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读书网 > 官场小说 > 交通局长 > 第三十一章 记得我们为什么出发

第三十一章 记得我们为什么出发

“什么是‘高屋建瓦’?”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党森林和蒋主席坐在了最后一排。夏白兰穿了一身休闲牛仔服,虽然显得和机关气氛不协调,但看起来蛮精神。王宝山先给大家介绍了夏白兰,然后叫大家鼓掌欢迎。蒋主席看见演讲的是夏白兰,小声对党森林说:“你们怎么请来了‘高屋建瓦’?”

“这个人就是‘高屋建瓦’呀!一会儿告诉你。”

“那就叫机关的同志到会议室听听,我和蒋主席也去听。”党森林说完看了看市工会的蒋主席,蒋主席点了点头。

夏白兰微笑着点了一下头,开始了她的演讲。

“应该没有问题吧!大学生,学播音的。”王宝山信心满满。

“普通话还不错。”“形象还蛮好的。”“就是光知道傻笑。”下面有人悄悄议论着。当朗诵到道工常年在山区栉风沐雨时,她把“栉风沐雨”读成了“节风沐雨”,接着又把“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中的“负轭”读成了“负车”,引来台下一片笑声。夏白兰也笑了,而且笑得很得意,她竟然以为台下的笑声是对她朗诵的赞赏……党森林看了看蒋主席说:“走吧,到我办公室去。”

“怎么样啊!不要那种朗诵课文的。”党森林说。

走到办公室,还没坐定,蒋主席就说:“这下知道什么是高屋建瓦了吧?”“怎么回事?”党森林还是疑惑着。蒋主席就绘声绘色地讲了“高屋建瓦”的故事。

王宝山说:“广播电台的小夏来了,能不能叫试演讲一下?”

年初,市工会组织了一次“读好书”演讲会,会上需要一名主持人。工会派人到市广播电视台找到了王台长,王台长就推荐了夏白兰。演讲会开始,夏白兰首先宣读了来宾名单,大家感觉气质形象都还不错。接着蒋主席上台致辞,简短的致辞结束后,夏白兰接着主持,她说:“刚才蒋主席的致辞高屋建瓦……”

两天后,夏白兰来到了交通局办公室,王宝山给她倒了一杯水,叫她先在办公室等会儿。接着,王宝山跑去敲开了党森林的办公室门,党森林正在和市工会的蒋主席谈事情。

下面突然一片哗然。参加会议的都是个各单位主管文化宣传的领导和文化干事,在这种场合,“高屋建瓴”变成了“高屋建瓦”,怎能不引起喧哗?

这次王台长推荐夏白兰参加演讲是有想法的。因为在广播电视台要发展进步,必须要在播音主持方面有所成就。这次参加省交通厅的演讲比赛,省电视台还要直播,这无疑是一个展示才华的极好机会;如果能够参赛并获奖,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推荐夏白兰担任广播电视台的部门负责人。

“她可能以为高屋子上面一定要有瓦,所以就高屋建瓦了。”蒋主席说完,党森林也笑了,他说:“怪不得你叫她高屋建瓦,这次我要叫她‘节风沐雨’了。”说完,俩人都笑了。

后来冷燕知道,夏白兰是市委宣传部部长于纶的一个亲戚,而且到台里后,经常主动给王台长打水,打扫办公室,人前人后都称王台长“王叔”。王台长也格外关照她,看她嘴甜勤快,长得蛮舒服,特别是眼睛会说话,就把她调整到了办公室工作。专门负责接待和公关,并负责打理台长的个人生活。时间长了,她对台长的称呼也就由“王叔”变成了“王哥”,台里的同事也心知肚明,谁也不敢去招惹夏白兰。

“咚咚咚!”有人敲门,接着王宝山进来了,他一脸沮丧地说:“没想到,学播音的就这水平。”

冷燕怀疑她的文凭是假的,找王台长说了自己的看法,谁知,王台长听后大怒,说怎么能够随便怀疑一个刚来的新同志?冷燕只好不再言语。

党森林说:“冷燕怎么样?请她来演讲吧!”

