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经济管理 > 巴菲特之道 > 第1章 五西格玛事件: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

第1章 五西格玛事件: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

当巴菲特解散合伙企业时,很多人以为巴菲特要“金盆洗手”了,但实际上,好戏才刚刚开始。

在巴菲特合伙企业起步之初,他为公司设定了每年跑赢道琼斯指数10个百分点的目标,从1957年起步到1969年解散,他的确击败了道指,不仅仅是10个百分点,而是22个百分点!当合伙企业解散时,每个投资人收到相应的部分。一些人转向市政教育债券,一些人被推荐给了一位基金经理。巴菲特推荐的这个人是比尔·鲁安,他也是格雷厄姆的学生,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鲁安同意管理一部分合伙人的资金,这促成了著名的红杉基金的诞生。另一些合伙人,包括巴菲特本人,将自己的部分资金转换为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巴菲特自己在合伙企业中的财富已经增长到2500万美元,这足以让他控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伯克希尔-哈撒韦

1969年,巴菲特决定解散合伙投资企业,他发现市场已经高度投机,值得投资的机会极度稀缺。60年代后期,股市被高高在上的成长股所主导。“漂亮50”天天被人挂在嘴边,雅芳、宝丽来、施乐的股票都处于50~100倍的市盈率。巴菲特给合伙人写了一封信,坦诚自己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股市环境,“但有一点,我很清楚,”他说,“我不会将之前自己明白其逻辑的投资方法全部抛弃,尽管它们在目前的市场中难以运用,尽管这意味着放弃大量的、明显的唾手可得的盈利。使用那些我自己完全不理解的、未经实践的方法可能会导致本金的永久性损失。”[22]

公司最初的前身是成立于1889年的伯克希尔棉花制造厂。40年后,工厂合并了一些其他的纺织企业,成为新英格兰地区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在此期间,伯克希尔公司产生了大约25%的全国棉花需求,和1%新英格兰地区的用电需求。1955年,伯克希尔与哈撒韦制造公司合并,公司名称随之变更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并沿用至今。

尽管股市的根本心理在发生改变,但巴菲特合伙企业继续了杰出的表现。到1966年末,合伙企业累计回报1156%(有限合伙人取得704%),道琼斯指数同期表现为上升123%。尽管业绩优异,巴菲特却越来越不安,因为股市的脚步越来越超出了格雷厄姆的原则范围。新的舞曲响起,但巴菲特找不到感觉。

不幸的是,合并之后的公司命运多舛,不到十年的时间,股东权益下降了一半,亏损超过1000万美元。之后的20年,巴菲特和主管纺织业务的肯·查斯一直努力,试图扭转这个新英格兰的纺织厂。结果令人失望,净资产收益率勉强维持在两位数。

与此同时,市场也到了一个拐点。自1956年开始,格雷厄姆提出、巴菲特执行的估值策略成为股市的主流。但是在60年代后期,新时代开始了,它被称为成长股时代。这个时代里,贪婪的情绪推动着市场,快钱追逐那些高高飞扬的股票,人们迅速赚钱,或迅速亏钱。[21]

到了20世纪70年代,股东们开始质疑维持一个效益不佳的纺织厂运营是否值得?巴菲特没有掩饰面临的难题,在数个场合,他解释了自己的考虑:纺织厂是当地就业人数最多的企业,这些工人年龄偏大,相对不具备转业的技能,管理层表现出高度的工作热情,工会要求合理,最重要的是,巴菲特相信纺织厂仍然多少还能实现一些利润。

在微积分学中,拐点是曲线在一个点曲率发生改变,从正到负,或从负到正。拐点之说也发生在企业、行业、经济、地缘政治以及个人身上。我相信20世纪60年代是巴菲特的拐点年代——他从投资家巴菲特进化为企业家巴菲特。

然而,他也表述得很清楚,希望纺织部门能在适当的资本成本上产生利润,他解释道:“我不会仅仅为了增加公司的回报,而关闭一些低利润率的业务部门。我也不会认为有利润的公司就应该去为一些前景不明的业务继续花钱。亚当·斯密不会同意我的前一个观点,卡尔·马克思不会同意我的后一个观点,我选择站在中间让我感到舒适的位置。”[23]

