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官场小说 > 市长笔记 > 第二十五章 难办的用车制度改革

第二十五章 难办的用车制度改革

事情往往是这样,他像一个人一样。当你去总结他的优点时,会有连篇累牍的事迹的;当你去总结他的毛病时,也会有连篇累牍的弊端的。说到这份上,大家似乎方真的悟出了车改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有人就说,这是为领导卸下一个包袱,世界是平衡的,有获得就有付出,有方便就有麻烦。专职司机没明没夜地为你服务,他的吃喝拉撒问题,你就应该关心,你就应该为人家办一些一般人办不成的事,解决不了的困难。礼尚往来嘛,互相帮助嘛,这是人之常情的事啦。

之后,武小九又读了车改后的几条规定。如:对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在职的领导层干部,也就是市委书记、市长、副书记、副市长们用车限制的月公里数,根据公里数换算出用油量,当然是正职大于副职,市委大于政府,政府的又大于人大,人大与政协就一样了。还有,当不可预见性的天灾人祸出现时,汽车的用油量就随实际情况使用了;还有在领导因公需带车长途外出时,就根据出差目的地的远近,核实用油量了;还有家不在Q市的领导,星期假日需送其回家,就为这部分人单列一个标准……

有人就说,这种弄法对领导也有好处,虽然领导不配专职司机,有时候会有缺个帮手的缺憾,可是,总觉得欠司机的情,总觉得要为司机办些实事,解决些难题的压力也就没有了。因为这样的派车派司机,实则是淡化了双方之间的关系,使那种相互专一的凝聚的关系分散并“稀释”了。人与人真正成为工作关系,同志关系。

当武小九读完车改方案时,老白问大家,对刚才读的车改方案有何意见,有何补充?这时有位从政协来的同志发言了。他提到,应该在车改的内容中加上对离退休老干部的用车事项。这位同志提到老干部,马上引起我的惊觉和重视,是啊,干什么事,应该首先想到老干部的利益,千万不能损坏老干部已经获得的实惠。我马上表态,说对对对——这一点很重要,大家说一说,对老干部用车该怎么改革?

这时就有人说,这办法好,这办法好,这样弄,领导与司机的关系就正常了。先前领导司机的那种潜在的特权和优势就没有了,大家就平起平坐了,竞争也合理了云云。

这时纪委书记李进翻开一个本子,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议论司机与领导之间的微妙关系引发的这种弊端时,武小九就说道,这个问题也是在拟定车改方案之前,就调研出来的问题。所以这次的车改,专门对司机的管理做了改革,领导不再配专车了,当然领导也不再配专职司机了。所有的司机统统由车管办管理,统一调遣,昼夜值班,轮流出车,轮流休息,不再是哪个司机专为哪个领导服务,哪个领导只用哪个司机那种模式。

“这方面国家是这样定的,《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规定,已离休的副部长级干部、退出现职尚未办离休手续的副部长级干部和副部长级干部离休后享受正部长级待遇的干部,不配备专车。中央对副部级的干部做出这样的规定,我们Q市能到副部级的也只有市委书记一人,其他最高也就是正厅级了。我们可参考中央对汽车配给的规定,制定咱们的对离退休老干部的办法。”

是啊,对于手握大权的领导,挥挥手就能安排一个孩子的工作,就能调换一个人的工作,就能提拔一个干部,就能晋升一个公务员的工资等等。但是,那手是能随便挥的吗?

常务副市长欧阳弘马上发表了不同看法:

有人就接上这话说,这种一个领导配一个专职司机,确实有这样弊病。久而久之,司机就成为领导的包袱,似乎司机的一切问题,都该领导解决不行。若不然,还会遭到舆论指责,某某领导太不像话,太无情无义,他的司机为他服务多少年了,风里来雨里去的,可是人家的实际困难他就视而不见。那对于他,只是挥手之劳、轻而易举的事。

“李书记说的很正确,遵照中央制定的原则去进行车改,当然是没错的。不过,据我所知,中央的原则,现在各省都没有执行,还都是各自照着各自的办法弄。年前我去南方一个省会出差,他们退下来的市级正职和副职大多还配车,有的是一人配一专车,有的是几个人配一辆车。像咱Q市,退休后的侯市长,至今不是还有专车服务吗,其他的副职,也都照用车不误。要是这样一改,拿老干部下刀,恐怕他们接受不了。”

