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即使这么难,成功率这么低,大环境瞬息万变,“狗蛋”还要创业呢?这是由他们的价值观决定的,也就是,他们自认为身上有某种信念,而且承担了某种使命。这种使命让他们有了自信,有了冒风险的勇气,也有了往一个方向去坚持的动力和毅力。所以“狗蛋式创业”的过程中,个人的特征、性格、力量、观念、信仰,这些因素非常独特。因此“狗蛋式创业”的人成功非常少,但是个人的性格特征非常鲜明。
打个比方来说,“狗蛋式创业”好比是自己瞎折腾,划着船出海,四周白茫茫一片,看似天地广阔,自己什么都能做,实际上,要做的事情只有两样:第一就是活着回到岸上,第二就是捞点什么,不至于空手而归。越是自由空间可以随意选择,越是不自由。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自由就意味着枷锁。在充分自由的天地当中,每一次选择的失败,你必须承担结果,这个时候你会更谨慎,而不是说更放开。对于“狗蛋式创业”的人来说,约束条件就是有限的资源和可能要承担的无限的连带责任,以及失败后的所有代价。正因为这样,“狗蛋式创业”成功率也非常低。
到了“职业运动员式创业”,就变成大家像运动员一样,被喊在一起,发令枪一响,大家就往前跑。规则是清楚的,环境是透明的,竞争的人也是非常多的。在这个过程中,赛道实际上是变窄了,你必须全力奔跑,稍微松懈就可能落后一大截。
如果我们今天来比较一下“狗蛋式创业”和“职业运动员式创业”,谁优谁劣呢?其实不好比。从难易程度上来说,没有哪个更简单。反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创业很艰难、很麻烦。
更残酷的是,这个时代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民众和资本的注意力,都只会集中在最靠前、最优秀的人和企业身上,也就是头部身上。作为一个“职业运动员式创业者”,一旦跑起来,要么扛住压力,奔跑下去,直到赢者通吃,要么半途而废,什么都得不到,归零而已。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创业一开始,走的就是“职业运动员式创业”这条路。有标准的商业模式,有标准的资本市场、投资人,也有投行服务,还有整个商学院教的一整套话语体系和团队,帮助自己完成一个相对“标准动作”下的创业模式。
除了这种环境上的差别以外,我还从电影里看到了其他不同。在“创业者”这个词被普遍认可之前,大家经常说某某人是做买卖的。它们有何区别呢?其实做买卖是商业最本质的一种模式,就是买进卖出,低买高卖,通过价格差来获取利润。
《燃点》这个电影讲的很多创业故事,其实都是“职业运动员式创业”。最年轻的才二三十岁,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Papi酱。还有一些40多岁的人、小有成就的人,还在继续折腾,比如猎豹移动的老板傅盛、锤子科技的创始人罗永浩,以及曾经有过一些创业经历,现在已经“上岸”开始做投资的人,比如经纬中国的张颖和真格基金的徐小平。
我们现在说的创业,实际上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做交易,我们叫“套利型创业”。另外一种是一定要做出新的东西,比如新产品、新服务,我们把它叫作“创新型创业”。这两种创业没有高低之分,都是为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配做贡献。
我们也是幸运的。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出台了。市场有法律保障,且越来越完备。从1993年到现在,全国颁布了多个和赚钱有关的法律法规,已经把赚钱这件事规范得像参加奥运会的标准运动一样。创业的过程就像在一个大型的运动会,你选择什么项目,也就是说选择哪个行业、哪条赛道,只要按照规则去跑,就有可能或者说是必须从“狗蛋”变成专业运动员,在公开透明的场合进行专业比赛。这时候的创业也就不是“狗蛋式创业”了,而是“职业运动员式创业”。
电影里有一个小伙叫安传东,从河南农村考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然后开始创业,已经换了几个方向,但一直不愿意放弃这个想法。激励着安传东这个小伙的,就是他渴望改变阶层、地位、身份的这样一种冲动。安传东的创业初衷,其实代表着现在很大一部分创业者的心愿。他们带着对改变阶层和追逐财富的强烈渴望,投入创业大潮中。
我把那时的创业,比作是“狗蛋式创业”,非常乡土,完全没规则。狗蛋是什么人呢?就是村里土生土长的一个浑小子,上房揭瓦、下河摸鱼,什么事都不按常规去做。但是东窜西折腾,一会儿卖东西,一会儿办厂。村里人可能觉得这人不靠谱,没想到他居然成功了。这就叫“狗蛋式创业”。也就是说,在大环境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只能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愿景,只能确定自己想要干什么。只要这些是确定的,其实创业就已经开始了。并不需要很多客观的资本条件,没有股票市场,也没有人来教你,单纯靠一种冲动而已。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创业人面对的环境,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生长模式。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有了一个喜欢的东西,想把它变成商品分享给他人,他就做了。这是一种偏好手艺带来的创业。这类人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喜欢,就是对于新事物、新产品有无限多的力量。真正走上了创业这条路,会发现虎狼在前,一刻都不能停。创新也面临巨大的自我挑战和外部挑战。
那个时候,大家头脑里对公司是个什么东西、什么叫创业、什么叫商业模式,完全都是空白,脑子里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想要折腾,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折腾出我们想要的天地。这就是我们早期创业时候的一个环境,不仅没有法制的保证,而且面对的是一个“江湖”,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做,那是我们称为“野蛮生长”的时代。
所以,“创新型创业”比“交易型创业”更不容易,但是价值更大。比如华为开发出5G的产品,这就叫“创新型创业”,它可能改变整个技术路线、产品应用以及消费形式、生活形态等等。创新是真正带来文明的改变,也推动了整个人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进步。
我们的创业,就是在体制内待了一段时间就出来,两手空空跑到了海南,借了一笔钱开始办公司。那是什么时间呢?1991年。比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还早两年,也就是说,1993年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我们1991年就开始办公司。
创业就是这么一件有魅力的事情。就像徐小平说的,这个时代的偶像英雄以及最风光的人,还是创业者。《燃点》只是一部电影,选了14个创业者做了简单的展示,我相信还有千千万万的创业者正在为自己的愿景、理想、梦想而奋斗着、折腾着。
话虽如此,我看完还是挺有感触的。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创业快30年的人,直到现在还在折腾着。这14个人的年龄都不算大,二三十岁的人居多。从他们身上,我观察到现在创业的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有着明显不同。由此我想到了两种创业模式的差别。
希望大家一起加油。奔跑的时候别忘了思考,不管成败都能对自己说一句:此生没有虚度。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电影叫《燃点》,讲的是一群创业者的故事。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故事片,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它拍了14个创业者,把每个人的创业和生活中的侧面剪辑出来,做成了类似纪录叙事的片子,但又不完全是纪录片,大部分时间还是创业者自己在口述,所以很多网友调侃说,自己花了一张电影票的钱去看了一场创业者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