成立之初,巴菲特的合伙企业只是投资于低估的股票和一些并购带来的套利机会。但在第五年,他第一次购买了一家公司的控股权——登普斯特制造厂,一家农场设备制造商。下一步,他开始买进有点气数不佳的新英格兰的纺织厂——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直到1965年他控制了这家公司。

当伯克希尔进入80年代,巴菲特面临一些更现实的问题。首先,纺织业的性质决定了高回报是不可能的了。纺织品是普通类商品,这类商品很难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来自国外的竞争者使用更便宜的劳动力,一点一点挤压利润。其次,为了维持纺织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不断投入新的资本金,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前景更为骇人,企业迟早会发生资本贫血的灾难。

回到办公室,巴菲特立即投资1300万美元在美国运通的股票上,这笔资金相当于整个合伙企业25%的总资产,比例相当巨大。在随后两年,美国运通的股票涨到了原来的3倍,巴菲特漂亮地净赚2000万美元。这是纯粹的格雷厄姆,纯粹的巴菲特。

巴菲特面临艰难的选择,如果他投入大量的资金以维持纺织部门的竞争力,伯克希尔的资产回报率将被拖低;如果不增加再投资,伯克希尔的纺织厂对于其他国内同行而言,将丧失竞争力。无论巴菲特是否增加投资,国外的同业竞争者都具有强大的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

巴菲特注意到了公司5800万美元的损失,但他不知道客户如何看待公司丑闻。于是他在奥马哈市有收银机的餐馆来回逛,发现人们依然在使用美国运通发行的绿色运通卡,使用频率并未下降。他又访问了几家银行,获知这起财务丑闻对于美国运通旅行支票的发售也没有什么影响。

1980年的年报终于透露了关于纺织部门的坏消息,那一年,它们失去了董事长致辞中的首要位置,第二年的致辞也没有谈到纺织部门的情况。到了1985年6月,必然的事情发生了,巴菲特关闭了纺织厂,结束了这项具有百年历史的业务。

美国运通是这起色拉油丑闻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损失了5800万美元,受此消息打击,运通股价下跌超过了50%。如果说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了什么的话,一定是:当一只优质公司股票的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果断出击!

尽管纺织厂最终不幸结业了,但是这次经验却不是完全的失败。首先,巴菲特学到了宝贵的一课——企业拐点,当企业的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它们很少能转型成功。其次,纺织厂早期产生的现金流足以供巴菲特去购买保险公司,这造就了更为精彩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公司丑闻之一,发生在提诺·迪安杰利斯领导的联合原材料植物油公司,他发现可以用公司色拉油的库存套取银行贷款。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油可以轻浮在水面之上,他于是操纵了游戏,使用了一些小伎俩。他在新泽西州建了一个炼油厂,放了139个五层的储油罐,用于储存大豆油。当银行人员来检验的时候,公司人员就爬上油罐的顶端,用测量棒蘸一下罐内的液体,然后大声将测量棒上的虚假数字报给外面的检验人员。当丑闻被揭穿后,据悉牵涉到了美洲银行、国民银行、美国运通和其他一些国家贸易公司,欺诈贷款的金额共计1.5亿美元。

保险业务运营

随着巴菲特的名声渐渐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人找他管理自己的资金。由于每个合伙企业只有50个名额的限制,随着找来的人越来越多,就成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合伙企业。直到1962年,巴菲特决定将它们重新整合为一个合伙企业。这一年,巴菲特将自己的办公室从家里搬到奥马哈的基威特大厦,他在那里办公一直到今天。第二年,巴菲特做出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名投资之一,这使得他已经冉冉升起的名望更加如日中天。

1967年3月,伯克希尔公司出资860万美元,收购了奥马哈市当地的两家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和国民火灾海上保险公司。这是伯克希尔惊人成功故事的开端。

巴菲特合伙企业起航之后,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第一个五年(1957~1961)中,道琼斯指数上升75%,合伙企业成绩是251%(有限合伙人得到181%的回报)。巴菲特不但实现了他打败道琼斯10个百分点的诺言,而且大大超出,他实际的成绩是35个百分点。

为了能好好欣赏这出重头戏,先要弄清楚拥有保险公司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一点很重要。保险公司有时是个好投资,有时不是,然而,它们通常总是很好的投资工具。保单持有人(保险公司客户)支付保费,提供了持续的现金流;保险公司用这些现金进行投资,直至有客户出险提出索赔。由于索赔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所以保险公司的投资对象是具有流动性的证券——主要是短期固定收益证券、长期债券和股票。这样,巴菲特购买的不仅仅是两家健康的公司,而且是管理投资的工具。

