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通识 > 谁是贸易争端的主角

谁是贸易争端的主角

然而,这并不是说配额政策是可取的。虽然美国对进口纺织品实施配额,确实迫使出口商提高了产品质量,但配额制度仍然是一种坏的经济政策。提高质量还不好?为什么?

要说清楚的是,配额制度并非只是笼统的限制,而是有品种繁多的细分。从地毯、套装,到袍服、童装,再到手套、毛巾、内衣裤,都各有各的配额。所以,并不是说有了配额,厂商就只会生产价格昂贵的纺织品;而是说,即使是价格低廉的品种,如抹布,厂商都会因为配额有价的缘故,把那抹布织得好一点。

答案简单:因为人们本来不需要那么高的质量。要是没有配额,劣质的进口商品会多很多,价格也会便宜很多,而人们乐于购买质劣而便宜的商品,为的是降低生活成本。省下来的钱,自然会用在别处。但实施了配额,这笔钱就省不下来了。

同样,若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数量受到配额的限制,这配额就有价。这价是因为限制而来的,挥之不去。就算禁止明码实价地买卖配额,这价还是存在,只不过没有通过明码实价,而是通过走后门、拉关系、私相授受等其他形式反映出来而已。这“配额价”越高,就像运费越高一样,出口商品的质量要越高才合算。

设想某国政府对美国小说实施配额,规定每个人一辈子只能看一本美国小说。结果会怎样?是的,结果是大多数人都会选读一本质量最高的美国小说。但这好吗?不好!要是没有限制,大多数人宁愿多看一些不那么好的小说。

例如:既然反正都要付一笔固定的运费,那么寄好苹果比寄劣苹果合算;既然反正都要付一笔固定的旅费,那么派专业队到外国比赛比派业余队合算;如果横竖要交纳高额的营业税,那么把办公室装修得豪华一点更合算。

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是与贸易保护主义者的口号背道而驰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总是声称,消费者需要质量更高的产品,而进口的大米有虫、进口的西红柿太小、进口的香蕉改了基因、进口的面条缺乏韧性。问题不在于他们说的是不是事实,而是他们假借消费者的名义,限制了消费者选择劣质产品的自由。

有经济学者指出,美国对外国入口的纺织品实施配额,间接提高了这些国家纺织品的生产质量。有道理。这是因为:质优和质劣的两件商品,同时加上一个固定成本后,质优商品的价格就相对下降,质优商品于是变得相对合算了。

这几个星期,有不少关于“反自由贸易大示威”的新闻。这些示威者来自发达国家,情绪激昂,成群结队,坐着飞机,到举行国际贸易会议的城市示威,呼吁提高发展中国家工人(不是他们自己)的工作条件和福利。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要提高雇主雇佣廉价劳动力的成本,削弱发展中国家工人的竞争力。

这里能谈的,是对贸易争端的理解。任何限制贸易的规定,都会造成净经济损失。那为什么到处都能见到限制贸易的规定?因为受损的人分散,而受益的人集中,所以受益人往往可以成功怂恿政府,实施限制贸易的规定。有见及此,推动自由贸易的国际协议,总是要囊括性地签,囊括性地签才能减少阻力。若是逐个行业签,阻力会大得不得了。

20世纪20年代,汽车运输在美国刚开始普及。生意受到威胁的美国铁路运输联合会,就跑到美国国会,游说他们通过了法案,要那些营运卡车安装一种特别的刹车闸,说是要保障卡车司机的安全。后来,美国公路运输联合会也不示弱,也去游说国会通过法案,要营运火车一概安装灭火器,说是要保障火车司机的安全。无他,要提高对方的成本而已。

中美因为配额问题发生贸易摩擦,原因是美方要重新启动某些已经取消的纺织品配额,以限制来自中国的进口。找出贸易协议的具体条款来看,中文版本与英文版本的含义明显不同,得靠法律专家才能解决。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贸易争端,背后的主角都是那些在竞争中失利的商人。只要他们利用政府的力量,平添了竞争对手的生产和贸易成本,那么不论他们宣称的目的如何高尚,付出代价的总是他们的对手和广大消费者。

2003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