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投资最重要的事 > 第10章 抵御消极影响

第10章 抵御消极影响

霍华德·马克斯:情绪与自负:投资(特别是糟糕的投资)是一个满是自负的世界。由于风险承担在上升的市场中能够获得回报,自负能够令投资者采取积极的行动,以期通过高企的业绩彰显自己。但是据我所知,最好的投资者寻求的都是最好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而不是名声。在我看来,成功投资之路往往以谦卑而不是自负为特征。

• 最好的收益带来最大的自我满足。如果事情确实如愿发展,那么自认聪明并得到别人的认可是一件很开心的事。

相比之下,善于思索的投资者会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在好年份里赚取稳定的收益,在坏年份里承担更低的损失。他们避开高风险行为,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不足并经常自省。在我看来,这是创造长期财富的最佳准则——但是,在短期内不会带来太多的自我满足。谦卑、审慎和风险控制路线并不那么光鲜亮丽。当然,投资本不应与魅力搭边,但它往往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艺术。

• 在繁荣期,轻率甚至错误地承担更大风险的决策往往能够带来最好的收益(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繁荣期)。

最后,我要探讨一种我称之为妥协的现象,一种通常出现在周期后期的投资行为特征。投资者会尽他们的最大努力坚持自己的信念,但当经济和心理压力变得无法抗拒时,他们会放弃并跟风。

• 进行短期投资业绩的评价和比较。

一般来说,踏入投资业的人都聪明过人、学识丰富、见多识广并精于计算。他们精通商业和经济的微妙之处,也了解复杂的理论。多数投资者都能够得到关于价值和前景的合理结论。

第六个关键影响因素是自负。在下列事实面前保持客观和审慎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但是,还有心理因素和群体影响的介入。在大多数时间里,资产被估价过高并持续增值,或者被估价过低并持续贬值。最终,这种倾向会对投资者的心理、信念和决心造成不利影响。你舍弃的股票别人却因此获利,而你买进的股票在日益贬值,你认为危险或者愚蠢的概念——热门新股、无收益的高价科技股、高杠杆的抵押贷款衍生品——日复一日地被宣扬和传播。

乔尔·格林布拉特:这一点极为重要。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会比较他们的收益,因此大多以从众而告终:搞错重点了。

随着定价过高的股票走势更好,或者定价过低的股票持续下跌,正确的做法变得更加简单:卖掉前者,买进后者。但是,人们不会这样做。自我怀疑的倾向与别人成功的传闻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股使投资者做出错误决定的强大力量,当这种倾向的持续时间增长时,其力度也会增大。这是另外一种我们必须对抗的力量。

这样的结果肯定有问题。人们怎么可能因为每年赚16%而不开心,赚3%反倒高兴呢?答案是我们都有与别人进行比较的倾向,这种倾向会对本为建设性、分析性的投资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霍华德·马克斯:害怕看错:资产定价过高是由于投资者过高估计并推高资产价值的行为所致。这一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价格涨到“恰当”水平或者当你感觉定价过高将它卖出。通常列车会继续向前冲出很远,最初的价格判断看起来更像是错误的而不是正确的。这可以理解,但是难以忍受。

没有任何成长股、科技股、收购以及风险投资的捐赠基金在5年的时间里发展滞后。而随着科技股崩盘,从2000年6月到2003年6月,这家机构只有3%的年收益率(同期的捐赠基金大多出现亏损),股东们反而兴高采烈起来。

得到更多的渴望、担心错过的恐惧、与他人比较的倾向、群体的影响以及对胜利的期待——这些因素几乎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它们对大多数投资者和市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结果就是错误——频繁的、普遍的、不断重复发生的错误。

塞思·卡拉曼:即使是最好的投资者都会以收益来评判自己。用风险来进行评判很难,因为风险无法衡量。显然,这个捐赠基金的投资经理们善于利用风险规避,不过他们对于获得的相对收益却很失望,尽管从他们在接下来三年的表现来看,他们的风险调整后业绩可能相当不错。这突出了在短期业绩被认为不佳的情况下,投资者保持长期信念的不易。

霍华德·马克斯:情绪与自负:大多数导致泡沫或崩溃的波动都以事实为基础,通常还有合理的分析……至少在最初是这样的。但是,心理因素导致结论中含有错误的因素,而市场在实践结论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巨大的市场亏损源于心理偏差而不是分析失误。