当武小九说到汽车要统一维修时,有人似乎觉得不好适应,在下边窃窃私语起来。此刻,老白插话了,他说,这次车改,要变原来的由专车司机维修车辆,专车领导签字的办法为统一维修,汽车专管干部审核签字的办法,这一条特别重要。接下来,他举了几个例子,的确令人吃惊。其中某市直机关一辆新车,仅半年时间就花去修理费5万元。经过了解,并非汽车发生故障需要大修,而是一般的保养性修理。显然,这是以修车之名,搞谋私之实。经过了解,每年公车的维修费用成了所在单位下账的黑洞。当然,都是财政正常渠道不能报账的开支,就以汽车修理费摆平。有行家算了笔账,公车的维修费,平均是私家车和出租车维修费的8倍。老白又举个滑稽的例子,市里有一家单位,司机是局长的侄子,凡司机遇上困难,手头拮据之时,局长就对他说,你去修车吧。侄子心领神会,就把车开到合适的地方修理。只那么三下五除二,一张3万元乃至5万元的修理费发票就开出了,局长在发票上大笔一挥,“请予以报销”,几万元的钞票就进入个人囊中……这时有人说,别说那司机是局长的侄子,就不是他侄子,只要司机服务领导时间长了,相互之间就有了一种感情,双方就加大了取长补短的作为,司机就成为领导的好帮手。不论公事私事,家里家外,上班下班,星期假日,只要领导有事,司机就责无旁贷。说句真话,领导使用司机,比使用亲儿子还顺手,还得力哩。正因为这样,司机有求于领导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一般人弄不成的事,司机却能弄成。换句话说,领导不对一般人办的事,往往跟他的司机办。所以,又一种不良现象就派生出来,本不该转干的司机转干了,本不该提拔的司机提拔了,且放在枪眼的位置。司机的父亲、妻子、孩子,诸多麻烦事统统由他的领导承包了。这样弄下去,使许多干部心理很不平衡,咱单位有几个大本毕业生,都工作四五年了,他们说,还不如个领导的司机吃香哩。

这时就有人说,为什么接受不了?既然进行车改,大家都应该参与,老干部也不能是车改的特区啊!

这次车改的方法是,由上至下,先上后下,即先将Q市四大班子领导的专车、部门的公车统一收走。由车管办统一管理,统一派车,统一维修。然后再把这办法向市直机关推广,之后,再向Q市方圆的4市(县)5区推广。

就这个事,又是一阵激烈的争论,争论过后,又是等我拍板。

武小九先声明,这个方案只是草稿,是根据市纪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几家组成的联合调研小组,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方拟出的方案。

从原则上讲,眼下对老干部的这种特殊照顾用车是不对的。老干部在任时,有公车服务是工作需要;既然离休了,退休了,那就是休息,休息的人再配汽车,再跟踪服务,有必要吗?有道理吗?这样下去浪费何其大啊!倘若是用老干部自个收入的工资去为汽车买汽油,去为汽车买保险,掏修理费,老干部肯定是不干的,是国家的公款包养了这种公车的一切消费,老干部方当然心平气和地乐意长久如此下去。

会议由老白主持,他让新上任的车改办主任武小九把拟好的车改方案向大家谈一下,然后再对这个方案修正或补充。

可是,从实际情况讲,这次车改,一开始就拿老干部下手,并不妥当,至少应该对老干部予以适当照顾,先过渡一下,不要一步到位。否则,若将老干部惹恼了,车改的事一开始就出师不利,这样下去,肯定中途夭折。因为有人往往会利用老干部来干扰工作。

