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支书,有会计,还有村长。”说到村长时,女主人瞟一眼就站在我身边的村长。
“干部,什么干部?”古沃问。
村长立即接着女人的话说:“也不都是村干部,有几家在城里做生意的,有两三家家里有人在城里当干部的。”古沃的面孔上露出一种疑问,没待他开口说话,跟在我身边的专管移民的晟副乡长就解释道:
“人家都是干部,在老家的实物赔偿的钱就多着哩,有钱,还能盖不起楼。”站在一旁的女主人主动地答这话题。
“在咱们村,最能干的人就是支书、村长了,他们除了管集体的事,还搞着副业,当然挣的钱就多了。”“什么副业?”古沃问。
“他们怎么能盖起两层楼、三层楼?”古沃指着不远处的几座漂亮的乳白色的楼房。
“支书家喂了百十只小尾寒羊,会计家经营个砖窑,一年也不少弄钱。”晟乡长答道。
“没钱呀,盖不起呀。”男主人看上去是个又干又瘦的30多岁的汉子。
“净吹他大那蛋,他支书侯不定哪里有百十只羊,还不都是评估房产时虚报了财产,他能没钱?”大院子一隅站着几个看热闹的男女,小声地嘟囔着,声音不大,可能是怕乡长村长听见,由于我正站在说话人与古沃之间,还是听见了。不过,说话的人用的是方言,节奏又快,我想,即使古沃听得见,大概也听不大懂,要不,他肯定要对这话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这时村长到我身边耳语:
“为什么只盖两间房?留下这么大的院子。”古沃用华语问房子的主人。
“那几个人是村里有名的臭棍子,他们哪个的财产赔偿费也没少得,那种人,看着别人家日子红火就眼红,千万不能信他们的,俞市长。”“你想办法去稳稳他们,注意,不要去惹他们,要稳住。”这个时候,我哪里有时间听这话,只是想陪古沃顺顺当当考察过去,弄不好,把矛盾激化了,这些农民啥家丑都敢扬出去,古沃再认起真来,那事情会马上复杂起来,恐怕整个村子都会跟着倒霉呢。
走进一家农舍,三分大的宅基地上仅起了两间平房,院子显得格外宽敞,空荡荡的。屋子尚未安门,用个破麻包片吊在门框的横木上,透明的塑料布钉在窗框上,替代了玻璃。进了屋子,四壁还没有刷白灰,裸露着红砖与泥缝,脚踩的是土地,没有用水泥硬化,屋里仅有的家具是两张床……“参观”了室内陈设,我们就又回到院子里,因为屋里连个坐凳都没有。
古沃还没有注意到这里,他继续与这户的主人交谈:
古沃站在村子一侧的高地上向远方眺望,又横眼扫视,他发现村子西侧有几处简陋房舍,示意要到那里看看。的确,那几户是村中最穷的农户,春节前夕我曾到那里发过救济款和面粉。
“你们家的财产补助多少?”“连窑带房,加上猪圈、鸡窝,院里的三棵枣树、两棵槐树,还有茅厕,一共补了8000元。”“这么多实物才值8000元?”古沃不解地问。
我决定陪古沃下去,他是关键人物。
“咱们全是严格对照规定标准赔偿哩,一孔土窑,又是破的,作价只能是2000元;一间旧房,又是土墙草顶,作价也是2000元;再加上他家院里的全部附属物,也就是8000元了。”晟乡长回答说。
那个德国人克斯劳要到田里查看土壤质量和水利设施……且不说几位华人的要求,仅这几个老外即兴的“创意”,一下子把我们策划的方略给搅乱了。好吧,就随机应变吧,把自己的人分了几路陪同他们。我并不怎么怕他们深入“后院”去找家丑,只是有种担忧,有那少数调皮捣蛋的、胡捣乱弄的、惟恐天下不乱的却又都是些糊涂蛋的人物们,怕他们向世行官员胡说一通,弄不好就影响到世行贷款的如期拨放。若弄成这结果,吃亏的还不是咱们的移民。
