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 C.透视盈余

C.透视盈余

当可口可乐公司用它的留存利润回购股份之时,等于提高了我们在这家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的所有权比例。(当然,可口可乐在很多方面都有运用留存利润提升价值的行为。)除了回购股份之外,可口可乐还会将利润以分红形式派发给股东,我们则可以用这些分红买入更多的可口可乐股票。

我们对于这种“被遗忘,但却存在”的盈利的态度很简单:如何记录这些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的归属以及之后的运用效益。至于审计师们是否听到森林中有一棵树倒下,我们并不关心,我们关心的是,这棵树属于谁以及拿它做什么。

只是相对于前一种方式——“公司回购股份”而言,以“分红再买入”的后一种方式是效率较为低下的方式,因为我们需要为分红支付税金。如此一来,对于公司同样的资金支出,后一种方式使得我们提升的持股比例不如前一种高。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后一种方式在伯克希尔的财报上会体现出更多的“盈利”。

关键词:透视盈余

我相信衡量我们盈利的最好方法是使用术语——透视盈余(look-through earnings),其计算方式如下:

最为极端的明显例子是大都会/ABC公司,我们持有这家公司17%的股份,相应的盈利约为8300万美元。但是,根据GAAP,伯克希尔的损益表中只能反映收到的分红53万美元(它派发60万美元红利,其中含税7万美元),余下的8200多万美元的留存利润,会继续为我们工作,但却不被记录在我们公司的账上。

我们1990年对外投资的相应盈利大约为2.5亿美元,均为留存利润。减去0.3亿美元的税款(如果这些利润全部分派给我们的话),得到余额2.2亿美元,加上我们公司的运营盈利3.71亿美元,这样,我们在1990年的透视盈余大约是5.9亿美元。

伯克希尔公司自己的财报盈利在某些重要方面也存有令人误解的成分。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对外投资,被投资公司的盈利远远大于其分红数额,但我们的账面上只能记录分红的数字,而不是相应的盈利数字。

我们认为,对一家公司的全体所有者而言,公司留存利润的价值取决于这些利润的使用状况,而不是拥有的持股比例。如果你在过去十年拥有伯克希尔1%股份的1%,以经济利益衡量,你也能从你那份公司留存利润中斩获颇丰,无论使用什么样的会计方式。假设你拥有不可思议的20%的股份,按比例计算,你所获得的也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在过去十年中,拥有很多资本密集型企业100%的股份,在标准会计方法下,全部确认的、精确的留存利润也只会给你带来很少的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

然而,在现实中,当公司由骗子领导时,盈利数字可能就像抹灰腻子一样任意捏造。当然,真相最终会浮出水面,但与此同时,大笔金钱或许已被骗走。当然,在美国,一些重量级人物的财富也是由会计幻象的货币化创造出来的。

这并不是对会计流程的批判,我们并不打算再设计一套更好的会计体系,只是想说,管理层和投资者都一样,必须明白,会计数字仅仅是企业估值的开始,而不是结尾。

“盈利”这个词有着明确的定义。而当盈利的数字得到不合格的审计师签署的意见背书时,天真的投资者可能会以为它就像圆周率一样经过精确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的很多位。

在绝大多数公司中,少于20%的股权投资无足轻重(或许,部分原因是它们阻碍了盈利的最大化),而且,我们刚刚讨论的,会计结果和实际经济结果之间的区别也无关紧要。但是,在我们自己的现实中,这种情况非常巨大,而且越来越重要。它们巨额的体量让我们相信,我们财报上运营利润数字的意义已经非常有限。

必须提醒的是,我们的观点并非传统的观点。我们宁愿将盈利交由只持股10%公司的优秀经理人好好发挥,也不愿意交给潜质有限的经理人管理,哪怕这个经理人是我们自己。

关键词:会计数字仅仅是企业估值的开始

因此,伯克希尔留存盈余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我们持有100%、50%、20%或1%股份的公司如何留存这些盈余,而是取决于如何运用这些留存盈余以及其运用的效益。这与我们自己或聘请的经理人如何决策、如何使用没有什么关系。(真正起作用的是剧本,而不是演员。)我们财报中运营盈利包括或不包括这些留存利润,对于价值并无影响。打个比方,就像一棵长在我们拥有部分权益的森林中的树,或许在财务报表上并未记录它的成长,但我们仍然拥有它的一部分。

整个股市是由很多美国大型公司所组成的巨大拍卖竞技场,我们的任务就是挑选出一些优秀的公司,它们能将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转化为至少一美元的市场价值。尽管犯过很多错误,截至目前,我们还是较好地完成了这个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经济学家亚瑟·奥肯(Arthur Okun)守护神——圣抵消(St.Offset)先生的大力协助[2]