还有一次,市工会组织女职工去杭州旅游,王台长钦点夏白兰参加。游玩回来,夏白兰给同事说,她游了西湖,参观了岳飞墓,看见了雷峰塔。提起岳飞,她说“也就是岳母舍得刺女婿,亲妈绝对不忍心这样做”。提起雷锋塔,她感叹“雷锋真伟大,为了纪念他,还专门在杭州修了个雷峰塔”。有人故意问她西湖断桥是怎么回事。她说“那是豆腐渣工程”。同事们开始以为她在说幽默话,但看见她认真的神情,也都无语了。

王宝山说:“可以是可以,就是要价太高。”

夏白兰是一年前安排到市广播电视台的,刚来时和冷燕同在新闻部工作,冷燕是新闻部部长,属正科级。夏白兰把冷燕叫姐,经常跟着她采访、编稿,但一直没有在广播电台播音和在电视台上镜的机会。有一次冷燕叫她在广播上试着播发一条消息,结果她把稿件中的“GDP”读成了“G‘de’P”。事后有人问冷燕说:“你们广播上说的‘鸡的屁’是什么意思?”冷燕知道是在调侃,就回答说:“是GDP的中国式发音。”

“谁要价太高?怎么回事?”

王宝山这次仔细打量了一下夏白兰,只见她一米七左右的个头,披肩长发,端庄的五官协调地镶嵌在白皙的脸庞上,双眼皮,大眼睛,睫毛很长,一眨一眨,显得特别有神。上身穿红色低领毛衣,下身穿深蓝色冬裙,窈窕的身材称得上亭亭玉立。王宝山满心欢喜,从口袋里掏出演讲稿,交给夏白兰说:“你先熟悉稿子,过两天到局里来试演讲一下。麻烦你了。”说完,王宝山告辞了王台长,临走时和夏白兰握了一下手,急匆匆离开了广播电视台。

王宝山就把王台长给他说的情况告诉了党森林。党森林知道王台长是在难为他,就说:“再高的价钱,我也出!就叫冷燕参加演讲比赛。”

王台长又拨了一下茶几上的电话,刚才进来倒茶水的姑娘又进来了。王台长说:“交通局有一个演讲比赛,你去给他们帮个忙吧!”然后他给王宝山介绍说:“这位是去年分配来的大学生,叫夏白兰,在澳门传媒大学学的是播音主持。”

经过一番协调,王台长终于同意叫冷燕参加交通局的演讲比赛了。除了每天收费三千元以外,他还增加了一个条件,就是冷燕外出期间按请假对待,没有出勤工资。冷燕接受了,她乐意为交通局服务,她特别佩服党森林这种干实事、有魄力、有能力的领导。上次随党森林下乡调研回来后,她写了一篇题为《搭建彩虹的人》的长篇通讯,一直没有机会让党森林看。这次她又有了接触党森林的机会,她要把稿子带给党森林看。

“那您就推荐一个吧,谢谢了!”王宝山急不可耐地说。

王宝山把演讲稿交给冷燕时,距离省交通厅演讲比赛的时间只有一个星期了。冷燕一天也没有离开单位,她利用业余时间背诵稿子,对着镜子练习演讲。她对这篇稿子非常满意,一千多字的文章,通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没有大话套话,却感人至深。她练习的时候几度落泪。

王台长说:“其他人不要钱,支持交通局工作。”

在将要去省城演讲的前一天,王宝山想叫冷燕到局里进行一次试演讲,党森林知道了,说:“没有必要了,国家一级播音员,不是随便就能当上的。让她直接去吧!”

王宝山说:“啊?怎么这么贵?那其他人呢?”

在省交通厅的千人礼堂里,“中国梦、交通梦”主题演讲会就要开始了。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省上各大报刊杂志的记者纷纷各就各位,省交通厅、公路局,地市交通局、公路局的代表亦相继落座,大家以期待的神情等待着演讲的开始。地市交通局和公路局的领导坐在评委们的身后,他们要为他们派出的代表加油鼓劲。

王台长说:“你们要冷燕,那就给台里一天三千元,人随便用。”王台长说“随便用”这几个字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在一名副厅长简短的致辞后,演讲开始了。演讲顺序是按照抽签决定的,冷燕被排到了第五。前面四位选手,个个演讲都非常成功,他们的精彩表现引得一阵一阵热烈的掌声。

