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后疫情时代 > 第八章 行业重构

第八章 行业重构

商业地产行业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总市值超过了全球股市和债市的总和。疫情暴发之前,该行业已经面临供应过剩的问题。如果疫情期间的远程办公成为一种长期而普遍的习惯,我们就难以想象能否有企业可以消化掉这些供应过剩的办公空间。或许会有几家投资基金愿意这样做,但它们也只是例外,这说明商业地产市场行情还远远没有触底。和对许多其他问题(包括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问题)的影响一样,新冠疫情会给商业地产市场带来影响,加速和放大此前已经存在的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僵尸”企业(通过借债来偿还更多债务的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创收的现金尚不足以覆盖债务利息)破产关门,再加上远程办公的人越来越多,将来租用闲置办公楼的租户会越来越少。房产开发商(大多数也是属于杠杆率很高的公司)会经历一波破产浪潮,其中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房产开发商将不得不寻求政府的救助。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房产价格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下行状态,一举戳破累积多年的全球房产泡沫。从某种程度来看,大城市的住宅地产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如果远程办公的趋势加速发展,通勤就不再成为一种选项。同时,如果就业机会不增加,那么年青一代就不会再选择去昂贵的大城市买房或租房。这同样会导致房产价格下跌。此外,许多人将会认识到,和每天去办公室上班相比,居家办公更加环保、更加轻松。

来源:Reeves, Martin, et al., “Sensing and Shaping the Post-COVID Era”, BCG Henderson Institute, 3 April 2020, https://www.bcg.com/publications/2020/8-ways-companies-can-shape-reality-post-covid-19.aspx.

如果远程办公成为现实,那么多年来经济增速快于其他城市或周边地区的中心城市就会面临劳动力外流的情况,这些劳动力会流入级别较低的新兴城市。这种现象会催生一批新兴的城市或地区。凭借更加宽敞的城市空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大量人才会蜂拥而至。

增加居家时间带来的潜在影响

尽管如此,远程办公距离成为社会主流还很遥远,短期内很难真正实现。难道我们没有经常听说,要优化“知识型工作”(实际上是最容易通过远程来完成的工作类别),就需要精心设计的办公室环境吗?科技行业长久以来一直大力发展专业化的园区,以抵制远程办公的趋势,但如今面对新冠疫情的影响也正在改变态度。推特是首家致力于远程办公的科技公司。2020年5月,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多西告知员工,许多人即使在新冠疫情结束之后也可以远程办公,相当于可以永久性远程办公。谷歌和脸书等科技公司也承诺,允许员工至少在2020年年底之前一直可以远程办公。观察性证据表明,各行各业的其他全球性公司也将会做出类似的决策,允许部分员工实现部分程度的远程办公。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几个月前还难以想象的事情,如今却越来越普遍地成为现实。

自疫情开始,人们就一直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未来我们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要进行远程办公,并因此增加居家时间?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是经济活动、社交生活和激发创意的活力中心,其根本的魅力不会改变。而其他一些分析人士则担忧,新冠病毒已经激发了人们对城市态度的根本性改变。他们认为新冠疫情已经成为一个转折点,并预测各年龄段的城市居民面对城市污染和空间太小、价格过高的住房等问题,将会选择迁往环境更好、空间更大、污染更少、物价更低的地方生活。我们尚无法判断上述哪一方是正确的,但可以断定的是,即使很小比例的人口离开最繁忙的城市中心(比如纽约、香港、伦敦或新加坡),也将会对许多行业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点在房地产行业,尤其是商业地产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

那么,同样具有颠覆性的这类趋势会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吗?未来,在校园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真的会大幅减少吗?2020年5—6月,面对疫情的继续肆虐,学生们不得不选择居家学习和在线完成毕业流程,这让许多面临期末的学生怀疑他们能否在9月重返校园。与此同时,各高校开始大幅缩减预算,并思考这一前所未有的形势将如何影响它们的办学模式。是该将教育转向线上呢,还是维持传统模式?疫情暴发之前,大多数高校都提供了一些在线课程,但都拒绝完全采用线上教育。最知名的大学也都拒绝提供虚拟学位,担心这会削弱学校学位的专属性,让一些教职员工变得冗余,甚至会威胁到实体校园存在的基础。后疫情时代,这些会发生变化。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世界那些价格不菲的高校必须要改变它们的商业模式,否则会面临破产的结局,因为新冠疫情会淘汰掉原有的模式。如果2020年9月继续实行在线教学(或许会延续更长时间),许多学生估计难以容忍缴纳同样的学费却只能接受在线教育,因此会要求降低学费标准或者延迟开学。此外,许多学生也会质疑,面对当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接受高等教育而支付高昂的学费是否值得。潜在的解决方案可能是采取混合型模式。高校一方面大规模拓展在线教育,另一方面持续为不同学生群体安排校园活动。这种模式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典型案例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推出了计算机科学专业在线硕士学位。[2]通过采取这种混合型教育模式,高校就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继续为更多人提供教育。但问题是,如果有的高校没有资源进行科技投入,也无力打造高质量的专属课程,那么它们能复制这种混合型教育模式吗?当然,混合式在线教育也可以采取不同形式,比如通过在线聊天或者使用应用程序来进行教学辅导,或者为学生提供其他形式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将现场教学和在线学习同时纳入统一的课程框架之下。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能够精简学习体验,但劣势在于失去了校园中大量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机会。到了2020年夏季,教育发展的方向似乎已非常明确:和许多其他行业一样,教育也将部分走上云端。

