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菜场经济学 > 金融杀猪刀

金融杀猪刀

不让银行玩资金游戏了,但是资金也不会进入普通的实体企业。因为实体企业的中小老板绞尽脑汁忙了半天,承担了有可能家破人亡的风险,最后发现,只不过是交了房租和灰色成本,自己根本不赚钱,不如存银行定期。如果出现真的“钱荒”,首先倒下的是绝大部分“中小实体经济”,因为他们最弱势,抢贷款时抢不过国企房企,这就和政策初衷完全背离了。如果出现“流动性盛宴”,中小企业还能够得到点儿残羹冷炙。中小企业和国企房企,完全是两个级别的拳手,放在一起厮打抢贷款,结果可想而知。这就是现实。所以,必须遏制国企和房地产的过分盈利,让出一部分利润给中小企业,资金才会进入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缺钱,原因是没有利润。现在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实际成本是12%~15%,企业基本就是杨白劳。企业一旦有利润,亲戚朋友、十里八乡的资金自动会聚集而来。如果是硬压银行贷款去支持实体经济,只能一时有效。有形的手一松,银行就会立即反过来找中小企业逼债抽贷,进一步加速中小企业的破产。周彦武说,不提高民营经济的利润率,货币空转不可避免。一方面,一旦出现某个高利润率的行业或领域,立刻就会被国企吞并或被国资挤垮,国进民退,国进的都是高利润率领域。想依靠几个红头文件、几句口号就让货币进入实体经济,难度非常大。

民企打着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幌子要求设立民营银行,实际谋求的是金融机构的特权,以及自己融资的方便。市场经济下的银行,盈利是很艰辛的。现在搞得好像是,抢到牌照就是赚到钞票。新建一到两个民营银行,除了参与者本人幸运地拿到批文以外,实际银行运营和其他银行比不会有任何变化。事实上,加上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国的银行太多了,不是太少了。再增加几个,也不过如此。关键是,不能让国企、房地产太赚钱,银行自然就回归实体。

现在,市政建设的资金需求无穷无尽,银行根本不担心贷不出去,银行唯一考虑的就是去多拉存款,然后多贷给国企,中间吃个6%左右的差价,毫无后顾之忧。舒服啊!怪不得小餐馆放开了,银行死活不放开,这就是利益。就2014年的实体经济数据来看,正经企业能接受的一年期贷款利息不超过5%。超过1分,偶尔周转一下可以,超过一年就是赌博。现在,银行因为有国资城投公司和国资房企两个大客户,根本不担心贷不出去,所以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一般是11%~18%。很多普通企业,明知道是个坑,但赌今后市场好转而咬牙签字。某小企业向某银行申请800万元贷款,采取抵押贷款方式先让担保“剥”了2%,即16万元;申请授信时,先给银行提供400万元存款,贴现费用19.2万元。所幸授信额度下来了,贷款利率12%,年利息96万元。最后算账,成本是16%。而各地区城投公司凭借国资身份,无休无止地借新还旧,甚至是贷款还利息,离谱吧?所以某些市场主体,根本不在乎利率,这导致中国的贷款利率已高得匪夷所思了,民企根本无力竞争。今后大部分民企的合理做法是:一是小投入,作坊化,地摊化;二是背靠国资,做高利润的关系生意。

实体企业效益差,为保就业和开工率,就要增发货币,大拆大建。增发的货币,层层转手(你懂的),最后剩下的部分,变成钢材水泥材料款和建筑工资。资金到此停止,不再循环。最后的结果是:社会上多了一条高速公路,多出了几十亿静止的钞票。那些多出来的、无处可去的钞票会流向哪里?你用脚趾头想。CCTV2把放开贷款利息下限吹得花好稻好,纯粹误导。中小企业给银行付高价也都拿不到贷款,你还指望银行给中小企业便宜贷款?莫名其妙。实际是,地方城建公司、高铁公司能够拿到便宜贷款。有几个中小企业能够拿到低于七折利息的贷款,你公示一下看看?国企修地铁,也不太考虑还债问题,所以对利息也无所谓。这样搞,中小企业哪里有机会拿到低利息贷款?中小微企业,到最后都会沦为那些银行和放贷人的盘中餐。实在是没想到,压缩产能,最后会以这种残酷的方式出现。货币大增长,实体经济还有机会喝点儿汤,如果不印了,一般靠技术吃饭的企业是没有能力和房地产、地方政府争夺信贷资源的,最后实体经济会越来越低端、劣质。

