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扛住就是本事 > 16 不敢想的地方是未来

16 不敢想的地方是未来

当初埃隆·马斯克说要把一百万人送到火星,我就觉得这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星际移民计划。仔细一想,有一些事儿恐怕要解决,比如要把一百万人直接运去火星,目前不仅成本高到没法承受,而且技术上也有很多困难。现在火箭的载荷量最大是60吨,火箭从地球飞到火星要6~8个月,技术还不能做到每次都成功返回,且不说成本巨大,只说按照这些火箭的载荷与速度,送一百万人到火星是不经济的,而且也是不可行的。

2018年10月,公司旗下的一家公司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又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个太空基因库,首次在里面放了8个人体的基因细胞,其中也包括我的,现在正在850千米以上的轨道转着,理论上可以存放950年,当然这只是一个尝试。

那么换一个思路行不行呢?比如说,在美国销售的日本汽车,并不是在日本生产后运到美国的,而是直接在美国设厂,把车造出来。同样的思路,我们也可以把一百万人,甚至更多人的基因或生命细胞储存起来,先建立一个太空基因库,然后把太空基因库运到火星。我算了一下,一个细胞或者一个基因胶囊,连五克都不到,一百万人的基因胶囊加起来最多也就是五吨。假设一枚火箭可以运载50吨,那么一次就能运载一千万人的基因胶囊。即使失败了,最多也就损失一枚火箭,而且没有路上的吃喝问题,还可以提前发射几批火箭,带过去几十个、几百个机器人。

再跟大家说另外一件跟太空有关的事。

我看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造的智能机器人,每个大概有一吨重,一次火箭发射能带50个机器人。如果把地球上造的人造子宫也带过去,再加上几个地球人,这样就可以在火星上建立一个造人工厂,造出一千万的火星人类,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想象了。

任何一件事都没有完美,只有满意。就是说要做到大家都满意才好,那才算一个可以持续创新或者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回头看所有伟大的特别的公司,只要有伟大的梦想,那么就必须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沟沟坎坎。梦想很伟大,使命很艰巨,现实的问题也需要一个一个去解决。每天解决一个问题,每天一小步,积累出一步伟大的变革,这也是我现在的心态。

我们可以先设想用这样的方式解决运输问题。与用火箭把大活人运过去的方式相比,这样做的成本低得多,效率也高得多。未来人类在火星和地球之间迁徙以及在星际之间转移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如果能够实现,地球人就可以在整个宇宙里自由地切换生存空间。

刚开始的时候,我看了很多资料,也挺高兴,觉得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跨界。结果,看得越多,加上需要报批的手续烦琐,突然发现,现实和我想象的距离越大,于是就开始探讨其他可能突破的方法。

这么一想,脑洞就会大开,劲儿也就上来了。我们在2018年就开始尝试这件事,通过发射第一个小的基因库,在太空建立一个规模比较大的、超过一百万人甚至更多的基因库。

内容、技术和体制,这三件事如果匹配得好,这种创新就可以成功。但目前还有一些困难,比如说直播还没法去做,需要审批。歌从卫星上放下来,也要批。那么科技发展了,如果相关的管理制度没有很好地跟上,或者说没有一套支持鼓励的机制,这个卫星发上去以后就变成了一坨死材料,跟地面上的人就没关系了。

这件事情如果解决了,那么马斯克的计划还会遇到第二个问题: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移民火星,那么要在火星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这取决于我们运过去一些什么样的人。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欧洲人、中东人……如果这些人在地球就吵架,运过去了还继续吵架,那有必要吗?

“风马牛一号”是国内第一颗私人卫星,这颗卫星配备了4K高清全景摄像头,可以360度呈现太空高清照片,拥有可承载用户原创内容的数字空间。我们在卫星里上传的东西主要有三样。一个是我们公司自己创作的歌曲,叫《大风歌》,由羽泉演唱,张亚东作曲。第二个是我们请台湾的一个音乐人把《千字文》唱出来,把中国传统文化送上太空。第三个就是梦想。我们征集了上千个梦想,把它们送上太空,最后我们来看哪个梦想在未来真的能实现。还想做一下太空直播,配合一些VR技术,通过卫星拍摄来实现,这类事别的媒体做不了,风马牛能做,那就变成了独特的内容,就可能突破以前媒体的边界。

所以,我想,在火星上的人类不应该跟地球上的是非有太多牵扯,那就必须通过生物技术、生命技术来创造出火星的人类,他们独一无二。光这样还不够,我们还在火星上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一种新的制度,一种新的文明,一种新型的伦理关系、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不同于地球人类社会的火星社会。

另外,我们有一个自媒体叫“冯仑风马牛”,团队有一个想法,想创新和开拓更有意义、更正能量的一些内容。他们在考虑技术和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也在寻找跟内容相关的技术公司,也许做的会比内容本身更有意义。所以,如果有一些从技术上努力的途径,创造一些新的体验和传播方式,那么卫星也许是可以做到的。

这些都是未来需要研究、需要发挥超级想象力去解决的问题。

2016年我去了一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参观、体验了宇航员的一些训练,见识过3500万个零部件构成的航天飞机,这样的体验我觉得非常新鲜,也很震撼。我也发现,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航天城里到处可以碰到曾经在太空中遨游的宇航员,而在国内是很难接触到的。这是我想发射卫星的一个契机和激发点,我觉得这事好像不那么困难,然后就尝试跟相关方面去联系、去讨论,最后把它做成。

我一直在想,什么叫未来?

我为什么会持续关注太空项目?起因也很简单。

我们不敢想的地方就是未来,我们不能及的地方也是未来,我们没有看到、不懂的地方还是未来。在通往未来的路上,我们往往被自己的能力和想象力所限制,被自己的知识和经历所限制,被自己的脚步所限制。最重要的一点,被自己内心不自由的状态所限制。所以我认为,要想突破这些限制,企业家就必须具有持续创新的活力,必须活在未来。

我对未来一直充满了期待,虽然我不是一个科学家,但我很关注科技,因为科学打破了我的思维框架。所以,无论是火星上的经济适用房,还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生命科学,这些新的东西都非常吸引我。

科学每一天的进步,都是在打破我们已有的思维框架,在改变我们对边界的认知。地球的边界已经不能束缚我们,既然我们已经发射了“风马牛一号”和太空基因库,未来我们可不可以去火星?或者去更遥远的地方?我相信是可以的。

2018年2月2日,“风马牛一号”卫星在酒泉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并精确地进入距离地表500千米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发射完之后,总是有人问“为什么你没事儿要发一颗自己的卫星?”我当时开玩笑说,我梦想在月球上做房地产,当然这只是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