我们自己的实际收益分析,与公认会计原则有所不同,尤其当这些原则必须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通货膨胀世界中应用时。(但是,批评这些会计原则比改进这些原则容易得多,内在问题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我们拥有很多公司100%的股权,从会计原则上说,我们完全控制了这些公司的处置权,但是它们的财报盈利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在我们这里。(所谓“控制”是理论上的,除非我们将所有盈利都进行再投资,否则原有的资产价值会发生巨大的损耗恶化。但这些再投资不可能取得接近市场资本回报率的回报率。)相比之下,我们也有一些仅持有少数股份的公司,它们的盈余再投资非常杰出,其所保留的资金还能为我们赚取更多的盈余。

在一些投资案例中,归属我们的留存利润没有产生任何有意义的影响,甚至是负面影响;同时,在另一些案例中,归属我们的留存利润,每一美元转化成了两美元甚至更多。时至今日,在我们所有的投资案例中,成绩骄人者远远超过落后者,好成绩抵消了坏结果。如果我们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记录,这将证实我们将“经济盈利”最大化的努力卓有成效,无论“会计盈利”的影响如何。

近年来,由于我们的保险公司发展势头良好,以及证券市场上普通股出现的特别有吸引力的机会,我们对第三类公司的投资持股大幅增加。这类财产的大幅增加,已经产生了非凡的结果。去年,这些被投资公司中属于“我们的”盈利(没有以分红形式派发给我们的相应部分),已经超过了伯克希尔年度运营盈利总和。因此,一般说来,传统的会计准则仅仅允许投资盈利的“冰山一角”出现在我们的报表上。在企业界,这种情况很少见,但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会再次发生。

我们也相信,投资者能够从专注于自己的“透视盈余”中受益。具体的算法是,投资者将自己投资组合中持有的股票一一审视,确定每一只股票相对应的公司盈利比例,然后加在一起。每一个投资者的目标,应该是创建一个投资组合(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公司)。看看这个组合在从今天开始的十年左右,可以为主人提供的最大限度的透视盈余。

我们将这个简短的——而且非常简单的会计课程提供给你们,是因为伯克希尔在保险领域的很多投资都属于第三类,即持股在20%以下的情况。这些投资对象中的很多公司派发的分红只是它们盈利的一小部分,这意味着,我们账面上记录的盈利仅仅是它们真实盈利的一小部分。尽管我们的财报盈利反映的仅仅是收到的分红,但是,我们真实的经济实力取决于这些公司的盈利,而不是分红。

这样的方式会强迫投资者思考企业的长期前景,而不是短期的股价表现。观点会改变结果。当然,长期而言,投资决策的记分牌是市场价格。的确如此,但是,决定价格的是未来的盈利。就像打棒球一样,投资者需要盯着的是场上,而不是记分牌。

最后一类,指的是持股在20%以下的情况。在这类投资情形下,会计准则要求,只有在收到分红时,投资方公司才能记入损益表,未派发的盈利不计。因此,如果我们持有X公司10%的股份,它在1980年盈利1000万美元,在不考虑公司分红附带的少量税务的情况下,我们公司在损益表中的记录是:①如果所有1000万美元盈利全部发放,就记录100万美元;②如果派发50%盈利,就记录50万美元;③如果留存全部盈利再投资,就记录为0。

关键词:像组建公司一样建立投资组合

关键词:三类持有比例的会计记账法

对于公司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测试标准,是运用权益资本取得回报率的高低(没有过度的财务杠杆、会计花招等等),而不是每股盈利的持续增长。以我们的观点看,如果公司管理层和金融分析师们可以修订他们对于每股盈利以及每年变化的强调,那么,很多公司就可被股东和大众更好地理解。

如果持有的股份为20%~50%(通常被称为“被投资方”),完全合并收益也很常见。例如,伯克希尔持有48%的威斯科金融公司,它的收益仅被记录在投资方损益表上的一个分录中。与持股超过50%的那类不同,此类投资的处理方式是,所有的收入和成本项都会被省略,只按比例记录盈利。这样,如果A公司持有1/3的B公司,那么B公司盈利的1/3,即便不派发股息,也会被反映在A公司账面盈利上。在这一类(20%~50%)和持有超过50%那一类中,出于公司间税务和收购价格调整的考虑,会有一些修改,我们会在之后做出解释。(我知道你们不能再等了。)

[1] 1980年,1990年,1982年,1991年,1979年。

按照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要求(自然地,会有意外情况……),对于持股超过50%的企业,应该合并销售、费用、税金和盈利。伯克希尔持有60%股权的蓝筹印花公司就属于此类,因此,该公司的所有收入、费用等,都被完整地包括在伯克希尔的合并损益报表之中,其他股东持有的40%的所有者权益则在报表中作为“少数股东权益”进行扣减。

[2] 这是个巴式幽默。——译者注

当一家公司持有另一家公司部分股权时,在会计做账方面,必须从三个大类型中选择一类合适的记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拥有股票的比例决定了使用哪一类会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