老白告诉我,Q省的车改工作,在前年就做了。只是由于车改领导小组人员实力不够,车改办缺少专职人员,那次车改很快就流产了。以后再说车改的事,大家都是相互推脱,软顶硬抗、没人伸头干这事,领导也下不了决心,这事就拖延至今。我先前在金远市和雁鸣市的政府工作,当然知道政府公车的问题了。这问题不是一般的严重,凡是拥有专车的领导干部,实质上等于增加了10万~20万元的年薪,或是说增加了10万~20万元成本更合实际。账目是这样出来的。一般地市的四大班子成员,乘坐的汽车寿命也就是六七年光景,它不像私家车保养的好,寿命长。这样仅汽车折旧费每年也有4至5万元,加上各种牌照、保险、维修、汽油及司机工资,至少也在10万元之多,多的要突破20万元的。我在的雁鸣市属Q省中等城市,一年仅市直机关用车的财政支出在五六百万元。老白告诉我,Q市的用车开支为1000万元,对这个数字我当然不感到惊奇。作为省会的Q市,无论领导职数、工作强度、品位高度、城市规模都是大大高于其他城市的。仅四大班子及机关的汽车,已由80年代的二三十辆增至百余辆了。这方面的发展是很惊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公车,仅是名义上的公,实际上,它对官员,比私家车还私,还用的方便,用的过瘾,用的随意。办私事的频率之快、效率之高、奉献之大是比任何一家的私家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如开着公车娱乐休闲、接送孩子上学、探亲访友、办红白喜事,甚至假日的旅游观光,这都是公开的秘密,“合理”的使用。凭心而论,公车如此现状,确实到了不改革不行的时候了。可是,我们的干部,当然是手中撑权的领导干部,一个个得到了这种使用公车的好处,他们谁会主动的、积极地做车改工作呢。不仅不想改,而且要在这种改革的步履中使跘子,设障碍、布雷区。这就是我们的官员干部。不,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的暴露。为了个人的既得利益,而要去牺牲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这是一个自私的民族,一个官官相护的群体的现状。正是这种缘故,上级一再引导的公车改革工作,总是难以起步,不管在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区,都一球屌样。

我最后表态,车改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暂不触及老干部的事,他们原来怎么用车,眼下还怎么用车,其他在职的领导,一律照今天的车改方案实施。我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是不改革老干部的用车制度。只是稍缓一步,待在职干部车改就序之后,再对老干部下手车改,这样做当更稳妥些。

仅看看这个阵容,就可以断定,Q市对车改的重视程度和决心。从开始刘书记建议由我任车改领导小组组长,我就一直在推脱这个差事。我总觉得,堂堂一个市长,有更多的要事、大事要做,不能陷进这种烦心琐事的泥潭。最后还是在刘书记一再坚持下,我方勉强“就范”。随后,秘书长老白与我详淡了Q市车改工作的前前后后,我才意识到刘书记之所以坚持让我出任这个组长的道理。

做事要学会因地制宜,要符合当地的实情。中央的规定指的是全国,特别是中央那一方位。我们是地方,地方的人文环境还是我们了解的深刻透彻。当然,我们实施的车改方案,还是一个初步的草案,施实过程中会发现不完善和不科学的地方,这是必然会出现的问题,这种问题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修正、去完善,而不能强调怕出问题就不去实施……

我走进会议室时,有关车改的负责人物已先后到齐了,他们是车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进、常务副市长欧阳弘,车改领导小组成员有政府的秘书长老白等3人;车改办公室的人员有本室主任武小九,还有才抽调来的6名专职工作人员,他们分别来自市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市人大办公室和市政协办公室。

我虽这么说,实际上我的心中也没底,对这种事只能是先实施了。

前不久政府常务会研究的6项工作,大都已落实和正在落实,只是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一事。行动确实太慢,这当然与我的态度有关,我压根对这事就不大主动,若不是刘书记亲自挂帅这事,Q市的车改(以下简称)恐怕还列不上议事日程。而刘书记之所以亲自抓这事,是因为Q省有领导向他部署这种任务,意思是让Q市作为全省车改的先行者,摸索出一套办法,然后再在其他地市推而广之。刘书记大概也不想做车改的排头兵,他也是在领导的推动下,不得不上马此事。既然是市政府常务会议定夺的工作,我当然责无旁贷,也是在处理了诸多乱七八糟的事务之后,终于挤出专门落实车改的时间。当然是我亲自坐阵,这种事,我不坐阵连人都召集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