我知道这样一家非营利机构,它从1994年6月到1999年6月的捐赠基金年收益率是16%,但是同行23%的年均收益令投资者沮丧不已。

这么多并且可能不适用于你的理论是否对你有所触动呢?我真心希望你是对的。我的结论是,理性者有可能屈服于情感的破坏性力量。为了打消你对这句话的疑虑,让我提醒你四个字:科技泡沫。之前我提到过在投资者无视价值与价格之间合理关系的疯狂时期都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令投资者放弃了常识?是我们一直在这里谈论的某些情感:贪婪、恐惧、自欺、自负,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看一看心理在其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霍华德·马克斯:情绪与自负:许多投资的驱动因素是具有可比较性的。如果别人做得更好,高收益也不会令人满意,而如果别人做得更坏,低收益往往就能使人知足。这种比较的倾向是最有害的,强调相对收益而不是绝对收益体现了心理对投资过程的扭曲。

20世纪90年代是股市的全盛期。当然也有表现不好的日子或月份,以及像1994年大幅加息这样的打击,但是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从1991年到1999年(包括1991年和1999年)每年都有盈利,年平均收益率高达20.8%。这样的结果足以让投资者产生乐观情绪,欣然看涨。

一个在孤立环境下感觉快乐的人,当他看到别人做得更好时,可能会变得痛苦不堪。在投资领域中,投资者大多难以坐视别人赚钱比自己多这一事实。

在最初几年里,成长股的表现比价值股略好——可能是已经在80年代取得良好业绩的价值股冲高回落所致——同样提升了投资者高度重视公司成长潜力的意愿。

第五个心理影响是嫉妒。无论贪婪的负面力量有多大,它还有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一面,与之相比,与别人相比较的负面影响更胜一筹。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的天性里危害最大的一个方面。

投资者为技术创新着迷。宽带、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似乎有改变世界的可能,科技企业家和电信企业家受到追捧。

从众的压力和赚钱的欲望一次又一次地致使人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怀疑精神,将与生俱来的风险规避抛诸脑后,转而去相信毫无意义的东西。这种情况发生得非常频繁,因此一定是某些固有因素而不是随机因素在起作用。

科技股上涨,吸引更多人买进,股价继而进一步上涨,像往常一样表现为不可阻挡的良性循环进程。

“就像所罗门·阿希的视觉实验中的参与者一样,”卡西迪写道,“许多不赞同市场共识的人会感觉受到了排斥。最终,真正疯狂的是那些不懂市场的人。”

在多数牛市中,貌似合乎逻辑的理论都或多或少起着一定的作用,以下理论也不例外:因为公司表现好,所以科技股的表现将胜过其他股票。更多的科技股将被纳入股指中,它们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将不断提高。指数基金和模仿指数的隐蔽型指数基金将买入更多的科技股,积极投资者也将跟进。更多的人会制订401(k)养老计划,所以401(k)投资者将会提高投资组合中股票的比重,以及科技股在股票中的比重。因此,科技股必须上涨,而且上涨速度必须超过其他股票,只有这样才会继续吸引更多人来购买。所有现象都是短期内实际发生了的事实,助长了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轻信。

真正的受测对象忽略自身所见与同组人保持一致的比率很高,即使其他人明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显示了群体的影响力,它启发我们,应该对群体共识的正确性持保留态度。

IPO(首次公开募股)的科技股在发行首日就上涨数十甚至于数百个百分点,十足一副必胜者的姿态。寻求IPO成为一股普遍的狂热。

第四个造成投资者的错误的心理因素是从众(即使群体共识存在显而易见的荒谬)而不是坚持己见的倾向。在《市场是怎么失败的》一书中,约翰·卡西迪描述了斯沃斯莫尔学院的所罗门·阿希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所做的经典心理实验。阿希请被测试组对看到的情况做出判断,但是在每组中只有一个人是被测试对象,其他人都是托儿。卡西迪解释说:“这样的设置将真正的被测试对象置于两难境地,正如阿希所说,‘我们对他施加了两种相反的力量——他自己的感觉,以及同组人一致的群体意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IPO时发生的一切特别具有蛊惑性。大致情形如下:办公室里坐你隔壁的家伙告诉你,他在买一个IPO。你问他,这个公司是干什么的。他说他不知道,但是他的经纪人告诉他发行首日股价会翻番。你说这很荒谬。一星期后他告诉你,他的股票没有翻番……而是变成了原来的三倍,但他仍然不知道这个公司是干什么的。几次之后,这个过程开始变得令人难以抗拒。你知道这毫无道理可言,但是你不想继续让人感觉你像个傻子似的。典型的妥协表现是,接下来在某公司IPO时,你买进了几百股……并且因为你这样的新买家的买入行为,这把火有越烧越旺的势头。