王宝山似乎听出了王台长犯病的原因,就说:“哥,人选您决定吧,只要能够搞好这次演讲比赛,谁去都可以。”

轮到冷燕上场了,党森林打起了精神。他看到镁光灯下的冷燕异常端庄美丽,红色的连衣裙,凸显出女性特有的曲线,使她显得比往常高挑了许多,得体的淡妆让人感觉到她的庄重大方。她的开场白没有像其他演讲者那样说“观众朋友们,尊敬的评委老师们,你们好”如何如何,而是目光凝视远方,语气深沉地说道:“站在这绚丽的舞台上,我眼前晃动的还是那个黝黑的脸庞,沟壑纵横的面容,还有那捆扎得整整齐齐的一百多双磨穿了底的老布鞋。这些布鞋的主人,是一个在305国道上守护了四十年的老道工。我今天要讲的就是他的故事,题目叫《记得我们为什么出发》。”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一片掌声。接着,她的演讲正式开始了:

王台长说:“自从叫她做了一次交通热线以后,嘴里整天都是党局长如何如何,看看人家交通局如何如何,上次随你们局长下乡调研回来,说交通局才是干实事的单位,好像我们都是混日子似的。”

两年前,我带一线职工到北京疗养,每到一个景点,大家都拍照游玩,只有一个老养护工总是紧张地跟着我,寸步不离。后来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出家乡,第一次坐飞机,他怕跟不上队伍,怕被丢在大城市里。

王宝山更加莫名其妙了,问道:“怎么回事?”

这个道工叫刘瑞士,秦州五台山养护道班养护工。从十九岁参加工作,做了扛镢头、挖沟渠的养路工后,四十年过去了,刘瑞士所有的生活都跟大山有关。乔山深处,沟豁纵横,人烟稀少,他身边的工友们,像走马灯一样换了又换,大家都往条件好的地方调。而刘瑞士这一待,就是年复一年、翻山越岭、栉风沐雨的四十个春秋。

王台长猛地直起了腰,说:“哈哈哈,直说嘛,你们局长的心思我早就知道,冷燕现在已经是交通局管的人了,我管不了了。”

我问他:“你的名字叫刘瑞士,你去过瑞士吗?”他笑着说:“瑞士在地球的什么方向,我都不知道,这次跟你们出来是我走得最远的地方。”

王宝山不知交通局怎么得罪了电视台,想着再绕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便说:“那就叫上次和我们一起采访调研的冷燕去试试吧!”

我问他:“为什么不换个地方待待?”他说:“我向领导表态过,要服从分配,既然领导没有调动我,就说明这里需要我。”说这话的时候,他脸上堆满笑,那种满足感,如同一世豪杰。

王台长说:“就怕我推荐的人你们局长看不上,交通局可是红火单位,牛得很啊!”

在道班见到老刘时,一双现在很少见到的灯芯绒布鞋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沾满了泥土和沥青,鞋底是农村人纳的千层底,已经快被磨透了。我问老刘:“道班不发工作鞋吗?”老刘说:“发,胶鞋,每年都发,但我穿不惯,夏天不透气,踩在柏油路上还烧脚,老婆是农村的,会做鞋,布鞋透气,不得脚气。”我又问:“你每年能穿几双鞋?”老刘说:“最少穿烂三双,护路人天天在路上跑,养护时踩在沥青上,费鞋。”说着,他指了指床下说:“看,那一捆梱都是我的鞋,舍不得扔,那是老婆一针一线给我做的啊!”

王宝山一听这口气,觉得不太对劲,就又说:“我们局长叫我来找人,就是为了搞好这次演讲比赛,您就给推荐一个吧!”

我看见一百多双布鞋用尼龙绳捆了四捆,整整齐齐地放在一起。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在告诉人们:爱就在这一双双鞋上!路就在你我的脚下!

王台长说:“我们这里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都会演讲,你们局长看上谁就直说,不要绕来绕去的嘛!”

记得有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

不一会,一个高挑个儿的姑娘进来了,给王宝山倒了一杯水,再给台长的紫砂杯里添了一点水,就出去了。王宝山开门见山地说:“哥,今天来,是求您给我们找一个会演讲的人,要到省上参加演讲比赛,报酬按天支付。”

我们为什么出发?曾经在灰暗的灯下,谁不是熬夜苦读,为的是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少年梦想中,谁不是鼓足了劲要实现一个目标?为什么我们越走越远了?是因为在社会上跌打滚爬之后,内心就不再柔软?是因为看到太多无可奈何,就对未来失去期盼?

