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 > 第一章 构筑人生的基础

第一章 构筑人生的基础

我并没有特别的才能,年轻时还饱受挫折。像我这样的人,居然在企业经营领域有了一定的成就,可能就是因为我理解了这句话,并时时将感谢之意挂在嘴边。

这句话被埋入了我的心田,成为我人生的巨大财富。始终怀抱感谢之心,随时将“谢谢”说出口,在我幼小时,那位僧人教给了我这两件事的重要性。

心怀感谢,困难成为财富

从那以后,在将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在各种时候,比如,在早上洗脸时,在一种莫名的、美妙的幸福感突如其来时,或者在品尝到美味食物时,诸如此类的情景下,我耳边都会响起“南曼,南曼,谢谢”这句话,我也会喃喃自语,重复这句表达祈祷的话。

如果缺乏对他人的谦卑之意,感谢之心是无法萌生的。自己之所以有今天,是长期以来许多人帮助支持的结果。公司之所以能够存续,是依靠员工辛勤的劳动,还多亏那些下订单的客户。正因为有这样的谦卑之意,感谢之心才能油然而生。

然后他继续说道:“孩子,你今天来参拜,已得到佛的认可了,今后你就不用再来了。但是从今往后,每一天你都必须念诵‘南曼,南曼,谢谢’这句话,向佛表达感谢之意。”

前面曾提到松下幸之助先生创立的松下电器。京瓷从京都一家小小的街道工厂起步,最初得到的订单,就来自松下集团中的一家公司。

我们也坐了下来。诵经完毕,僧人督促参加者一个个地到佛坛前叩拜。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双手合十祈愿。那僧人用安慰的口吻对我说:“今天大老远地从鹿儿岛市内过来,不容易吧。”

我们把松下集团内的公司都亲切地叫作“松下先生”,开始了与他们的商业往来。

当时,父亲牵着我的手,走在日落后阴暗的山路上。我们好不容易才到达山林深处的一处简陋小屋,小屋中传出僧人对着佛坛低声诵经的声音。

京瓷当时是一家位置偏僻、毫不起眼的街道工厂,几乎没有任何知名度,能从松下集团得到订单,实在难能可贵。但另一方面,无论交期还是品质方面的要求,订单中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除此之外,还有价格方面的要求,对方每年都有苛刻的降价要求,要满足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做出非同寻常的努力。

所谓隐蔽念佛,是在江户时代萨摩藩的禁令之下,忠于信仰的人们所坚守的一种宗教仪式。直到我幼年时期,这种仪式都作为一种风俗保留了下来。

当时,同样从“松下先生”那里获得零部件订单的同行中,有些人总是愤愤不平,一味抱怨松下“欺负供应商”。

“南曼”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方言发音。在遥远的幼年时期,父亲曾带我前往“隐蔽念佛”的地方,这句话是我在那里学会的。

他们的这种心情当然可以理解,但我首先想到,“松下先生”每年都能照常给我们下订单,而且,正是他们提出的苛刻条件锻炼了我们。想到这些,就不能忘记对“松下先生”表示感谢,我这样告诫自己。

在迄今为止的人生旅途中,每逢应该表达感谢的场合,我不由自主、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南曼,南曼,谢谢”。

即便是要求苛刻的订单,只要对“松下先生”有利,我们就二话不说,依对方的价格照单全收。为了在这种条件下挤出利润,我们绞尽脑汁,拼命努力。而此后不久,京瓷进入美国市场,从当时蓬勃发展的美国半导体公司获得了订单。这时候,京瓷的产品同当地同行相比,不仅品质远远超越,而且价格特别低廉。

如果能深刻领会这个意思,感谢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只要能向自己周围的一切说出“谢谢”这句话,人生就能变得更加幸福美好。

苛刻的要求接二连三,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京瓷拼命创新开发,由此孕育出超越行业水准的卓越的产品,并保证了良好的收益。

“谢谢”这个词,意思是“难得拥有的”[3],也就是“难得发生的事情居然发生了”。我们活在世上所经历的事情,其实全都是“难得拥有的”事情。

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从心底升起了对“松下先生”的感谢之情:“感谢您锻炼了我们。”