一种态度的改变可能会产生多重影响,对许多特定行业产生特别的影响,并最终通过连锁反应对许多行业产生影响。下图说明了增加居家时间这一简单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

_韧性

为了把握消费者行为变化带来的极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回到那个在线购物和实体店购物的案例对比。如前所述,面对铺天盖地的在线购物,实体店很可能会惨淡出局。消费者可能愿意多花一点钱,网购瓶装饮料和生活用品等体积大、重量大的产品,并让商家送货上门。超市的零售空间就会萎缩,变得像便利店一样,方便消费者购买相对少量的食品。但也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人们的餐厅消费减少。传统上,在有些地区,人们的餐饮预算中有相当的比例流入了餐厅(比如纽约的这一比例为60%),而随着餐厅消费的减少,节省出来的资金可能就会流向超市,促进超市业务的发展,因为居民很可能会重新发现居家烹饪的乐趣。娱乐业可能会出现同样的现象。疫情期间,和完全陌生的人坐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会加剧我们的焦虑感。许多人会认为窝在家里欣赏一部最新的电影或者歌剧就是最明智的选择。这样的决定有利于超市,而不利于酒吧和餐厅(虽然网上订购外卖可能会挽救它们)。疫情期间,世界各大城市已经出现了无数的例子表明,人们纷纷选择在线服务这一临时性的消费方式。而在后疫情时代,这些措施会成为一些餐厅复苏计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吗?还有一些其他的直接影响是更容易预测的。重清洁、讲卫生便是其中之一。新冠疫情自然会让我们更加关注卫生。对清洁卫生的新执念尤其会催生新型包装。我们会被建议不要直接接触我们购买的产品。闻闻甜瓜的味道或者用手挤压一下水果这样简单的行为可能会不受欢迎,这种乐趣可能会一去不复返。

疫情对大科技、身心健康、银行和保险、汽车及电力行业的影响

当然,大多数情况我们尚未可知。疫情期间,大量消费者被迫自己动手制作东西(烘焙面包、新手学厨和自己理发等),并体会到了谨慎消费的必要性。这些新的习惯、DIY(自己动手制作)和自我消费方式会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存在和发展吗?同样,有些国家的学生为高等教育支付了高额的学费,但如果一连三个月只能通过屏幕看到教授,他们会不会开始质疑教育的高成本?

疫情期间,韧性或者在困境中生存的能力日益成为广受欢迎的“必选项”和世界各地的流行语。这完全可以理解。有些企业非常幸运,它们所处的行业对疫情“天然”具有韧性。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这场危机不仅相对容易接受,而且能在大多数行业面临困境的情形下,创造出新的盈利机会。后疫情时代,有三大行业(整体上)将实现繁荣发展,它们就是大科技、医疗和保健。对于遭受疫情打击的其他行业,是否具有韧性将决定其会从新冠疫情的突然冲击中复苏,还是会在疫情中沉沦下去。银行、保险和汽车这三大不同的行业都必须增强韧性,才能顺利熬过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带来的严重且持久的衰退。

疫情期间发生的一些行为改变不可能在后疫情时代被彻底扭转,有些行为改变可能是永久性的。这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一些消费方式可能会变成长期的趋势(类似于“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航空旅行),只是节奏会有所改变。有些消费方式无疑会加速发展,比如在线服务。有些消费则会被延缓,比如购车。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消费方式将逐渐常态化,比如和绿色交通相关的一些购买行为。

总体来看,大科技是最有韧性的行业,会成为这场急剧变革的最大受益者。疫情期间,随着企业及其客户被迫实行数字化,加快布局在线业务,应用新的社交工具和启动居家办公,科技成为绝对的必需品,即使对于以往不太情愿的客户也不例外。正因如此,领先科技公司的总市值在疫情期间连创纪录,甚至超出了疫情暴发之前的水平。基于本书前文详细介绍过的原因,这种现象短期内不会减缓,而会不断加剧。