市广播电视台在市委旁边,台长王宝田是王宝山的一个远房本家哥哥。平时他们很少来往,听说长辈之间为了分家还闹过好多年矛盾,如果不是急于用人,他是不会来找他的。王宝山敲开王台长的门后,看见胖乎乎的哥哥正窝在沙发里看报纸。他见王宝山来了,欠了欠身子:“哦,来了?”并朝旁边的沙发扬了扬头,示意其坐下,然后拨了一下茶几上的电话。

其实谁都没有资格这样说。记得二〇〇四年,在慰问石山煤矿瓦斯爆炸遇难职工时,我曾远望到一位老人,那天他穿着灰色的夹克,在一群车队护送下,爬上山崖上的棚户区。在秦州的山水间,似乎传来老人隐隐的声音:多难兴邦!

王宝山悻悻地走了,他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平时单位也不搞类似的活动。真是人到用时方恨少,人才难求啊!他想,局长说了,“实在不行就在外面找”,外面只有电视台主持人具备这个条件。对,就找电视台去!想到这里,王宝山要了辆车,直奔市电视台而去。

几年之后,在电视上,我看到他做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这时的他面容已经明显衰老,但声音依旧铿锵有力,他说:中国很大,很多事情我没有做好。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

党森林回到办公室后,王宝山紧跟着进来,问:“你觉得小吕演讲得怎么样?”党森林说:“不是在演讲,是在背课文。咱们这么大一个系统难道找不到一个会演讲的?实在不行就在外面找。”

这个老人已经退休了。

临下班前,王宝山把机关里的干部召集到会议室,也把党森林请来了。出纳员吕艳红在王宝山的安排下,开始了试演讲。她先看了看会议室的领导,再看了看手中的稿子,然后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一口气把演讲稿背了下来。会议室里响起了稀稀落落的掌声。

今天讲演的主题是“中国梦、交通梦”,我不想讲更多慷慨激昂的故事。中国太大,交通太广阔,有思想的人太多。

王宝山拿着稿子,几天内跑了好几个下属单位,找了十几个有演讲经历的青年,试着演讲局长交给的稿子。在收费处,他觉得女出纳员吕艳红的演讲水平相对高一些,就把她带到交通局,让她在局机关进行一次小范围的试演讲。

我想说:一个国家的梦想,是由无数个有梦想的人构成的。当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不再衡量一时一地的得失,不再轻言看破红尘,游戏人生,而是带着一颗执著的心,真诚而简单地去工作、去生活,那么,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公路行业,我们各自的人生,或许会更加美好。 

其中一份题目为《记得我们为什么出发》的演讲稿,引起了党森林的注意,说的是道工刘瑞士在山区道班任劳任怨四十年、默默无闻作奉献的事迹。通篇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壮举,却感人至深,令人深思。党森林叫来办公室主任王宝山,问这篇演讲稿是谁写的。王宝山说是市公路局工会提供的。党森林问:“有没有演讲的人选?”王宝山说:“找了几个人试了试,普通话都不太标准。”“这次省厅组织的演讲是一次重要的宣传活动,也是对地市交通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个检阅,听说还要评奖,一定要选好人,选好稿子,争取拿个奖回来。”党森林接着说:“我觉得就用这篇稿子好一些。”说着,他把《记得我们为什么出发》的演讲稿交给了王宝山。

我的结束语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党森林到办公室后,看见桌上放了十几份演讲稿,这是他一周前布置的。他仔细翻看了这些演讲稿,有反映工程建设成就的,有反映收费站优秀员工的,有写道班工人默默无闻奉献青春的,有反映农村公路建设的……演讲稿包含了交通工作的方方面面。

谢谢大家!

迎新辞旧之际,交通厅要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演讲会,要求各地市交通局选派优秀选手参加。旨在宣传交通建设成就,表彰、鼓励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广大交通职工,弘扬“大爱在心,为民开路”的交通精神,也为来年的冲刺加、油鼓劲。届时,省电视台还将进行实况转播,使全社会理解交通、支持交通,为交通的大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