一直以来,我们能够自由地生活,能够天天精神饱满,这绝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当时同行业中那些一味发牢骚、愤愤不平的企业,现在很多都已经消失了。

周围的一切都在支撑和帮助我们,让我们得以生存——如果这么想,那么,我们只要活着,就必须感谢。

消极应对眼前的境遇和状况,满腹牢骚,满口怨言,这样的态度不可取。有对方的帮助,才有今天的自己。态度谦虚,常怀感谢之心。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此后的命运将大相径庭。

我们任何人本来就不可能独自生存。如果没有空气、水和粮食,我们一天也活不了;如果没有家人、工作伙伴和社会,个人也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

谦虚是幸福人生的护身符

脱口而出的“感谢的语言”

培育感谢之心的源泉,度过美好人生的根本,就是谦虚之心。

这种时候,不能意气消沉,不能堕入绝望的深渊。“这么一点事就能消掉过去的业”,要为此高兴,并予以感谢,然后跨出新的一步。可以说,这是度过人生这一严酷旅程的“秘诀中的秘诀”。

我自己已经淡忘了,但一位与我共事数十年的干部告诉我,我年轻时经常会讲“谦虚是护身符”这样的话。抱有谦虚之心,就能远离灾难,如同有了人生的护身符一样。我想表达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

活着从来不遭遇灾难的人不存在,灾难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以意想不到的形式袭来。

对他人自不必说,就是对自己、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在任何时候也都不能忘却谦虚之心,并要时时告诫自己保持谦虚。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仔细咀嚼了这段话,我觉得我的心灵被治愈了,深感慰藉。

事情进展稍显顺利,加上周围人的吹捧,内心就会动摇,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到处乱飞,这就是一些人的本性。

一心想着法师肯定会安慰我,没想到法师竟然这样说,我觉得他这话未免冷漠无情。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变得傲慢,对别人也会采取蛮横无礼的态度。让人生误入歧途的元凶,并不一定是失败和挫折,而往往是成功和赞美。

法师像往常一样沏好了茶,仔细聆听我的倾诉。然后对我说:“很好啊,灾难降临之际,也就是过去造的业消失之时。遭受这么一点批判就能消业,所以必须庆祝一番啊。”

创办京瓷,经营上了轨道,有了相当的利润。当时我也想过:“公司有了这么高的收益,但我的年薪却这么低,不是太亏了吗?”

京瓷总部门前,接连几天布满成排的摄像机,电视上多次播放我低头谢罪的镜头。我身心俱疲,于是前往法师处请求指点。

靠我的才能创建了公司,创造利润也是凭了我的才干,因此就是拿现在几倍的年薪也无可厚非吧。我心中冒出这样的念头。

这事是有原因的。当时我们获得了制造和销售人工股骨关节的许可。医疗界又向我们提出制造膝关节的强烈请求,而且他们是急需。在他们的催促之下,我们制造了膝关节。尽管有这个背景,但我对此不做任何辩解,只是反复道歉谢罪。

但是,我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变得傲慢的那颗心。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诫勉。这件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因为我做了下面一番思考。

以前,京瓷在没有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制造和提供了医疗用的人工膝关节。这件事,媒体曾广泛报道,并对京瓷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自己拥有的才能和能力,绝不是自己的私有物,那不过是偶然被赐予的。这种才能和能力,如果不为我所有,也很正常。我所扮演的角色,由其他人来承担,也丝毫没有不可思议之处。

遭遇灾难时要感到高兴。给予我这个珍贵教诲的,是我的人生导师——原临济宗妙心寺派管长西片担雪法师。我在许多事情上,都曾向他请教。

因此,这种才能和能力,不可以只为自己所用,而应该为世人、为社会所用。我开始这样思考。

只要能够感到高兴,自然就能够心怀感谢。不管遇到什么灾难,都能高兴,都能感谢,那么,过去所造的业就会消失殆尽。

为什么说能力、才华不能只归自己所有呢?不限于人类,假设拿走一切生物之所以成为生物的属性——肉体、精神、意识、知觉等,剩下的只有“只能被称为‘存在’的东西”。

灾难发生,意味着消业。大的灾难能够消业自不必说,即使是很小的灾难,也能消业,所以应该高兴。即使心里不这么想(即高兴不起来),也要使用理性让自己高兴起来。这很重要。