疫情对零售业、房地产和教育的影响

和所有好的实践做法一样,韧性也是先从自身抓起。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预测,后疫情时代,我们会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身体和心理韧性的重要性。出于生活所需,人们越发渴望身心健康,也更加认识到加强自身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因此身心健康有望得到改善,相应的保健行业将成为赢家。同时,公共卫生的角色将不断变化和拓展。身心健康必须通过全面的手段才能实现,在一个不健康的世界中,我们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因此,关心地球生态和关心个人健康同等重要,这种平等关系特别有利于倡导我们前文所探讨的各项原则,比如利益相关者理念、循环经济和ESG战略等。在企业层面,环境恶化对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空气污染防治、水资源管理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将变得头等重要。保持“清洁”将成为势在必行的行业趋势和消费者眼中的迫切需要。

_行为改变——长期性变革与暂时性改变

和其他任何行业一样,数字化在塑造未来身心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综合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传感器和可穿戴科技,我们就能对个人身心健康获得新的认识。这些科技将能监测到我们的感受和感觉,也会逐渐模糊乃至最终消除公共医疗体系和个性化健康体系之间的界限。从周围环境到个人生活,各领域的大量数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自身的身心健康。后疫情时代,我们将能够精准掌握我们的碳足迹信息、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们消耗的食物成分以及我们周围空间环境的毒性,这将能够极大地增强我们的意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个人和集体的健康状况。行业必须重视这一趋势。

和机场一样,汽车租赁公司基本完全依赖航空客运量。美国赫兹公司(Hertz)靠着累累负债,打造了一支拥有700000车辆的车队,但在疫情期间,绝大多数的车辆都处于闲置状态,这迫使公司已于5月份申请破产。和许多公司一样,新冠疫情成为压垮赫兹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社会对韧性的共同追求也会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因为体育和健康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体育锻炼能够极大地改善健康,体育被日益视作建设健康社会的低成本工具。因此,政府会鼓励体育实践,认可体育作为促进社会包容和融合的最有效工具之一,能够给社会创造额外价值。一段时间以内,社交隔离可能会限制某些体育活动的开展,但同时也能给蓬勃发展的电子竞技运动注入动力。科技和数字化向来形影不离!

受疫情封禁措施的严重影响,航空公司开始取消或延缓新的飞机订单,并改变选择的特定机型,这样做会严重损害航空业的发展。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主要的民航飞机装配工厂将会降低产能,并对其整条价值链和供应商网络产生一连串影响。从长期来看,如果航空公司在重新评估后改变需求,就需要对民用飞机生产行业进行彻底重新评估。而国防航空航天是个例外,它将成为相对安全的行业。对于民族国家来说,面对形势不定的地缘政治前景,它们必须维持订单和采购,但资金不足的政府将会提出更加优惠的付款条件。

有四大行业一直在艰难应付新冠疫情带来的各项挑战,它们展示了韧性的多元化特征。韧性在银行业是指要为数字化转型做好准备,在保险业是指要为潜在的诉讼案件做好准备,在汽车业是指要为潜在的供应链收缩做好准备,而在电力行业是指要为不可避免的能源转型做好准备。每个行业内部面临的挑战都是一样的,但只有韧性最强、准备最充分的企业才能真正“构建”成功的未来。

机场和航空公司面临同样的挑战:飞行的人越少,使用机场的人就越少,这就会影响世界各大国际机场中各式商店和餐厅的生意。此外,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候机时间会更长,手提行李会受到限制甚至可能会被禁止,还有其他一些社交隔离措施也可能给乘客带来不便,导致机场体验变差,因而抑制人们乘坐航班外出休闲旅行的冲动。多个行业协会警告称,社交隔离措施不仅会将机场容量限制在20%~40%的水平,而且有可能有损整个出行体验,从而成为人们航空出行的障碍。