巴菲特对合伙人承诺:“我们的投资将基于价值,而不是市场的热点”,并且合伙企业“将避免本金永久性损失(不是短期的行情账面损失)的风险降至最小。”[20]最初,他严格遵循格雷厄姆的标准,选择被低估的股票。此外,他还参与一些并购套利——就是当两家公司收购合并时,买进一家公司的股票,同时卖出另一家公司的股票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无风险利润。

1967年,这两家保险公司拥有的投资组合中,包括债券2470万美元、股票720万美元。两年之后,这个投资组合增值为4200万美元,干得相当漂亮。巴菲特接管伯克希尔之后,也有了管理这家纺织企业证券组合的经验。1965年巴菲特接管公司时,公司拥有一个290万美元的证券投资组合,一年之后,巴菲特将其扩大到了540万美元。1967年,证券投资带来的回报是纺织部门盈利的3倍,而证券部门的净资产只有纺织部门净资产的1/10。

巴菲特合伙企业起步时,有七个有限合伙人,共投资了10.5万美元,巴菲特自己作为一般合伙人,出资100美元。每年如果投资回报率在6%及以下,收益将全部归有限合伙人所有,超过6%的部分,他们获得其中的75%,巴菲特获得25%。但合伙企业的回报目标是非承诺的,不是绝对的。巴菲特告诉他的合伙人,他希望每年战胜道琼斯指数10个百分点。

对于巴菲特进入保险领域、退出纺织领域这种行为,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保险业也像纺织业一样,是个普通商品类型的行业,它们销售的产品(保单)并无特质。保险业的保单可以标准化、可以被其他保险公司复制,没有商标、专利、地域优势等能让一家保险公司有别于其他同行。获得保险执照也不难,保险费率也都是公开的。

巴菲特合伙公司

最能区分一家保险公司的是它的工作人员。公司管理层的努力对于一家保险公司的运营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多年以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的组合中增加了一系列的保险公司,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盖可保险公司。1991年,伯克希尔买入盖可保险50%股份。之后的三年,盖可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并持续攀升,更让巴菲特增添了兴趣。1994年,伯克希尔宣布已经持有盖可保险51%的股份,并很认真地讨论盖可加入伯克希尔大家庭的问题。两年之后,巴菲特写了一张23亿美元的支票,盖可保险成为伯克希尔的全资公司。

1956年,在巴菲特来到纽约两年之后,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解散了,61岁的格雷厄姆决定退休。巴菲特再一次回到奥马哈,怀揣着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投资知识,以及家庭的金融背景、朋友们的支持,他成立了投资合伙企业,这一年他25岁。

巴菲特并未止步于此,1998年他斥资160亿美元收购了一家再保险公司——通用再保险。这是截止当时最大的一笔投资。

《滚雪球》的作者爱丽丝·施罗德写道:“巴菲特的反应就像一个一生都待在山洞里的原始人,忽然有朝一日走出山洞,在阳光下眨着眼,第一次看清这世界。”巴菲特最初认为“股票就是一张张可供交易的纸片,现在,他知道股票是其背后真实企业价值的代表符号。”[19]

年复一年,巴菲特继续在收购保险公司,但毫无疑问,他最聪明的是对于人才的收购。巴菲特请阿吉特管理伯克希尔的再保险集团,阿吉特出生于1951年,毕业于久负盛名的印度技术学院,取得工程师学位。他在IBM工作了三年之后,前往哈佛获得了商业学位。

对于巴菲特而言,格雷厄姆不仅仅是导师。作家罗杰·洛温斯坦写道:“格雷厄姆是第一个证明挑选股票可以是可靠的理论方式的人,而在此之前,它是像赌博一样的伪科学。股票市场就像一个奇幻的、令人禁足的城市,而格雷厄姆是提供这个城市地图的第一人。”[18]自从11岁第一次买了城市服务优先股,巴菲特花了生命中一半的时间研究股市的未解之谜,现在他终于得到了答案。