以这个“存在”为核心,形成了所有的生命,而这个“存在之核”就是一切生命共有的东西,它有时呈现为花的形式,有时扮演人的角色。

如果受了伤,就要想:“啊,还好,只受了这么点伤就完事了,没有惨到身体都动弹不了。”如果生了病,要感到高兴:“就这点病,动个手术就能治好,真幸运。”

就是说,“存在之核”以外的东西,即我们平时坚信是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比如肉体和心灵、思考和感情,或是金钱、地位和名誉,乃至能力和才能等,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借来之物,都是被赐予的附属品。

而当灾难到来时,如果我们的心态不对,就可能唤来更大的灾难。避免这一点的方法就是“愉快”地接受灾难。

这么思考的话,“这是我的东西”“那个成功是我的功劳”这类想法,就变得毫无根据,毫无实体依托。意识到这一点后,骄傲自大就会自然消失,谦虚之心就会自然而生。

在遭遇灾难时,我们会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痛苦挣扎。所以我们都希望尽可能避免灾难。但是,不管想了多少好事、做了多少好事,过去所造的业在作为现象显现出来之前,是不会消失的。

那些我们认定是自己的东西,不过是现世一时寄存在我们这里的东西,其真实的所有者,我们根本不得而知。

佛教认为,造业的并不只有思念,行动也会造业。这个业一定会作为现象显现。过去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口的话,或是偶然做出的行为,都会成为业,在某个时候,这个业会变成灾难,降临到我们头上。

正因如此,我们不应将其用于自身,而必须将其用于社会、用于世人。而当这一世的生命终点来临时,我们应该毫不留恋地将这些寄存之物归还给上天。

心中描绘的景象会成为现实。佛教用“思念造业”这个词来表达。就是说,心中所思,会成为业,即成为“原因”,原因制造出现实这个“结果”。这种“原因与结果”交织而成的法则,在这个世界上俨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

在生活和工作中抱这样的想法,骄傲自大就会在心中消失,内心就会充满感谢和谦虚。

这是因为,某种灾难降临时,既可能消去一直折磨自己的“业”,也可能唤来新的灾难。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应对灾难时的那一颗心。

轻易成就难事的“美好心灵”之力

无论何时何事,都以感谢之心应对——这其中实际上隐含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始终心怀感谢,谦虚律己,同时,不忘对他人施以关爱和善意。这样的心态就是吸引美好现实的原因。

乐于感谢,能消“恶业”[2]

英国思想家詹姆斯·埃伦在其著作《原因与结果法则》一书中,做了以下论述:

对于上述最重要的人生道理,这些人虽然知道,但没能将其变成自己的“血肉”,没能付诸实践。

“有一种倾向,(中略)不管是眼前的目标,还是人生的目的,心灵纯洁的人总是远比心灵肮脏的人更容易达成。心灵肮脏的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涉足的领域,心灵纯洁的人随意踏入就轻易获胜。”

拥有了成功的事业,获得了显赫的名声,这样的人却干起了营私舞弊的勾当,引发了丑闻,毁掉了一步步积累的人生成就。这样的事情我们时有耳闻。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人,虽然头脑并不聪明,也说不上有多能干,但是,他们以纯粹的动机发起挑战,不懈努力,持之以恒,顺利完成了大家都认为难以完成的工作。我们应该看到过这样的人吧。

无论拥有多么高深的知识,无论具备多么卓越的才能,仅仅因为不懂得这一简单的秘诀,从而浪费了自己人生的人,何其多也。

一方面,以清澈的心灵描绘的愿望,成功实现的概率很高,而且这个成功容易持续。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经营中,幸运经常会光顾,幸运会连续不断。

这虽然是一个很单纯的人生秘诀,但没有任何人来教我们。学校不会传授给学生,父母恐怕也教不了孩子。为什么呢?因为头脑里知道这种生活态度的重要性、能在人生中真正加以贯彻的人,确实凤毛麟角。