是什么促成了银弹信仰呢?最初,通常存在一定的事实基础,这一事实被发展成冠冕堂皇的理论,信徒们开始四处游说。随后,这一理论带来了短期利润,无论是因为理论本身确有一定价值,还是仅仅因为新信徒的购买行为推高了目标资产的价格。最后会出现两种表象:第一,存在一种获得必然财富的方法;第二,方法的效力引发狂热。就像沃伦·巴菲特于2010年6月2日在国会上所说的那样:“居高不下的价格就像是一剂麻醉剂,影响着上上下下的推理能力。”但在事后——爆发之后——这种狂热被称为泡沫。

投资了成功的创业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吸引了高度关注和大量资金。谷歌上市那年,为它提供种子资金的风投基金上涨了350%。

乔尔·格林布拉特:记住,如果理论(像谣言一样)缺乏这一事实基础,一开始就不会有人相信它们。

科技股投资者的智慧得到了媒体的盛赞。受经验和怀疑的限制最少的人——因而也是赚钱最多的人——大多30岁出头,甚至有的才20多岁。从来没有人指出,他们的成功也许只不过是受益于非理性市场,而不是因为他们绝顶聪明。

《现实主义者的信条》,2002年5月31日

还记得我前面关于所有的泡沫都始于一点儿事实的见解吗?在这个例子中,科技的巨大潜力就是事实的种子,随之而来的看涨理论为之添加了肥料,正在并且看似永不停息的价格上涨则进一步推波助澜。

然而银弹并不存在,没有任何策略能够带来无风险的高收益率。没有人知道所有答案,我们只是人而已。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并且就像许多其他的事物一样,获得意外利润的机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的。相信银弹存在的信仰终会导致灭亡。

当然,所有对科技、电子商务和电信股票的狂热追捧,都源自这类公司改变世界的潜力。我丝毫不怀疑这些进步正在彻底改变着我们所知的生活,也丝毫不怀疑它们将会使世界截然不同——哪怕仅仅是与几年前相比。挑战在于指出它们中的哪一个是制胜投资,以及它们现在的实际价值如何……

投资者永远在寻找银弹,称其为“圣杯”或“免费的午餐”。人人都想要一张无风险致富的门票。很少有人质疑它是否存在,或者为什么他们应该得到。无论如何,希望永远在滋生。

现在说科技、互联网和电信即将盛极而衰好比螳臂当车,但我必须告诉你的是,它们已经从巨大的繁荣中受益,应抱着怀疑的态度审视它们。

当市场、个体或一种投资技术获得短期高额收益时,它通常会吸引人们的过度(盲目)崇拜。我将这种获得高额收益的方法称为“银弹”。

《BUBBLE.COM》,2000年1月3日

对于人们逐渐深信不疑的、能够带来无风险高回报的、万无一失的投资——必然的成功或免费的午餐——很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在写下2000年1月的备忘录之后不久,不堪重负的科技股甚至在没有任何引发下跌的外部事件的情况下开始崩溃。股价过高亟须调整的事实忽然之间明朗起来。每当投资热过气的时候,《华尔街日报》就会用一张表格来显示由此造成的损失,典型股票通常会跌90%或更多。在科技泡沫破灭的时候,表格上显示的损失在99%以上。自大萧条后,综合股价指数首次遭遇为期三年的衰退,而科技股——以及整体股票市场——看上去不再有任何特别之处。

乔尔·格林布拉特:我犯过的许多错误都是以前犯过的同样的错误——它们每次看起来都略有不同,其实只是同样的错误改头换面而已。

回顾过去的10年,我们看到,科技发展的确已经改变了世界。成功企业有着巨大的价值,报纸和CD等行业受到了深远影响。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投资者在泡沫中往往置常识而不顾,他们忽略了很多事实: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会成功,股市会有漫长的震荡过程,提供免费服务难以盈利,以高市售率(因为没有利润,所以不能用市盈率)定价的亏损公司的股票有着巨大的风险。

当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况再次发生时(有时仅仅相隔几年),通常会被年轻的、永远超级自信的新一代当作金融领域以及更广阔的经济领域的创新发现而受到追捧。在人类的活动领域内,历史的作用可能很少像在金融领域内这样无足轻重。既往经验作为记忆的一部分,被斥为缺乏敏锐洞察力、认识不到当前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的人们的原始避难所而遭到摒弃。(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金融狂潮简史》,纽约:维京出版社,1990)