尽管阿吉特没有保险行业背景,但巴菲特很快发现了他惊人的才干。自1985年起,阿吉特用20年时间建立的再保险集团的浮存金(保费收入尚未赔付)达到340亿美元。按照巴菲特的说法,阿吉特“对于风险的掌控无人能及,他的运作综合了能力、速度和决断,但最重要的是,他在保险方面的独一无二的头脑。[24]”他们每一天都在相互交流。阿吉特到底有多重要呢?给你提供一个线索,巴菲特在2009年伯克希尔的年报中写道:“如果芒格、我和阿吉特同在一条沉船上,你只能救一个人,请游向阿吉特。”

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期间,巴菲特完全沉浸在导师的投资理论中。除了巴菲特之外,公司还雇佣了沃尔特·施洛斯[16]、汤姆·纳普[17]和比尔·鲁安,都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人物。施洛斯在WJS有限公司管理投资28年之久,普林斯顿大学化学专业毕业的纳普创立了特威迪·布朗合伙公司,鲁安合作创立了著名的红杉基金。

导师及其公司

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巴菲特向格雷厄姆的公司申请一个工作职位,但没有得到。刚开始巴菲特稍感意外,但随后被告知,公司将优先考虑那些在华尔街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犹太裔分析师。于是,巴菲特返回故乡奥马哈,加入了父亲的证券经纪公司,他旗开得胜,热心地推荐那些符合格雷厄姆价值标准的股票。同时,他继续保持着与格雷厄姆的联系,将一个个股票心得发给老师。1954年,格雷厄姆打来电话说,宗教的障碍被取消了,现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有个位置,如果巴菲特感兴趣可以考虑一下是否愿意来上班。巴菲特二话没说,登上第二天的飞机,直飞纽约。

要形容巴菲特是不容易的,仅从外表上看,他并不起眼,像是个老爷爷,而不是一个公司的大老板。智力上而言,他被认为是天才,但他与人相处时非常简单、平易近人。他简单、直率、豪爽、诚实,融干练机智和亲切幽默为一体,他喜欢逻辑分明,厌恶混乱无序,他喜欢单纯,厌恶繁琐。

很快,巴菲特就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学生,每当格雷厄姆发问,甚至问题还没有说完,巴菲特就已经举起了手。和里克·卡尼夫一起创建红杉基金的比尔·鲁安也在同一个班级,他说在巴菲特和格雷厄姆之间有着瞬间的化学反应般的默契,而其他的同学们基本上是观众[15]。巴菲特的最终成绩是A+,这是格雷厄姆执教22年以来给出的第一个A+。

在年报中,巴菲特常常引用《圣经》,或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梅·韦斯特等人的著作或名言,凡是阅读的人都会备感亲切,被深深打动。每份年报都信息量极大,长达60~70页,没有照片、没有彩图、没有表格。从年报的第一页开始,就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它们将金融触觉、平易近人的幽默,以及诚实的精神综合为一体。巴菲特在报告中非常坦率地直面公司的优势与不足,他认为股东就是公司的主人,并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

格雷厄姆的班上有20名学生,很多人年龄比巴菲特大,有几个在华尔街工作。晚上,这些华尔街工作的学生在格老的班上讨论哪只股票大大低估,第二天,他们在班上就买入前一天晚上讨论的股票,然后获利。

巴菲特主导的公司综合体现了他的个性、企业哲学(与其投资哲学如出一辙),及其独一无二的风格。伯克希尔公司是个构建精密的大厦,但不复杂。它只有两个部分:企业运营和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的资本来自保险业务的浮存金,以及非保险业务的盈利。巴菲特管理证券投资组合,就像他考察购买一个企业一样,看它们是否物有所值,看其管理层是否忠诚。

格雷厄姆与大卫·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1934年出版)对于求知若渴的巴菲特而言,如逢甘霖,他离开奥马哈前往纽约,加入了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格雷厄姆教会了他懂得公司内在价值的重要性。他相信,那些准确计算价值,并以较低价格买入的投资者终将在市场上获利。这个数学的方式令巴菲特热衷于数字。

今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由三个部门组成:保险业务、资本密集型业务(包括中美能源、伯灵顿北方铁路等)、制造服务零售业务(业务从棒棒糖到喷气飞机)。2012年,这些业务合计为伯克希尔公司提供了108亿美元的盈利,而相对于1988年,公司盈利为3.99亿美元。2012年公司证券投资组合的市值为876亿美元,成本为498亿美元;而25年前的1988年,投资组合的市值为30亿美元,成本为13亿美元。