鉴于经营活动的特点,在经济危机来临时,银行往往处于风暴的中心。在本次新冠疫情中,银行面临双重风险。首先,银行必须要做好准备,防止消费者流动性危机发展成为重大的企业偿付能力危机。在此过程中,银行的韧性将面临严峻考验。其次,银行必须适应新冠疫情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挑战,积极建立新型韧性,而这要求银行进一步提高适应能力。第一种风险属于“传统”的金融风险,银行可以通过多年的准备加以应对。各银行正在采取强大的资本和流动性缓冲措施,来应对这种风险,抵御潜在的强大冲击。在新冠疫情危机中,当不良贷款的数量开始增加,对银行韧性的考验也就开始了。第二种风险则明显不同。几乎是一夜之间,零售银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突然面临一个(通常)意料之外的情况,那就是必须将业务转至线上。由于不可能和同事、客户或交易员见面,银行就必须采取无接触式支付,而监管机构也会督促银行开展线上银行业务和交易,这要求整个银行业必须在转瞬之间转向数字银行业务。数字化转型已经在进行之中,而新冠疫情则迫使所有银行加速完成这一转型。但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也加大了网络安全风险,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整个银行业系统的稳定性。那些已经错过高速数字化列车的落后银行会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和生存下去。

在评估一个行业受到的最终影响时,我们必须考察完整的行业链条,要考虑到严重依赖上游行业或“头部”行业的相邻行业的情况。为此,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完全依赖航空业的三大行业:机场(基础设施和零售)、飞机(航空)和汽车租赁(汽车)。

在保险行业,各类家庭保险和企业保险的客户已经提出了许多和新冠疫情相关的理赔申请,理赔类型涉及企业财产险、营业中断险、旅行险、人寿险、健康险和责任险(如工伤赔偿责任险和雇主责任险)。新冠疫情给保险行业带来了特别的风险,因为保险行业存在和运行的基础是风险分散原则,而政府强行采取的封禁措施干扰了这一原则。基于这一原因,全球成千上万的企业无法成功地申请理赔,它们要么进行数月(甚至数年)的诉讼,要么就等着破产。2020年5月,保险行业相关数据预测,新冠疫情可能会给保险行业带来2000多亿美元的损失,成为保险行业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事件之一,且如果疫情封禁措施超出该预测所考虑的周期,则保险行业的损失还会不断增加。对于保险行业而言,新冠疫情过后面临的挑战在于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保障需求,通过提高系统韧性,应对一系列“不可保的”灾难性风险,包括大流行病、极端天气事件、网络攻击和恐怖主义等。此外,保险行业还需积极应对超低利率环境,同时为预料之中的诉讼案件和史无前例的理赔与损失做好准备。

此外,一些大型企业会和小型企业一样陷入两难境地。特别是航空公司,将会面临类似的限制:消费需求下降和社交隔离措施。持续三个月的封禁措施给世界各大航空公司带来了灾难,导致其营业收入几乎为0并有可能裁员上万人。比如,英国航空宣布,公司将对现有的42000名员工裁减30%。截至本书撰稿之时,经济很可能即将重启。这一过程将极具挑战性,经济复苏可能会需要多年。休闲旅游行业可能会率先复苏,商务旅行紧随其后。但是,随后的内容将谈到,消费习惯可能已经发生永久性改变。如果许多企业决定减少商务旅行以控制成本,或者尽量用线上会议取代线下会议,那么将对经济复苏和航空公司最终的盈利状况产生重大且持久的影响。新冠疫情暴发之前,商务旅行占航空客运量的30%,并为航空业贡献了50%的营收(得益于价格更高的座位和“最后一分钟预订”)。未来,这种情况一定会改变,导致一些航空公司的盈利状况极不稳定,迫使整个行业反思全球航空市场的长期发展布局。

在过去几年中,汽车行业可谓淹没在了接二连三的挑战之中,从贸易和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销售额的下滑和二氧化碳排放罚款,到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和交通行业日益激烈的多重竞争(电动车、无人驾驶汽车和共享交通工具)等。此次新冠疫情更是加剧了这些挑战,极大增加了汽车行业尤其是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在疫情暴发的早期阶段,中国零部件的缺货对全球汽车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未来数月乃至数年,汽车行业必须反思在供应链缩减和汽车销量可能下跌的背景下,如何调整整体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在许多行业中,特别是在酒店和零售业,小型企业受到的影响会更重,不得不谨慎应对疫情关停措施(或业务锐减的状况),避免陷入破产境地。运营能力下降导致利润进一步降低,许多企业就无法生存。这些企业的失败会对国家经济和地方社区产生很大影响。小型企业是创造就业的主要力量,为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私营部门贡献了一半的就业机会。如果大量的小型企业破产,比如某居民区的商店、餐厅和酒吧减少,则失业人数会增加,需求会枯竭,整个社区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进而影响到周围更多的小型企业。这样的连锁效应最终会超出当地社区,影响到(希望影响范围不会太大)范围更大的地方。当今世界经济、各行业和各类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关联,这意味着其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迅速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以餐饮行业为例,这一行业受到了新冠疫情的沉重打击,以致我们甚至不能确定它能否复苏。一位餐厅老板表示:“我和这座城市乃至这个国家的上百名、上千名厨师一样,都在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使我们的生意能够恢复,我们的餐厅、职业和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1]在法国和英国,几位行业人士表示,可能多达75%的独立餐厅都熬不过疫情封禁措施以及社交隔离措施,但是大型连锁餐饮和快餐巨头可以。这表明,大企业会越来越大,而小企业会逐渐式微乃至消失。比如,一家大型连锁餐厅的资源更多,并且在小型餐厅纷纷倒闭之后,前者面临的竞争会更少,因而更有可能维持经营。而小型餐厅要想在危机中活下来,就必须进行彻底的自我改造。与此同时,餐厅一旦永久性关门,那么影响的就不仅是餐厅和自身员工,而是会影响到经营链条上的所有相关方,包括供应商、农民和卡车司机等。

