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人工智能革命:历史、当下与未来 > 得饶人处且饶人 ——明斯基的一点过往

得饶人处且饶人 ——明斯基的一点过往

罗森布拉特的成果自然也得到了政府机构的关注,美国国防部和美国海军的研究所都资助了他的研究工作,让他获得了充裕的研究经费。突如其来的成功让年仅34岁的罗森布拉特有些忘乎所以,原本内向的他逐渐适应了聚光灯下的生活,他开起了最时髦的跑车,在公众面前大秀钢琴技艺,面对媒体的镜头与话筒侃侃而谈。这幅派头像极了今日频频于公众面前慷慨激昂的某些我国明星学者,只不过罗森布拉特的肚子里确实有货,这些活动虽然对于韬光养晦已久的他来说只是对“人不轻狂枉少年”的一个注脚,却成为他悲剧命运的开始。

图10-3 弗兰克·罗森布拉特的感知机

弗兰克·罗森布拉特于195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年仅28岁,志得意满的他开始了关于认知系统的研究。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工作就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建立了一个名为“感知机(perpectron)”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在IBM-704计算机上对这个模型进行了模拟实现。感知机的过人之处在于运行规则遵循生物学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视觉处理任务。此后,罗森布拉特又在理论上证明了单层神经网络在处理线性可分的模式识别问题时的收敛性,用实验证明了感知机具备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1962年,罗森布拉特将他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部专著,取名为《神经动力学原理:感知机和大脑机制的理论》出版。这部学术著作的出版一时间引得洛阳纸贵,包括《纽约时报》和《纽约客》在内的诸多媒体都对罗森布拉特的研究给出了高度评价。

这时就轮到本节的主人公明斯基出场了。其实明斯基和罗森布拉特渊源颇深,两人曾共同就读于布朗克斯科学高中(The 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明斯基是1945年毕业生,而罗森布拉特是1946年毕业生,在学制四年的美国高中中,两人至少会有两年的交集。曾经的往事因当事人的离去已不可考,但二人之间的恩怨可能在青年时期就已埋下伏笔。在1960年代,明斯基作为达特茅斯会议的与会者之一,可谓声名显赫。不知不觉间被自己的小师弟抢了风头,这个小师弟又如此张狂,不被放在眼里的大师兄相当不爽。

模拟神经网络的概念诞生于1943年,生理学家麦卡洛克和数理逻辑学家皮茨发表了论文《神经活动中内在思想的逻辑演算》,不仅提出了神经网络的雏形,也成为维纳创建控制论的灵感来源。但提出之后神经网络的研究就陷入了沉寂,直到1957年,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搞了个大新闻。

像明斯基这般的人物自然不会在乎虚名,真正让他不爽的是利益问题,也就是科研经费的分配。工作上,明斯基领衔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也在向美国国防部和海军申请相关经费,但风头正劲的罗森布拉特却把真金白银也抢得一干二净。这让本就反感罗森布拉特做派的明斯基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想出一招釜底抽薪的妙计。

今天,明斯基作为连接主义学派与人工神经网络的代表人物而广为人知,其在1969年发表的经典著作《感知机(Percep——trons)》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经典著作。可是在明斯基等身的荣耀背后,隐藏的却是关于神经网络发展中一段并不光彩的往事,一位学术界的青年才俊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关于神经网络能否解决人工智能的问题上和罗森布拉特吵了一架后,明斯基放出了大招:他和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同僚,南非学者赛穆尔·帕佩尔特(Seymour Papert)合著了《感知机:计算几何学》一书,证明了单层神经网络不能解决逻辑运算中的异或问题。异或是最基本的逻辑问题之一,如果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那神经网络跟摆设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马文是为数不多的人工智能先驱之一,他用视野和洞见,将计算机从一部超强加法器的传统定位中解放出来,并为其赋予了新的使命——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人类力量倍增器之一。”

如果这种讨论仅限于科学问题的范围之内倒也无妨,可明斯基的蒙羞之处就在于他夹带了太多对罗森布拉特个人进行攻击的私货。罗森布拉特也意识到感知机在符号处理方面可能存在限制,但他万万没想到“感知机”的缺陷会被明斯基以如此敌意而致命的方式呈现出来:在1969年《感知机》的第一版中(其封面就是象征感知机无能与致命缺陷的双螺旋连通图),明斯基甚至放言“罗森布拉特的论文大多没有科学价值”。由于罗森布拉特在科研圈的人缘也不怎么样,明斯基的成果就像一支冲锋号,引得各路人等纷纷跳出来指摘罗森布拉特,颇有点“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的意味,而各个政府资助机构也逐渐停止对神经网络的拨款。心高气傲的罗森布拉特怎能容忍如此的羞辱?1971年7月11日是罗森布拉特43岁的生日,他在马里兰州的切萨皮克湾划船时发生意外淹死,连尸身都没有找到。至于这究竟是意外事故还是以死明志,就留给各位读者去判断了。

2016年1月24日,达特茅斯会议的与会者之一马文·明斯基于美国波士顿去世,享年88岁。明斯基作为人工智能的先驱者,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并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了第一座图灵奖(1969年)。他对具备感知器的机器人触手的研发推进了现代机器人学的进展,他对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填补了社会化人工智能的空白,他还为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客串过科学顾问。当这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离我们而去后,人工智能的第一代研究者也就此谢幕,空留给我们无尽的怀念与追忆。曾与明斯基共事的计算机界巨擘阿兰·凯(Alan Kay)精当地评价了明斯基的一生:

图10-2 马文·明斯基

图10-4 《感知机:计算几何学》初版封面

明斯基的本意无非是杀杀小师弟的气焰,却不曾想带来了始料未及的结果。鲁迅先生有诗云:“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可罗森布拉特再也不能和明斯基度尽劫波,相逢一笑。当20年后《感知机》再版时,明斯基删除了原版中对罗森布拉特进行人身攻击的词句,并亲手写下“纪念罗森布拉特”(In memory of Frank Rosenblatt)。至此,这段不甚光彩的往事也终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不变的真理。江湖不仅存在于剑客豪侠的刀光剑影之中,也存在于文人墨客的口诛笔伐之下。一句“文人相轻”,道出了这个江湖的凶险。科学界的江湖与侠义道的江湖别无二致,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手段更加凶狠,正所谓“软刀子杀人不见血”。

但这个句号并不意味着神经网络这项技术的终结。明斯基所指出的感知机的缺陷使神经网络的发展陷入了长时间凛冬般的沉寂,甚至使人工智能这一学科都走入低谷。但在数十年之后,随着新一代天才人物的横空出世,神经网络成功逆袭并取代其他技术一跃成为人工智能的主流。事实证明了罗森布拉特的远见,也还给了含冤而死的他应得的荣耀。2004年,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设立了罗森布拉特奖,专门用于表彰在神经网络领域的杰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