回到奥马哈,巴菲特又有了与股市的联系。他开始从经纪人那里搜集信息、订阅刊物、重新开始画股价图表,并学习股市技术分析的书籍。他使用麦吉点数分析系统和其他能找到的系统,试图发现哪一个技术手段真的有用。一天,他在当地图书馆看书,发现了刚出版的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新书《聪明的投资者》,他描述当年的情景:“就像看到了一道光!”[14]

在过去的48年里,自1965年巴菲特接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来,公司的账面价值从每股19美元增长到114214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9.7%,同期标普500指数的增长率为9.4%(包括分红在内)。这意味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巴菲特胜出10.3个百分点。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当“钱匣子”关闭他的合伙企业时,他的辉煌之旅才刚刚开始。

到巴菲特高中毕业时,通过各种努力,他已经积累了9000美元的财富。他立即宣布,他不想上大学,因为这将干扰他的商业计划。父亲否定了他的想法,秋天到来的时候,巴菲特上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尽管沃顿商学院以商务和金融闻名,但巴菲特似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他回忆道:“我好像在那里没有学到太多东西。”[13]沃顿强调比较多的是商务理论,而巴菲特感兴趣的是实操层面——如何赚钱!两年之后(1947~1949),他转学到了内布拉斯加大学,一年修完了14门功课。1950年毕业,那时他还不满20岁。

五西格玛事件

证券公司里没有了熟人,渐渐地巴菲特的兴趣从股市转向了小生意。13岁时,他跑两条送报路线,分别投送《华盛顿邮报》和《华盛顿时代先驱报》。在伍德罗·威尔逊高中,他结识了小伙伴唐·丹利,这个小伙伴迅速点燃了巴菲特赚钱的热情。两人一起凑了25美元,买了一台二手翻新的弹球机,巴菲特说服了当地一位理发师,将机器放在他的理发店里,赚了钱分一半给对方。第一天的运营结束后,他们发现这台机器里竟然有4美元硬币的收入。他们很快将业务扩大到七台的规模,不久巴菲特每周可以拿50美元回家了。

多年以来,学术界和投资专家们关于有效性的争论,渐渐形成了有效市场理论。这个具有争议的理论认为,股票分析是徒劳无益的浪费时间,因为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都已经被反映在股价上。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坚信,那些在股票行情版上随意丢出飞镖的投资人,他们的成功概率与那些经验丰富、每天花大量时间阅读季报或年报的分析师并无二致。当然,这里有部分是开玩笑的因素。

1942年,巴菲特12岁,他父亲当选为国会议员,全家搬到首都华盛顿。环境的变化令年轻的巴菲特难以适应,他非常思念家乡的氛围,于是他返回奥马哈,与爷爷和爱丽丝姑姑一起生活。但第二年,1943年,巴菲特与首都华盛顿之间有了另一种缘分。

然而,一些持续打败市场指数的个案——最著名的是沃伦·巴菲特——证明市场有效理论存在缺陷。但理论家们认为,不是该理论有缺陷,而是因为像巴菲特这样的个案是个五西格玛事件——统计学上极其罕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极其罕见以至于不可能发生[25]。与这些人站在一边,将巴菲特现象称为统计稀罕物是件很容易的事。没有人能重演他的投资业绩,无论是其13年的巴菲特合伙企业,还是50年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表现。当我们观察每一个职业投资人的表现,并发现他们长期无法击败市场主要指数时,这提出了一个问题:股票市场的确是无懈可击的吗?这个方法可以被大多数投资者使用吗?

巴菲特发誓,首先,他再也不会被支付的成本所牵制。其次,他不会再仅仅满足于蝇头小利。以他11岁的智慧头脑,巴菲特已经学会投资中最为重要的一课——耐心。(这个重要的品质我们将在第7章中展开讨论。)

最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巴菲特的话:“我们的所作所为没有超越任何人的能力范围,我感觉我做投资和我做管理没有什么两样,根本不必为得到超凡的结果去刻意做什么超凡的事情。[26]”大多数人认为这仅仅是巴菲特中西部式的谦虚表现,但我不这么认为,我把他的话当真了,而这正是这本书的主题。

随后发生的情况是,城市服务优先股不久飙升至202美元/股,这令巴菲特懊恼不已。他计算了一下,除去佣金,他整整少赚了492美元。而此前,他用了5年时间去积攒那120美元,这样算下来,此次错失令他损失了20年的工作所得。这是痛苦的一课,但最终非常有价值。

[1] Carol Loomis,Tap Dancing to Work:Warren Buffett on Practically,Everything,1966-2012(New York:Time Inc.,2012),256.