另一方面,才华出众的人绞尽脑汁制订了缜密的计划,却不能顺利推进。不管多好的计划,如果其动机源于邪念,那么即使获得一时的成功,这种成功也无法持续。

经过长期宗教或精神修行的人,或许自然而然就养成了感谢一切的习惯。但是,我们这些未经修行的人,必须强迫自己心怀感谢,做到这种程度,对我们来说才是刚刚好。

那么,净化心灵、美化心灵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身于眼前应做的工作。

为此,“无论何时何事,都要表达感谢”,必须用理性将这个道理铭刻于心。在心里做好准备,让“谢谢”随时都能脱口而出。

全身心投入工作时,怨恨他人、憎恶他人的杂念就不会浮现。犹如禅僧坐禅一般,当下的心灵会变得纯洁、美好。

所以,不要悲叹,不要怨恨,不要总是愤愤不平,要对灾难、苦难和不幸说“谢谢”。用积极的态度接受一切,并加以感谢,抱着乐观的心态不断向前。

禅僧的修行并不仅仅是坐禅,还包括每天的斋饭制作、洒扫清洁,或是从事耕作,种植自己所需的食粮。由此可知,不仅安静打坐是修行,上述每天做的杂事,也都是为了开悟所做的修行。

在直面灾难、苦难、不幸状况的时候,其实正是表达感谢的绝好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严酷的环境、严峻的局面,能够锻炼我们的心志,磨炼我们的灵魂。

释迦牟尼开解过“六波罗蜜”这个通往开悟的修行法门,其中有“精进”这一条。讲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拼命投入,持续努力。释迦牟尼说过,这就是磨炼心灵的修行。

不管现在多么一帆风顺,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持续。我们不能沉溺于顺境而骄傲自满,必须始终用谦虚的态度,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不可忘记感谢之心。

为了磨炼心灵,我们没有必要特地去坐禅,没有必要居深山、击瀑布。只要将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当下这个瞬间极度认真、极度专注,就是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精神修行。

就是说,不管遇到好事还是坏事,要抱感谢之心同样都很困难。

我听过一位木匠和大学哲学老师的对话,这位木匠从事庙宇神社的修建工作长达数十年。他们的对话让我深受启发。

另一方面,好运连连,什么事都称心如意,这时候应该能说感谢了吧?但这也往往做不到。撞好运,遇好事,那是我应得的,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的人还不满意,认为“还不够,还要更多”。贪得无厌,这就是一些人的本性。

那位师傅小学毕业后就当了木工,从事庙宇神社的修建工作,后来成为工匠,成了木匠们的“头儿”。他将自己的整个人生,全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他的谈话内容精彩,耐人寻味,丝毫不逊色于专业的哲学家。

遭遇灾难、陷入困境、结果不如人意,这时候要说一声感谢确实很难。如果人格没有得到相当程度的磨炼,我们往往就会口出怨言:“为什么偏偏让我遭此不幸。”我们会怨天尤人,满腹怨恨。

数十年间,这位匠人与树木相对,与树木交流,活用其经验和心得,为修造卓越的建筑倾注精力,一心一意。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在提升人格。

在这种时候,重要的是,不管面对何种境况,都要以“感谢之心”去面对。

就像这样,全力以赴,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做完美,这就是最好的心灵修行。通过每天的劳动,心灵自然得以磨炼,性情自然得以陶冶。

不管好还是坏,都要感谢

埋头工作就能触及“宇宙真理”

不管眼前的状况多么严酷,既不能怨恨,也不能屈服,而是要一以贯之地积极应对,这才是实现幸福人生的秘诀。

埋头工作获得的收获不止于此。每天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心灵就能得到净化。我认为,当心灵处于纯粹状态时,人就能触及所谓的“宇宙真理”,也就是触及事物的本质。

如果我的人生一帆风顺,完全没有经历挫折和艰辛,我就不会去努力磨炼自己的心灵,我恐怕会成为一个不懂得体谅和同情他人的人。

我把“Philosophy”作为做工作、度过人生的指针。所谓Philosophy就是“哲学”的意思,它就是指导我们设定目标、采取行动的思维方式,它也是我们的行为规范。

