闻。
所以在结课之后,班级群里就炸了,同学们一起商量怎么联系老师,你打电话,我发微信,她去发短信,各种方式有过之而无不及,唯恐错过一个老师。
看完这个故事,你们觉得自己像不像故事中的小孩子们,但是貌似手机比棉花糖更具有诱惑力,让我们很难做到不看、不碰、不刷。
群里的画风很快成了模拟练习:“老师,我是××班的同学,本学期期末考试需要复习六科,压力有点大,不知道老师能不能集中辅导一下?”
而三分之一没有吃的孩子,他们会看着棉花糖,不断往后推,甚至舔上一口,或者通过唱歌、踢桌子、闭眼睛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直到研究员回来。
老师的回答也像是约定好了似的:“不都辅导完了吗?都是重点!”
结果是,每三位孩子中就有两位吃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在房门关上后几秒钟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有的等了1分钟、有的等了5分钟、有的甚至等了13分钟。
所有同学们纷纷继续“老师,救救孩子吧!”
他招募了600多名四岁的儿童参与这个实验。研究人员把他们带进一个房间,告诉孩子们,自己有事情要离开一会儿,如果他们回来的时候,孩子们没有吃掉棉花糖,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如果吃掉了,则没有奖励。
当然后续的结果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全班和老师斗智斗勇,可笑吧?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进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讲课的时候没人听,复习的时候赶紧求,这样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我们习惯把一学期的知识,浓缩成薄薄的几页精华,然后突袭几天背下来,查成绩的时候,还会骄傲的觉得“嗯,考得还不错。”
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成了这样?
02
讲解的知识点不听,直接要考试的题目;布置的作业不会写,直接百度或者用别人的;什么都不会,恍恍惚惚就毕业了。走上社会,才知道骗别人很容易,骗自己更容易,可是,试图骗这个世界,答案总是打脸的。
刷抖音、刷朋友圈、刷微博,刷各种社交软件的快感,已经远远超过了内心对于学习的兴趣,哪怕明明知道真的有人在努力,也不肯放下眼前的快乐。
04
我再走过去一点,发现还是有很多人在假装复习,他们把所有的书、笔记、资料都放在面前,营造出来一种我很努力的假象,然后心安理得地玩着手机。
心安理得的舒适日子是人人都想要的,但是真正的生活,注定是我们踮着脚也不一定够得到的。
无奈之下,我只能在走廊站着背书,中间去打水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假装学习的人,他们打开书,上面摊放着打印好的材料,而最上面是手机。
这个过程很艰难,但走出来的感觉却焕然一新。
今天下午起来晚了,当我火急火燎地冲进图书馆的时候,每一层都是密密麻麻的人,他们像是战胜的将军,在自己的位置上怡然自得。
起点低,恰恰是需要我们用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努力和能力总得有一个能拿出手吧。
每年期末,图书馆总是异常的“抢手”,大概是偌大的中央空调让人舒适惬意吧,在舒适的环境里,总是浑浑噩噩地复习,背了忘,忘了背。
其实我们不应该怕大学教不会我们知识,而应该担心自己不能完全吸收。
伴随着炎炎夏日,大家都陆陆续续进入考试周。我也一样,每天在宿舍里热得喘不过气,起床就赶紧奔赴图书馆。
如果此时的你,没有随大流玩手机,如果此时的你,没有老师划重点,那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正是这样,你才更强大。
01
期末代表的是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但远不止是学习的结束,当你真正用心学习了,真正努力备考了,才会有底气说:这个学期结束了,我能松口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