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 导言

导言

《王二穿衣和应对通胀》则是对一个现象的讨论:中国的货币政策好像老是慢半拍。慢半拍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中国的货币政策似乎总是只对眼前的通货膨胀进行反应。如果货币政策的效果是瞬时就能发生的,这样做当然没有问题。可问题是,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滞后的。这种不合拍的货币政策造成的后果,很可能是非但不能有效地稳定通货膨胀,反而可能增加通货膨胀波动的幅度。

《王二收粮和货币政策的难题》在论证一个似乎越来越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经济里,不调整利率,而只是通过控制货币数量来调控货币政策的方式将会变得越来越无效。中国的货币政策恰恰就属于这一种。利率一旦定好了,整个市场都是面对一样的利率。但数量则不一定,你定好了一个数量,企业、银行和个人未必就会真的按照那个数量走。而且,基于控制货币总量的货币政策,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总量应该是多少?货币的需求变化很大,因此最优的数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你是没法在事前知道最优的数量是多少的,即使知道,货币发出去了,下一分钟最优的数量可能又变了。《王二和面、数量宽松和货币政策》一文就是在举例说明为什么控制货币总量的货币政策很难把货币政策调到正好,美联储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执行的“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面对这样的问题,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的是一模一样的问题。

在通货膨胀发生、货币政策似乎又没法立刻兑现的时候,价格干预就成了政府的一个选择。这种政策的思维很简单,通货膨胀就是涨价,不让涨价不就行了?但这样的政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价格管制不能改变“过多货币追逐少量商品”的现实。《集市中的“君子协议”和价格干预》就是在论述价格干预很难成为有效应对通货膨胀的手段。

货币政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尤其在中国。这不仅是因为货币政策本身的技术性,更是因为中国执行货币政策的方式和受到的局限。

货币政策其实和汇率政策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严格说,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体的,不能把货币和汇率分开谈。《王二打酱油、固定汇率和通货膨胀》的灵感来自一段时间不少人去香港采购生活日用品的事情,因为那边的东西似乎更便宜。但也恰恰是内地人去香港购物这件事情,很可能会导致香港的东西变贵,也就是发生通货膨胀。这篇文章想要说明的就是固定汇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取舍关系,而联系两者的则是著名的“一价定律”——同样的东西,在刨除运输和其他成本之后,在不同地方的价格应该不会总是存在很大差距。《王二兑酒和操纵汇率》说的则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其实是完全不可分割的,汇率政策会决定货币,货币政策反过来也会影响汇率。中美之间互相批评对方“操纵汇率”,双方都有合理的地方:中国确实直接绑住了汇率,而美国则是通过货币政策间接地影响汇率水平。《王二治水、堰塞湖和池子论》从另一个角度说了汇率政策——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很受热钱流入的影响,而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则是驱动热钱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虽然可以通过政策来消除热钱流入的一些影响,这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的“池子论”——用池子把热钱圈住,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这种流入是暂时的、短期的还是常年的。如果是常年的,光靠池子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积累的水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形下,消除热钱流入的根源,也就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就很关键了。而消除预期的一种方式,就是调整我们的汇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