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菜场经济学 > 制造业的窘境

制造业的窘境

中国普通制造业不存在兼并重组的概念。中国诚信缺失,大品牌在没有政府担保的情况下,一般不敢去兼并别人的小厂,生怕搞出一大堆闻所未闻的债务。中小企业的下场,一大半是破产歇业。珠三角、浙江和苏南制造业,是第一排倒下的。接下来,各地陆续上演,四川最后。三年后,制造业到达临界点。以后,裤子是巴基斯坦进口的,皮鞋是越南进口的,大米是南美洲进口的,塑料盆是缅甸进口的。我们基本就剩下国企、拆房子和炒房子了。我的两个熟人,一个是出口业老板,2009年鼎盛时,苏南工厂30亩,2013年亏钱撑了一下,2014年彻底收摊了。另一个是贸易老板,背靠着特大企业,收购工业边角料再卖给小建材厂,生意不错。虽然收不到现金,但建材厂有优势,可以拿到几套房子抵账,所以这几年确实发了。

非标产品,种类繁杂,如裙子、保健品、圣诞树、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还有点儿市场夹缝。但是这种行业有个特点,三年后就不赚钱。第一年大赚钱后,原来那个小厂的车间主任、销售员、班组长,呼呼地出去自立门户了。供大于求,市场价格直线坠落,最后大家都不赚钱了,例如批发紫砂壶等。大部分民企将集中到个性化的小服务业,例如维修安装服务、美容服务、餐饮行业、中介服务等。

实体经济,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问题,积重难返,利益格局错综复杂,暂时看不到整体好转的可能性。现在报纸提出,搞装备制造业,摆脱“塑料拖鞋圣诞球”的依赖。我看这个不现实。传统制造业讲究性价比,重大装备说的是意识形态。很多小国家买飞机高铁,那是交加盟费,性价比不是第一位的,关键是站队。

再过五到十年,会出现私人大财团,参见香港的十大富豪。很多行业逐步进入寡头时代,行业前十名的品牌能够活下来了,其他公司出局。这些大财团控制无数个小微公司做配套,同时抬高行业门槛,进入任何一个行业品牌,最少需要几千万的投入,社会固化进一步加剧,屌丝翻身,基本不可能了,新技术行业除外。其实很多行业已经完成了寡头经济,汽车、电脑、冰箱、彩电、洗衣机、洗发水、卫生纸、牙膏,只要是标准化产品,无一例外,以后塑料盆都会是寡头控制。标准化产品,生产不难,以前一个县化工厂也能够做肥皂、啤酒,但是卖出去太难了。大品牌,一块肥皂赚1分钱,还能够发财,小品牌直接跳河了。

中国制造目前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五年前利润高了,有关部门感觉私企老板赚多了,把原本应该某某承担的员工福利政策,全部转嫁给企业。这几年利润低了,企业就是混日子,无所谓技术升级换代,导致中国制造越来越“质次价高”,就连企业老板自己都没信心了,赚点微薄的加工费,赶紧买房子增值。通过房地产,权贵们积累了巨额财富,但是他们在国内消费少,而全世界的奢侈品和海外买房、子女留学,成为权贵最爱,中国制造缺乏国内高端消费。中国制造的内需,一直靠中下层居民拉动,他们买房后没钱了,只好买低质低价的产品。中国制造也就恶性循环,价格战遍地,质量越做越差。苹果把订单逐步转移给在台湾设厂的和硕公司,大幅度减少了大陆富士康的份额。起因一是富士康为了给工人涨工资,就找苹果去涨价;二是据传500万部苹果手机质量差,被退货。富士康质次价高,实际是中国制造的集中反映。每天几万人入职,几万人辞职,经常跳楼打架,工人队伍毫无稳定性,该被惩罚。

可以说,制造业的黄金年代结束了。有央企存在的行业,央企说了算。没有央企的行业,则进入了残酷的相持阶段,例如彩电、洗衣粉、木地板,最后会剩下10个左右的寡头包揽行业80%的份额。大中企业、中小企业,只要是生产一般商品,产能过剩,多数是亏。大家现在就是在比谁亏得时间长,等大部分中小企业扛不住歇业了,那么剩下的企业就供需平衡,赚钱了。估计要两到五年。扛得住的,应是容易得到贷款的大公司,然后进入寡头经济,财团出现,社会固化!

现在全社会鄙视制造业,科技研发也被鄙视。老板去炒房,屌丝去理财,医生收红包,来钱快啊,傻子才去搞研发。房地产搞得全社会不想干活了。凡是楼市供需两旺的地区,制造业是逐年萧条。房地产太暴利了,从没有房地产老板会去搞制造业,哪怕是造玻璃门窗,自产自用,也不愿意,赚得太少了,懒得搞。三线以下城市,房地产一般也就是五年就到头了。因为三线城市属于人口导出区,接盘者会越来越少。房产商赚足走了,制造业垮了,老百姓拿啥还贷款?

中国制造业人工贵、租金贵、税费贵、运费贵、融资贵,产品从苏北小县城出厂,到四川小县城销售,中转三四次,基本是涨三倍,否则就是亏。但是价格高了,销售难,产量小,单件成本又要上涨,制造业最后集体傻眼了。内贸的过度混乱,完全没有规则,技术发展极慢,完全是靠低价竞争,钩心斗角。外销则慢慢失去价格优势,也就是有些熟练工做点中高端的小单子,富士康也会慢慢走人了。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熟练工还需要五年的培育期,大家看着办了。有几个制造业的朋友,对人生和社会的意义已经产生怀疑了。其实,同样出口一个圣诞树或杯子,老美给的美元并没有减少,但是我们的内部分配出问题了,汇率还是小头,大头是人力成本狂飙,最后小老板无利可图,只能是收摊了。

中国经济在变差,集资跑路,企业倒闭,外资裁员,上述现象已非个别。但中国人一夜暴富了,西北一小半的农民家庭买轿车,游客买遍欧美日韩。这让我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一模一样。RMB被高估了,出国消费很便宜了。接下来,制造业萎靡几年后变死狗。日本高科技和海外战略,我们一个也没学会。

现在的制造业,除了和基建相关的,普通商品的形势是极其严峻的。内销制造业衰败,大部分日用品,包括手机、冰箱、拖鞋、锅碗瓢盆,甚至是衣帽鞋,基本饱和。日用品质量不错,几年用不坏,例如一件牛仔裤,穿两年没问题,可买可不买了。但是生产厂必须是日日开工,月月发工资,于是供大于求,不可避免了。我去过很多西部小县城,家电日用品和上海完全一样,没有再发展的空间了。对于中小制造业内销品牌厂,产量大幅度下滑,已经是平常事。很多企业只剩下基本框架和少量人员,勉强维持一个存在感,等待市场复苏。但是,他们等不到了。因为国人的钞票都花在了房子上面。与房子无关的消费,所剩无几了。

中国法律环境最适合一般制造业。你下定金,我生产。美国经济是由各种极其复杂的交易构成的,俗称契约自由,只要双方把合同签好了就行,一旦违约,即使躲到天涯海角,美国法院也可以全球管辖,极其高效。复杂交易能够运行,不是人聪明,而是制度保障,监督有力。中国制造业,曾经是那么辉煌,现在只能默默祝愿了。但是,14亿人日常消费品不可能靠进口,制造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现在出口降温,在进行惨烈的去产能,活下来的必是大赢家。现在长三角、珠三角成本太高,外资、台资、内资制造业往成都、重庆转移是大势所趋。我非常看好成渝,成本低,土地多,水源足,劳动力优质到爆。成渝,五年后必然大放异彩。

■制造业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