乔尔·格林布拉特:我想起了巴菲特关于航空业经济的金句。航空业是一项伟大而有价值的创举,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项好生意。巴菲特说过,一个真正的资本家会在威尔伯降落于基蒂霍克时,就为航空业的资本破坏史写下一笔。

是什么让投资者迷上这样的错觉呢?答案通常是,投资者往往在贪婪的驱使下,轻易地摒弃或忽略了以往的教训。用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的话来说,是“极端短暂的金融记忆”使得市场参与者意识不到这些模式的复发性与必然性:

贪婪、兴奋、不理性、丧失怀疑以及忽视价值,令人们在科技泡沫中损失惨重。此外,它还使许多聪明过人、训练有素的价值投资者在泡沫破裂前看起来愚蠢不堪(当然,泡沫最终还是破裂了)。

《化后知后觉为先见之明(即,他们在想什么)》,2005年10月17日

霍华德·马克斯:最危险的事:乐观的感觉——有时被称为“非理性的动物精神”——是过高估计资产价值的主要原因。训练有素的价值投资者在一开始看起来像是悲观主义者、爱抱怨、食古不化……最后,事实证明他们才是能够规避损失的少数人。

但投资的目的是严肃的,容不得玩笑,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警惕在现实中无效的东西。简而言之,在投资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怀疑……怀疑不足会导致投资损失。在事后剖析金融灾难的时候,有两句话屡次出现:“好到不像真的”和“他们在想什么”。

避免在泡沫中赔钱的关键是,当贪婪和人为错误导致积极因素被高估、消极因素被忽视时,拒绝跟风。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此弃权的人并不多。同理,对于在暴跌中恐惧过度的投资者来说,关键是避免卖出——也许更恰当的做法是买进。(这一点提醒了我。需要指出的是,泡沫可以自行产生,不一定是崩溃的必然结果,但崩溃一定是泡沫的必然结果。)

在小说中,自愿终止怀疑为我们增添了乐趣。在看《小飞侠》时,我们不想听到坐在旁边的人说“我能看到那些线”(即使我们知道线就在那儿)。虽然知道小男孩不会飞,但是我们不关心这些,我们坐在那里纯粹是为了娱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科技泡沫时期,抵制买进的诱惑很难;在信贷危机全面爆发时,抵制卖出的欲望更难——此时买进的难度还要更胜一筹。在牛市中没有买进的最坏结果不过是你看起来有些落后并且要付出机会成本。但在2008年大崩溃时没有卖出的后果则是无尽的损失,世界末日仿佛真的有可能降临。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一直惊讶于人们为何那么轻易就自愿终止怀疑。因此,我要讨论的第三个因素就是人们有容易放弃逻辑、历史和规范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人们愿意接受任何能让他们致富的可疑建议……只要说得通就行。对此,查理·芒格引用德摩斯梯尼的一句话做了精彩的点评:“自欺欺人是最简单的,因为人总是相信他所希望的。”相信某些基本面限制因素不再起作用——因而公允价值不再重要——的信念,是每一个泡沫以及随之而来的崩溃的核心。

霍华德·马克斯:情绪与自负:拒绝加入从众犯错的队伍——就像是在投资领域的其他方面那样——需要控制好情绪和自负。这是最困难的事,但其带来的回报却十分可观。仅凭精通投资中的人性之道并不足以获得成功,一旦能与熟练的分析结合起来,则会得到丰厚的收益。

与贪婪相对应的是恐惧——我们必须考虑的第二个心理因素。在投资领域,这个词并不代表理性的、明智的风险规避。相反,恐惧就像贪婪一样,意味着过度。因此恐惧更像恐慌。恐惧是一种过度忧虑,妨碍了投资者采取本应采取的积极行动。

那么,投资者究竟要如何对待这些促使他们做出愚蠢投资的心理冲动呢?首先,认识它们,这是我们获得克服它们的勇气的第一步。其次,要认清现实。认为自己对本章中所描述的影响因素免疫的投资者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如果这些因素对别人的影响足够大到改变整个市场,凭什么它们不会影响你?如果一个牛市强大到可以令成年人无视过高的估价甚至承认永动机的可能性,凭什么它不会对你产生同样的影响?如果一个无限损失的故事恐怖到令别人廉价抛售,又有什么能阻止它不令你做同样的事情?