那年夏天,股市在下跌,在6月触及年度低点。这两个年轻的小投资者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股票下跌了30%,多丽丝天天来问巴菲特股票的损失情况,这让人有些崩溃。最后,当这只股票回升到40美元/股时,巴菲特将其卖出,终于赚了5美元。

[2] Matthew Bishop and Michael Green.Philanthrocapilalism:How Civing Can Savethe.World(New York:Bloomsbury Press,2008),l.

当11岁的巴菲特宣布他已经准备好投资他的第一只股票时,没有人感到意外。然而,当他宣布他的投资金额为120美元时,大家还是震惊了。这些钱来自于他卖汽水、花生、和杂志。他决定买入城市服务优先股,这是他父亲的爱股之一,他还说服了姐姐多丽丝加入。他们各自支付了114.75美元各买了三股。巴菲特已经下功夫研究了图表,对这项投资信心满满。

[3] Loomis,Tap Dancing to Work,258.

周六上午,证券交易所开盘两个小时,巴菲特和他叔叔弗兰克·巴菲特、舅舅约翰·巴伯一起待在证券公司的办公室里。根据巴菲特的回忆,弗兰克叔叔总是看空,而约翰舅舅却总是乐观派。他们俩总是谈论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这些故事都吸引着小巴菲特。在所有的时间里,巴菲特都直直地盯着股票行情机,看着不停跳动的股票价格,他想知道这背后到底蕴藏着什么。每个周末,他都认真阅读《巴伦》杂志的“交易”专栏。当他将父亲书架上的所有书籍读完之后,又读完了当地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投资的书籍。不久之后,他开始亲自画股价的图表,试图搞清楚眼前这些不断变动的数字到底有何规律可循。

[4] Ibid.,261.

甚至在去纽约之前,巴菲特就已经对股票和股市充满了好奇,他经常去他父亲经纪公司的办公室,看着墙上挂着的各种股票和债券证书,就像温伯格的办公室里一样。很多人渐渐喜欢上这个总是不停问问题的小家伙,并允许他用粉笔在黑板上抄写股票的价格行情。

[5] Bishop and Green,Philanthrocapitalism,75.

之后,霍华德领着儿子还见了高盛公司的合伙人西德尼·温伯格——当时华尔街的名人。在温伯格的办公室里,巴菲特被墙上的各种照片和证书深深吸引,很多镜框中都是名人作品的原件。当霍华德和温伯格谈论金融事务时,巴菲特在办公室里四处走动,看着那些艺术品。当他们父子离开时,温伯格拥抱着巴菲特问他喜欢什么股票。巴菲特后来回忆道:“他一定在第二天就忘了,我却永远地记住了这一天。”[12]

[6] Loomis,Tap Dancing to Work,149.

巴菲特10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去了纽约,这是霍华德给每个孩子的礼物。巴菲特说:“我告诉父亲,我想去三个地方:我想去斯科特邮票钱币公司,我想去莱昂内尔火车公司,我想去纽约证券交易所。”[10]在坐了一夜火车后,他们到达了华尔街,在那里他们见到了交易所的成员艾特·莫尔。巴菲特说:“午饭之后,有人拿过托盘,上面摆放着不同的烟叶,莫尔先生挑出自己喜欢的,然后有人将它们现场做成雪茄。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定制雪茄吧,太棒了。”[11]

[7] Ibid.,315.

大萧条的影响尽管短暂,但给巴菲特的家带来了艰难,这给年轻的巴菲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菲特:一个资本家的成长》一书的作者罗杰·洛温斯坦说:“这种人生早期的艰难生活成为绝对的驱动力,他要变得非常、非常、非常富有。在他五岁之前就这么想,自那时起,他从未停止过这个念头。”[9]

[8] Alice Schroeder,The.Snowball: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New York:Random House,2008),51,55.

幸运的是,这样绝望的感觉没有延续太久。霍华德很快振作起来,宣布成立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斯坎兰尼卡公司,开始了他的投资合伙企业,公司设在法纳姆大街上,多年以后巴菲特在同一条大街上买了房。

[9] Roger Lowenstein,Buffett: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Capitalist(New York:Random House,1995),10.