后来回忆起来我才意识到,我少年时代的人生看上去似乎沾染了不幸的色彩,但实际上,这只是上天赐予我的精彩人生的前奏而已。

从京瓷开始,凡是在我参与经营的企业中,我要求全体员工都拥有相同的“哲学”,每年都努力将其铭刻于心,要求大家都根据哲学做出判断、采取行动。

在我对自己的境遇充满牢骚、抱怨的时候,没有一件事情的进展是顺利的。但是,从我开始坦然接受命运,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那一瞬间,人生就从逆风变成了顺风。

如果要问这个哲学是如何产生的,答案就是:这个哲学同样产生于埋头工作之中,产生于心灵净化的过程之中。

前面也讲过,我自己从少年时期到步入社会,饱尝了种种不幸与挫折,那是一段在苦难和逆境中度过的人生。

在创办京瓷之前,我在京都一家绝缘瓷瓶公司从事新型陶瓷的研究工作,这在前面已经讲过。那是一家很糟糕的企业,经营连续亏损、工资拖延发放已经司空见惯,研究设备也很缺乏。

但是,这些牢骚、不满兜兜转转,又会回到自己身上,导致自己的境遇进一步恶化。

但在当时,除了在既定的条件下投入新型陶瓷的研究开发工作,我别无出路。于是我就全身心地投入了眼前的这项研究工作。

现状越艰苦,人就越容易发牢骚、鸣不平,怨天尤人。

当我这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时,杂念从心中消失了,我甚至接近了“无我”的状态。就如同修行僧在坐禅中到达了“无”的境界,思想中的杂念从头脑中被清除,心灵进入了纯净状态。

不管遭遇怎样的苦难,都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和境遇,在忍耐的同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持续不断地拼命努力。这样的人才能不断开拓自己的人生。

当心灵处于清澈纯粹的状态时,就会突然冒出不知来自何处的“智慧的语言”,也就是好的想法、好的思维方式。

和松下先生一样当学徒的孩子,当时恐怕有很多吧。其中可能有很多孩子会埋怨自己的境遇,妒忌别人,憎恨社会。这种孩子不可能取得松下先生那样卓越的成就。

为了获得卓越的成果,应该怎么做才好呢?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态面对每天的工作呢?似乎是在回应我心中的疑问和烦恼,作为答案的智慧的语言在心中闪现。

然而,在这样的命运面前,他毫不气馁,为了让雇主高兴,他一心一意,拼命工作。松下先生这种忠诚老实、乐观开朗的心灵,就是构筑日后松下繁荣事业的基础。

这样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思考,我都记在了实验用的笔记本上,这成了我的习惯。

创建松下电器[1]的松下幸之助先生,由于幼年时父亲投机米市失败并破产,不得不在上小学时就辍学当了学徒,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吃尽了苦头。

从研究者变成经营者以后,我的这个习惯也没有改变。我把每天在工作中获得的体会,包括思考和语言,都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其实是一个极为单纯的问题。人生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全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心灵吸引过来、塑造出来的。正因如此,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抱什么想法、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将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这些从技术员时代开始记录的笔记内容多样,成为后来被称为“京瓷哲学”的企业哲学的原型,支撑着京瓷公司的成长与发展。

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这样的人生呢?在现世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我们应该如何划动人生的小舟向前行呢?

自那时起,半个多世纪以来,就我而言,哲学就是在企业经营这片汪洋大海上航行的海图,就是在人生道路上指示正确方向的指南针。追根溯源,哲学也是“美好心灵”的产物。

其中既有充满荣光、极尽欢喜的时光,也有遭遇苦难、咬牙忍受的日子。

[1].Panasonic公司,原名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编者注

从降生人世,到生命终结,无论对谁而言,人生旅程都是一出波澜万丈的戏剧。

[2].本节引用佛教中的“消业”概念,并不是让大家不去面对和处理灾难,消极无为,而是让大家坦然面对,然后“跨出新的一步”。——编者注

度过美好人生的单纯智慧

[3].日语中的“谢谢”包含“有难”两个汉字。——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