大银行的思维是这样的:贷给国企,能不能还债,与我无关,上面会搞定的。贷给私企,要是坏账了,会直被撤职去讨债。贷给私企是因为有硬性指标,没办法才干的,还要求必须有房产做抵押。你说这种环境下,私企怎么可能做得起来?小老板去银行贷款,正常的7%的贷款是不可能的,哪怕你把房产证给他做抵押,银行也不干,银行反而会给你推荐100万元的信用卡,利息成本是12%~14%,但实际使用还有很多麻烦事。信用卡的刑事责任较重,所以,银行就靠这个来玩。

中小企业集体悲剧,主要责任是央行的贷款政策朝三暮四。要么是2009年乱放水,要么是2012年狠抽贷。急冷急热,中小企业被玩死了。那么多的温州小老板,死的死,跑的跑,原因很简单:银行对小老板的所有贷款,必须是私产抵押,变成了无限责任。如果小老板生意失败,就是这个下场。国企领导拿上千万的工资,贷款无数亿,从来没有私产抵押一说。金融政策时宽时紧,宏观调控来无影去无踪,这种大环境下,中小企业只能干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一年有收益,两年回本,三年赚钱,否则,没人玩的。温州经济遭灾的,就是违反了温州人历来的“短平快”传统,去搞高科技的光伏企业,投入大,回本慢,一旦贷款收紧,直接去死。

所以,现在中国贷款结构严重扭曲,有能力还本付息的,得不到贷款;得到贷款的,基本是不打算还账的。根本原因是,法院执行艰难,信用成本太高了,银行就偏向大国企。信用建设不是经济问题。银行不厌恶小企业,而是厌恶法院执行难。如果债权执行很顺利,银行就愿意贷款,例如房贷。现在,银行也只能放弃小企业了。执行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条:政府信用、私产无处查。政府信用,有的市政工程,没钱就开工,建完就赖账,小老板根本拿不到工程款,告也没用,银行不敢贷款给小老板。私人财产,由于各行各业的科长拒绝联网,法院也查不到,这就给一些烂货有机可乘了,于是银行对所有小企业歧视。这种环境,很难改变。

现在刺激三农和小微企业,还是一次性给钱的思路,钱花完了就结束,能无休无止地刺激下去吗?小微和三农的本质:不赚钱。基建楼市是不考虑制造成本的,三农和小微企业再精打细算,遇上不考虑成本的竞争对手,看看工人工资、原材料、交通成本,哪儿有出路?所以,现在对小微企业加大贷款,作用很小。小微企业是有就业,但没资产,全部租的,贷款经营,输了就跑,银行很难持续。银行应该支持大中型民营企业,长期扶持,带动就业。银行以前把钱借给雅戈尔,雅戈尔不是拿去做衣服裤子,而是买地搞房地产,资金又流回楼市,没有对发展主业和就业起到作用,应该纠偏。

从银行贷款来看,分为两种:一是借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这一块本金收不回来,只能续贷;二是可以收回的民企贷款,不还钱,直接封厂,移送公安机关。如果减少贷款总额,肯定是对民企抽贷。民企借钱,主要是买设备和建厂房,资金压死了,银行哄着民企去借高利贷,还给银行。民企受骗后,高利贷无力偿还,跑路了。比如2009年的时候,温州的各个银行天天主动到企业给贷款,服务态度之好,是你无法想象的。但是两年后,当企业把钱买了设备,刚刚投产,银行立即翻脸不认人,逼债抽贷,搞垮了一大批温州企业,令人恶心。银行贷款给“大国企”30亿元,如果逾期收不回本金,银行行长毫无压力,转个手续续贷就是了;如果贷款给小私企50万元,收不回来,银行会急得直跳,马上起诉到法院,要求查封小私企的资产。这种歧视已经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就连在校大学生都超级鄙视小私企,认为去小私企上班是丢人的事情。

在房地产无法破局的情况下,已经发展三十年的传统行业,企业好坏已经可以分得出来了。现在银行应该学习韩国,尽可能挖掘出有潜力的优质企业,重点扶持,争取出几个类似三星、大宇、浦项制铁的民营企业,坚决淘汰小企业。新兴行业小企业,还可以继续扶持。

金融的起源是,大家凑钱发展实体经济,满足人们的物资需求和精神需求,然后演变出各种各样的风险控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现在金融已经变味了,成为人们之间的价格博弈的赌场,你赌涨,我赌跌,一把定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