“嗯,也是——也是——”古沃点着头,边敲着他的笔记本电脑,“对这样的困难移民户,你们有什么照顾吗?”“有照顾的,”这时随古沃的省移民局安置处处长说,“凡实物补偿在8000元或8000元以下的困难户,补偿1500元建房费。”“噢,还有,耕地呢?划拨给你们的耕地全部到位了吗?”古沃继续在问。
一进村,乡与村的负责人就迎上前,亲切地与世行官员握手寒暄,然后,由村长汇报移民生活现状。这时,古沃突然说,他要单独去到生活最困难的农户家看看。此时安尼娜女士则要求访问几个年龄段不同的女性移民。鲁瓦道克忙着找人陪同去查看饮用水、排水及厕所。
“俺家4口人,才给2亩地,谁知道到位没?”女主人的回答令人不大满意。
陪同专家小组考察的有省、部的有关专业人员。同行的还有电视台、报社的记者。
“怎么这样少,人均才半亩地,这不行的。”“是这样,古沃先生,照规定,水浇地人均8分就够了,旱地人均1亩2分。咱这平原乡的移民全划的水浇地。”晟乡长很熟悉划地的事,他就抢答了,“这个村现在人均已划到6分水浇地了,你刚才说那不对,你们家4口人肯定已有了2亩4分地,还差8分地。是这样的,有个百亩地的果园,还有个30亩大的鱼塘,都划给这个村了,对果园和鱼塘,正研究咋个分法,咱不会叫移民的土地短斤少两哩。”“噢,”古沃听明白了,就对男、女主人说,“听清楚了吗?你们每口人还差2分地,乡里要不给,你们就找俞市长要,哈哈,俞市长,你说是吧?”“哈哈,绝对等不到向我要,土地就会全到位的。”我知道,对移民的土地划拨,从省里到部委,都要求得特严,隔三差五就有检查小组来落实这事,我哪里会怠慢这事。
按照昨晚设计的路线,第一站是个名字叫下峪的移民新村。
“孩子上学的事呢,解决了吗?”古沃又把话题转移到孩子就学。
世行日月霞项目代表、移民工程专家考察小组组长古沃,马来西亚人,美国籍,哈佛大学毕业,精通水利工程,谙晓人文地理,会讲英、法、华三国语言,51岁。他的皮肤是棕色的,着一身浅灰色便服,携一笔记本电脑。美籍地理人口社会学博士安尼娜女士,45岁,移民专家……她苗条的身躯,着一条泛白的蓝底牛仔裤,上身是白色衬衣,长长的黄色秀发,白皙的面庞,蓝蓝的眼睛,显得干练又富有活力。对鲁瓦道克的介绍使我颇感兴趣,这位82岁的老人,美籍日耳曼人,世界环境工程的鼻祖,高级专家,精通英、法、德、意四国语言,著有关于环境工程的权威专著……大约有一半的专家是美籍华人或旅美华人。
“还没有,学校还没弄好。”主人回答。
今天计划全天陪世行专家小组下移民村。天公作美,风和日丽,气温宜人。我认真地扫视着提供的专家们的简介,并打量一下整装待发的专家阵容,为每位专家对对号。
“因为搬迁,怎么能叫孩子上不成学?”“马上就好了,就好了。”村长忙解释,“也真是搬迁任务太急太急了,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停不了一个月,学校就成了。”“应该先建学校嘛。”古沃说。他并不知道,原来村里是想把孩子送到周边村小学先就读的,可是来之后,双方条件难达成协议,加上他们也嫌外村小学路远,还怕人家欺侮自己的娃们,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正加班加点地建学校。
5月24日 星期五 晴
接着,古沃又问了吃的什么菜,用的什么火等等问题,现在的生活与搬迁以前有啥差别,还有什么要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