《化后知后觉为先见之明(即,他们在想什么)》,2005年10月17日

相信我,在别人都在买进、专家态度乐观、上涨理由充分、价格不断飙升、承担最高风险的人不断获得巨额收益的鼎盛期,抵制买进是很难的(卖出更难)。相反,在股市跌入谷底、持股或买进似乎会带来全盘损失的时候,抵制卖出也是很难的(买进更难)。

贪婪与乐观相结合,令投资者一次又一次地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策略,高价购进热门股票,并在价格已经过高时抱着增值期望,继续持股不放。事后人们才发现问题所在: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风险被忽略了。

霍华德·马克斯:害怕看错:记住,你并不会因为闭塞而犯错。资产会因为他人的行为而难以掌控。你或许会有一段时间看起来是错误的,而群体成员似乎(或感觉)是正确的。将自己与他人进行过多的比较是一种侵蚀意志的过程——虽然这是天性使然——而且,这也会给你施加过多的压力。

贪婪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它强大到可以压倒常识、风险规避、谨慎、逻辑、对过去的教训的痛苦记忆、决心、恐惧以及其他所有可能令投资者远离困境的要素。反之,贪婪时常驱使投资者加入逐利的人群,并最终付出代价。

与本书中描述的其他事情一样,简单的解决方案是不存在的:没有告诉你市场已经摆向非理性极端的公式,没有保证你永远做出正确决策的完美工具,也没有保护你不受消极情绪影响的魔法药丸。正如查理·芒格说的:“没那么简单。”

努力赚钱并没有错。事实上,对利润的渴望是驱动市场及整体经济运转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危险产生于渴望变成贪婪的时候。对于贪婪,韦氏词典将其定义为“对财富或利润过度的或无节制的、通常应受谴责的占有欲”。

那你该用什么样的武器来提高自己的胜算呢?以下是在橡树资本管理公司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多数人投资的目的就是赚钱。(有些人将投资视为一种智力训练,或将投资视为显示自身竞争力的手段,而对他们来说,金钱也是衡量成功的标准。金钱本身可能不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但它是人们拥有的财富的计量单位。不在乎钱的人通常是不会进行投资的。)

• 对内在价值有坚定的认识。

第一种侵蚀投资者的成就的情感是对金钱的渴望,尤其是当这种渴望演变成贪婪的时候。

乔尔·格林布拉特:没有这一点,一个投资者便无以立足。内在意义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是可以抵挡心理因素对行为造成的影响的唯一方法。那些未能评估公司或安全水平的投资者不会拥有成功的商业投资或前景(除非是走运)。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大多数的投资者都会欠缺。

霍华德·马克斯:心理作用对投资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多数崩溃来自于投资者心理造成的市场波动。当这些力量推动市场至泡沫过度或崩溃时,就会为拒绝高价持有、坚持低价买进的顶尖投资者创造更高的赢利。抵制这种负面力量是有必要的。

• 当价格偏离价值时,坚持做该做的事。

许多人具有分析数据所需的才智,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看待事物并承受巨大的心理影响。换句话说,很多人会通过分析得出相似的认知结论,但是,因为各自所受的心理影响不同,他们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所采取的行动各不相同。最大的投资错误不是来自信息因素或分析因素,而是来自心理因素。投资心理包括许多独立因素,本章将一一进行探讨,但要记住的关键一点是,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它们大多归属“人性”之列。

• 足够了解以往的周期——先从阅读和与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交谈开始,之后通过经验积累——从而了解市场过度膨胀或过度萎缩最终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

克里斯托弗·戴维斯:心理与反常情绪能够影响机构投资者做出消极的决策。

• 透彻理解市场对极端市场投资过程的潜在影响。

为什么会产生错误?因为投资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人类是受心理和情感支配的。

• 一定要记住,当事情看起来“好得不像是真的”时,它们通常不是真的。

无效性——错误定价、错误认知以及他人犯下的过错——为优异表现创造了机会。事实上,利用无效性是保持卓越的唯一方法。为使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你应该站在与那些错误相反的一边。

• 当市场错误估价的程度越来越深(始终如此)以致自己貌似犯错的时候,愿意承受这样的结果。

保罗·约翰逊:这极好地描述了大多数投资者面对牛市时的压力——正如马克斯所指出的,很少有人能对此免疫。

• 与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同事相互支持。

得到更多的渴望、担心错过的恐惧、与他人比较的倾向、群体的影响以及对胜利的期待——这些因素几乎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它们对大多数投资者和市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结果就是错误——频繁的、普遍的、不断重复发生的错误。

这些方法并不一定奏效,但它们能够赋予你可以一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