在疫情的各个阶段,尤其是采取封禁措施期间,电力行业可谓劳苦功高,帮助世界大多数地区维持了数字化运行,支持各地医院继续运转,并确保各基础性行业能够正常运转。尽管网络威胁和需求方式变化带来了巨大挑战,但电力行业仍然维持正常供应,展示了对危机冲击的抵御能力。展望未来,电力行业必须应对挑战,加快推动能源转型。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能源基础设施(比如可再生能源设施、氢气管道和电动车充电网络);另一方面,要推动产业集群再建设(比如为了满足化工生产的需要,实现能源的电气化)。这两方面措施齐头并进,才能(通过创造就业和促进经济活动的形式)推动经济复苏,同时提升整个能源行业的韧性,促进清洁能源的生产。

新冠疫情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内容、消费方式以及彼此互动交流的方式。因此,不同行业后续的重构措施将依据经济交易性质的不同,而呈现根本性的差异。对于消费交易依赖社交或者需要现场进行的行业,后疫情时代的前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会特别艰难。而对于消费交易可以保持一定空间距离甚至通过虚拟形式就能完成的行业,情况就会好得多。现代经济中,许多消费需要通过社交互动才能完成,比如旅游和度假、酒吧和餐厅、体育赛事和零售、电影院和剧场、音乐会和节庆活动、会展和会议、博物馆和图书馆,以及教育等,这些带有社交性质的消费行为在经济活动和就业中占据很大比例(在美国,服务业贡献了80%的工作岗位,其中大多数具有“社交”性质)。它们往往无法在虚拟世界中完成,或者即使可以完成,形式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比如在线举行的现场管弦乐音乐会)。以社会交往为核心的行业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其中包括对整个经济和就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多个行业,如旅游和出行、休闲、体育、娱乐等。未来数月甚至数年,这些行业将只能维持部分运营,因为它们会受到双重打击:一是出于对病毒的担忧会限制消费;二是为了消除这种担忧,监管部门会实施新的监管措施,确保消费者之间保持空间距离。社会公众会持续要求保持社交隔离,直至疫苗研发成功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而根据大多数专家的观点,这一点最早也要到2021年第一或第二季度才能实现)。在这种监管干预的阶段,人们外出度假和/或开展商务活动的概率会大幅下降,去餐厅、电影院和剧院的频率也会降低,并且会认为相比去实体店,在线购物更加安全。基于上述根本原因,这些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也将是复苏最慢的行业。酒店、餐厅、航空公司、商店和文化场所尤其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变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方式,积极应对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这就要求它们大幅调整营业措施,包括扩大营业空间,定时定点清洁,保护员工以及采用能够减少员工和顾客接触的技术。

*****

疫情对出行、旅游、酒店、娱乐、零售、航空及汽车行业的影响

要实现微观层面的大重构,各行各业的每一家企业都需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工作方式和运营方式。企图重走回头路的企业定将失败,而积极适应、勇于创新和灵活应对的企业终将化危为机。

_社会互动和去致密化

[1] Hamilton, Gabrielle, “My Restaurant Was My Life for 20 Years. Does the World Need It Anymore?”,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26 April 2020 update,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23/magazine/closing-prunerestaurant-covid.html.

新冠疫情迫使世界各国采取封禁措施,立刻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影响。这一影响还在持续,并将在未来多年继续存在。随着全球供应链面临重塑,消费者要求变革,政府希望加大干预力度,市场形势的变化和技术带来颠覆性影响,企业将被迫持续调整和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本章内容不会详细描述每个行业具体将如何演变,而是采用印象派的手法,勾勒出新冠疫情的一些主要特征和趋势将如何影响具体行业。

[2] Taparia, Hans, “The Future of College Is Online, and It’s Cheaper”, The New York Times, 25 May 2020,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25/opinion/online-college-coronavir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