然而,这种田园牧歌式的好日子突然被打断了,大萧条终于也席卷到了奥马哈。一天晚上,巴菲特的父亲回到家,告诉大家他工作的那家银行关门了,他丢了工作,他们的存款也损失了。巴菲特开杂货店的爷爷,给了他父亲一些钱支持他们家渡过难关。

[10] Schroeder,Snowball,62.

而来自爱丽丝姑姑的第二件礼物,将六岁的巴菲特引领上了新的人生方向——不是数字的魅力,而是金钱的魔力。圣诞节时,巴菲特拆开礼物,发现是个镀镍的钱包,这成为他最珍贵的财产,他将它立刻别在腰上。他发现钱包有很多用处,他在门口放了张桌子,向每一个路过的人兜售巧克力。他挨家挨户地敲门,卖口香糖和汽水。他从爷爷的杂货店以25美分的价格批发来6罐一包的可口可乐,然后拆散了,以每罐5美分出售——这样就有了20%的投资回报。他还上门叫卖《星期六晚邮报》和《自由》杂志。每个周末,他在当地的橄榄球场卖爆米花和花生。所有这些生意,他都要用上他宝贵的钱包——收钱、找零。[8]

[11] Ibid.

巴菲特最为珍贵的礼物来自他的姑姑——爱丽丝,她非常喜欢这个可爱的侄子,并且向他提出一个无法拒绝的提议:如果他同意吃芦笋,她就送他一块秒表。巴菲特完全被这个精密的计数器迷住了,他在各种男孩子喜欢的游戏中都使用他,例如弹珠游戏。他叫来两个姐妹,在浴缸里放满水,让她们将弹珠放进去,利用浴缸内壁的弧度,看哪一个弹珠能先到达漏水口,他在一旁按着秒表计数时间。

[12] Ibid。

据说巴菲特一出生就着迷于数字,这也许是有些夸张了,但有记录表明,他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是台“小计算机”了。小时候,他和最好的朋友鲍勃·罗素坐在罗素家的门廊上,背经过的小汽车的车牌号。天黑之后,他们俩进屋,把《奥马哈世界先锋报》铺在地上,计算每个数字出现的次数。然后,在他们的剪贴簿上整理计算的结果,好像在做什么顶级秘密的事情。

[13] Adam Smith,Supe.rmoney(Hoboken,NJ:John Wilev&Sons,2006),178

沃伦·爱德华·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是奥马哈巴菲特家族的第七代。家族第一代在1869年开了一家杂货店,巴菲特的爷爷经营着这家杂货店,后来伯克希尔的副董事长查理·芒格,竟然曾经在巴菲特爷爷的杂货铺里打过工。巴菲特的爸爸——霍华德,曾是当地的一名股票经纪人、银行家,后来还做过共和党的众议员。

[14] Ibid.

个人经历和投资缘起

[15] Loomis,Tap Dancing io Work,67.

这或许有一定道理,但我心中所渴望了解的,是巴菲特如何在其成长环境中,刻画出属于自己的命运线条。这里,我们要探究的就是巴菲特如何成就自我的故事。

[16] 沃尔特·施洛斯是格雷厄姆的亲传弟子,1955年创办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沃尔特·施洛斯有限合伙公司(简称WJS)。他一生经历过18次经济衰退,但他执掌的基金在近50年的漫长时间里长期跑赢标杆股指,被巴菲特赞誉为“超级投资人”。

“生活在美国,一些幸运的基因,复利,这些综合在一起造就了我的财富。”巴菲特说,“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体系中,更是促成了这些结果的形成,美国这个经济体系虽然有时会产生扭曲的结果,但最终整体而言,它能很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国家。”巴菲特悄悄告诉我们,他很高兴在这样一个经济体中工作,“它奖励那些在战场上救死扶伤的人以勋章,它奖励那些优秀的老师以父母的感谢,它奖励那些能发现被错杀的股票的人以亿万财富。”他将之称为命运的不确定性分布。[7]

[17] 汤姆·纳普曾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1968年与人联合创办了Tweedy-Browne合伙公司,其投资以高度分散化的被动投资为主,偶尔也并购企业取得控制权。

巴菲特总是声称自己非常幸运,1930年出生于美国,这个出生时空组合的概率是30∶1,而他降生的那一刻就好比中了彩票;他承认自己跑不快,没法成为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尽管他有弹四弦琴的勇气,但不可能成为音乐会上的小提琴演奏家。但运气之外,他独具的一些特点却令他能在资本经济海洋中有所作为。[6]

[18] Lowenstein,Buffett,26.

