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通识 > 钞票与选票之争

钞票与选票之争

有人说,在市场中,并非所有东西都是可以交易的,例如健康和选票。他们认为,人们生了病,不能把疾病卖掉;人们参加选举,不能把选票卖掉。

虽然公共选择理论赢得了学术界的关注,并且早在1986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它的思想似乎远远没有被传播和接受。例证之一,就是连一向以维护自由市场著称的《华尔街日报》,也多次发表了批评李嘉诚、偏帮政党的评论。很意外吗?

然而,在经济学看来,这些东西并非绝对不可交易,只不过它们的交易费用暂时比较大罢了。有钱的人,事前可以避免从事各种有害健康的工作,事后可以接受一流的医疗服务,可以接受输血甚至移植器官,谁说疾病不能卖掉呢?劳动分工的本身,就促成了对健康的交易;而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则会进一步降低健康交易的费用。问题只是这类交易比较隐蔽罢了。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公共选择学派,在经济学家布坎南(James Buchanan)和塔洛克(Gordon Tullock)的带领下,对选票机制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指出了选票机制对市场机制的危害性。其基本的结论是:选民关注的事情越广泛,或者选举进行得越频繁,那么市场和效率就会受到越大的伤害。

同样,选民总是冲着好处去投票的。谁允诺的好处大,选票就投给谁。假如权力真的不能兑换成利益,又有谁会大洒金钱去贿选呢?大摆流水宴来收买选民,当然太露骨。但只要留心观察,又哪有什么真正的含蓄?当年,克林顿在竞选连任期间,特意批准了一项资助攻克乳癌的项目。马上有评论指出,这是为了及时讨好举棋不定的中年妇女。

这边是追逐钞票的商人,“在商言商”,那边是拉选票的政客,“为民请命”,有什么经济学原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孰是孰非呢?

市场上的钞票竞逐,我们司空见惯。钞票竞逐的结果就是价格,它既传达了资源的稀缺性,又反映了生产的代价,是调配资源和刺激生产的关键信号。相反,选票竞逐却既不能反映代价,也不能刺激生产。政客往往用小恩小惠换来选票,当选后就运用权力和政策,为特殊的团体谋利益。

李嘉诚最近挺身而出,高调批评某些怂恿别人撕毁楼宇按揭合同的政党人士,指责他们为了笼络选民,讨好供楼出现困难的业主,不惜公然挑战商业社会的合约精神。

事实上,隐性的选票交易,一直都在进行中,我们没有理由视而不见。只有正视选票交易现象,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其经济后果。在本文开头的例子中,那些政客预计,假如能够给李嘉诚带上“压榨苦业主”的帽子,丑化他,丑化商人,从而让撕毁按揭合约的行为合理化,就可以捞取一批选票。然而,届时李嘉诚损失的将是金钱,而香港损失的将是最宝贵的商业原则,那就是诚信和守约。

1999年1月16日

亚当·斯密说,当人人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公共的利益就会自动得到增进。可是,布坎南告诉我们,在不恰当的选票机制下,当人人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公共利益的根基就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挫伤。只有严格限定选民和政客对市场的干预范围,才能防止选票政治侵犯个人产权和违反合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