比尔·盖茨评价他的老朋友说:“巴菲特将被人记住的不仅仅是最伟大的投资家,而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德投资家。”[5]说得一语中的。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巴菲特慷慨慈善的美德可能被放在第一位,而他那无与伦比的投资技能却可能屈居第二了。当巴菲特将300亿美元的信件递交给梅琳达·盖茨的时候,我脑海中迅速闪回到50年前,他以100美元起步成立巴菲特投资合伙企业的情景。

[19] Schroeder,Snowbalt,146.Schroeder references this apt analogy to Plato's cave,which was originally made by Patrick Bvrne.

这就是典型的巴菲特,总是充满理性。巴菲特提醒我们,在企业管理中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他们管的比他好。同样,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做慈善比他更好,何乐而不为。

[20] John Train,The Money Masters(New York:Penguin Books.1981),11.

但是对于这个原有的安排在妻子过世之后,巴菲特有了新的考虑,他发现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是个完美的机构,正做着他本人想做的事情。“他们可以更有效率地使用金钱,就像巴菲特基金会一样。找到那个按照你的想法做事,而且做得更好的人,将事情委托给他们难道不更符合逻辑吗?”[4]

[21] John Brooks,The.Co-Co Years(New York:Weybright&Talley,1973).

在随后的日子里,人们有无数的疑问。巴菲特有病吗?或病入膏肓?他妻子的过世对于他的这个决定有什么影响?巴菲特说:“我很好,我的感觉棒极了。”众所周知,他妻子苏珊原本将继承他在巴菲特基金的主导地位:“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她对于规模的扩大有些恐惧,但她喜欢,并会干得很好。”[3]

[22] Train,MoneV Masters,12.

第五封信引起的人们的惊叹!巴菲特签名后,递给了梅琳达女士,她是这个星球上唯一一个比巴菲特富有的人——比尔·盖茨的妻子。在这封信中,巴菲特承诺将其拥有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共计超过300亿美元的财富捐给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这是迄今为止最大一笔单笔慈善捐助。历史上著名的捐赠有安德鲁·卡内基(按照今天货币折算为72亿美元)、约翰·洛克菲勒(71亿美元)、小约翰·洛克菲勒(55亿美元)。

[23] 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Report,1987,22.

2006年6月26日的纽约公共图书馆,午饭开始之前,数以百计的纽约最成功人士起立鼓掌,伴着掌声,世界第二富豪沃伦·巴菲特走到麦克风前。在客气寒暄几句之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五个信封,每一个信封里装着一份他财富的分配安排,只等着他的签名即可生效。前三个信封内容很简单,他签名“爸爸”,然后分别给了三个子女:女儿苏茜、长子霍华德、次子彼得。第四封信交给了已故妻子所捐助的慈善基金会的代表。这四封信给出的总计金额为60亿美元。[2]

[24] Berkshire Hathaway Annual Report,2011,9.

在2006年春天,巴菲特告诉卡罗尔,他已经想好了如何处理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拥有的巨大财富。像大多数人一样,卡罗尔知道巴菲特在分给三个孩子一点钱后,会将自己99%的财富捐给社会用于慈善,但人们想到的是这笔财富会捐给巴菲特基金会,该基金会由巴菲特和已故妻子苏珊成立。现在巴菲特告诉卡罗尔他改变了主意,“我知道我想做什么,知道如何做更有意义”。[1]

[25] Loomis,Tap Dancing to Work,62.The Greek letter sigma is used in statisticsto represent standard deviation from the mean,or average.A five-sigmaevent,measuring five deviations,has a I in 3,488.555 chance of happening.Expressed another way,a five-sigma event has a 99.99994 percent chance ofbeing correct.

春日的早晨,巴菲特坐在纽约曼哈顿的公寓里。旁边坐着的是他多年的老朋友卡罗尔·卢米斯女士,她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财富》杂志的资深编辑、记者。她从1954年起就在杂志工作,长期追踪报道巴菲特。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她自1977年起开始协助巴菲特编辑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报。

[26] Ibid.

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